APP下载

网络民族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2015-09-10朱丽娟章兴鸣

考试周刊 2015年4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朱丽娟 章兴鸣

摘 要: 民族虚无主义指否定民族文化传统,无视民族特点和抹杀民族差别的一种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在历史发展新时期,通过网络跳脱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意识,以全新形式在网络世界里肆意传播,对大学生造成深刻影响。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国家未来的主人,大学生承担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和历史责任。因此,了解民族虚无主义现状,解构其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网络民族虚无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高度发达,民族虚无主义不断泛滥,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带来很大冲击,尤其对正处在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群体造成消极影响。充分认识民族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自觉抵制网络民族虚无主义的破坏性影响,对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网络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

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哲学范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F.尼采把否定历史传统和道德原则的现象称之为虚无主义。学术界通常认为虚无主义来源于尼采的“上帝死了”,意味着以上帝为代表的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随着时代发展,虚无主义被赋予更多更具体的内涵,其中,民族虚无主义尤为突出。

民族虚无主义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存在于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意识之中,随着网络普及,民族虚无主义跳脱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意识,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新方式大量传播,将民族和国家虚无化,外来高尚化,其影响是具有破坏性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否定民族文化传统。中国近代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把救亡图存的目光停在追逐西方文明上,而本民族文化则成了封建和落后的代名词。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民族虚无主义在知识分子历史文化意识中应运而生。从20世纪30年代陈序经率先提出的“全盘西化”概念及胡适的“我们百不如人”说,到六七十年代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再到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大讨论,及至现在网络上兴起的“中医伪科学”等言论,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否定民族传统文化,宣扬民族虚无主义。

另一方面,无视民族特点,抹杀民族差别。民族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否定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无视民族特点,抹杀民族差别,披着“全球化”的外衣推行“西方文明”,认为“民族”是虚构的,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的存在﹐实质上是一种大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在历史发展新时期,民族虚无主义更是通过网络跳脱传统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意识,以全新形式在网络世界里肆意传播,形成网络民族虚无主义,对长期浸淫网络的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二、网络民族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以偏概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千锤百炼才孕育出的一种集体智慧,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然而,在当下网络世界中,为博眼球,各发言人不是无限夸大中华文化的阴暗面,就是故意歪曲历史真相,以“重新评价”为名,做“颠倒正邪”之实。对缺乏历史文化系统学习又长期浸淫网络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及时性和刺激性足以瞬间颠覆以往价值观念。毛泽东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①也就是说,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当下网络以恶搞、玩笑为名,肆无忌惮地调侃历史文人李白、杜甫,抹黑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妖魔化开国领袖毛泽东,扭转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革命英雄。同时,诸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等放大中国人人性阴暗面的书被反复提起,甚至被人奉为经典,经过民族虚无主义的宣扬,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到了现代可以随意篡改,以偏概全,与事实背道而驰。

(二)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带来全球文化的同质化。近年来,网络上诸如《中美孩子夏令营对比》、《英国人眼中的中国》等旨在美化外国、矮化中国的文章被反复翻出,网民通过中国与美国、英国、西方各国的各方面对比,得出“国外千般好,国内样样差”的结论,发展出以“吃进口食物、穿外国名牌、拿美国绿卡”为荣的炫耀趋势,而将本民族弱化为“中国式教育”、“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制度”等一系列带有鄙夷色彩的“中国式系列”。这正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网络上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结果。西方文化霸权的推行,使许多当代大学生深受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原有价值判断,开始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价值认同,将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不如意归结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原因,对政府、政党、国家、民族甚至文化和基因产生自我怀疑,久而久之,产生民族否定,成了“西方文明社会”的追随者,许多大学生以出国、留洋、定居海外为自己的终极梦想。

(三)价值观混淆和信仰迷失。

网络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资本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同场竞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互碾压,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一较高下,它们在网络空间中相互碰撞、冲突、交融,构造出时空交错、多元价值并存的世界。“价值多元主义意味着在众多价值中,不存在中心、核心或主流价值,即价值观之间没有主次之分。”②也就是说,面对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各种价值理念及民族间文化传统的交锋时,失去主导的意识形态,继而产生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也就意味着一切都是没有对错、没有标准的,这样面对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时,会让人失去辨别真伪的能力,陷入价值迷失。对原先标准产生怀疑,对现有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进而对共产主义信仰进行否定,最终导致信仰迷失。

三、消除网络民族虚无主义影响的对策

(一)进一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避免被网络舆论误导。

缺乏对传统文化全面、客观的认知,是大学生陷入网络民族虚无主义的主观原因。因此,首先高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视精神文明教育。通过举办民族文化沙龙、学术研讨会、社团活动等渠道弘扬传统文化,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内化为自身素质教养,形成一种良好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其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许多内容同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如传统文化中的“精忠报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精神是一致的,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与现代的“诚实敬业”是一致的。充分发挥这种一致性,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融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援古证今,深入理解和消化传统文化知识,不被网络舆论误导。

(二)建设网络精神家园,培养网络“文化自觉”。

信息交互带来的价值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是大学生陷入网络民族虚无主义的客观原因。因此,消除大学生网络民族虚无主义,首先要建立一个有主导文化的网络精神家园,培养网络“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③,是人们充分理解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在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不被其同化,成为各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难题,互联网的发展使这一难题变得更为迫切。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网络世界中,构建出以中华文化为主导的网络精神家园,形成一种以本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自觉。网络中的文化自觉一旦建立,就能在多元文化中开辟出一条处理好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的道路,“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的共处守则”④。在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网络世界中坚定民族立场、不被同化,在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时,将情感与理性的反思结合起来,既不搞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会陷入民族虚无主义。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失衡,是大学生陷入网络民族虚无主义的内在原因。市场经济带来的传统价值理性的“失语”,让工具理性深入人心,致使人性让位于功利主义,个体的丰富生命让位于金钱权欲,道德法则和价值底线一再降低,使大学生丧失主体精神,盲目追求工具理性而抛弃价值理性,甚至失去应有民族观。因此,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平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失衡是消除大学生陷入网络民族虚无主义的有效途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⑤也就是说,不是网络环境改变人,而是人改变网络环境。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利于大学生在纷繁复杂、充满诱惑与危险的网络环境中,不被网络环境误导,不被民族虚无主义的托辞动摇;在市场经济带来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面前保持自我价值判断,使价值理性战胜工具理性,避免人的“物欲化”和“工具化”,最终战胜网络环境。

注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

②唐忠宝.价值虚无化思潮及其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3.1.

③费宗慧,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④费宗慧,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⑤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唐忠宝.价值虚无化思潮及其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3.1.

[3]樊未晨.中国青年报,2014-11-15(03版).

[4]李佩环.西方文化霸权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论[J].天府新论,2006(1):115.

[5]费宗慧,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6]余源培,吴晓明.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