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2015-09-10朱倩赵云霞

考试周刊 2015年42期
关键词:文档信息技术环境

朱倩 赵云霞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并结全现代教育进行的信息教学,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依托网络资源优势创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一、网络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的优越性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互联网上内容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口交互操作,扩充信息量,创造信息环境。

2.检索信息方便快捷。

浏览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3.交互方便,反馈迅速。

计算机网络具备高速传输信道,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1.分小组学习。

为在网络环境下顺利地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设合适的情境,落实“教师只是导航员,辅导员,学生才是教学的核心”这一基本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协作”式的学习关系,并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自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在网络环境下有强烈的角色扮演意识,在学习小组中“主动”、“自主”、“自由”地学习,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习风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同时,分组学习模式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能力。

2.任务驱动。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求学欲望,教师可把该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内容,并要求各小组把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整理成文档(如WORD文档)的形式保存起来,以各组的编号为名存放到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共享文件夹中,以便各组间进行交流和探讨,以及老师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3.小组辩论。

搜索整理结束后,就到了学习的关键时期——意义建构阶段。在本阶段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帮助,促进学生根据收集到的相关知识形成意义上的建构,实现学习目标。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阅读整理好的文档,鼓励学生通过联机讨论并彼此发表意见和建议,每组成员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文档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提炼。如果对某些知识的认识仍存在分歧,则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间进行相应的讨论和辩论,最终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该知识进行彻底的、准确的认识,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意义建构。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电子投票方式推荐出一篇优秀的文档保存在班级公共文件夹内供全班共享,并邀请优秀文档的作者(学生)或该小组成员为大家介绍相应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实现意义的建构。

4.师生问答。

在学生完成意义构建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向学生提出某些相关问题或让学生对某些知识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相应结论。互问互答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系统、完整,而且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扩充,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积极地巩固学习成果。

5.兴趣拓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因此,兴趣拓展这一环节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学生掌握所要求具备的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知识拓展,兴趣拓展,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爱好、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锻炼学生信息检索、获取与处理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的双向教育,促进教学模式的理性化转变,实现网络与教育的接合,从而推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逐步前进。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网络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定问题。“认知吝啬”指出,人们倾向于不自主地保留精力,减少认知负担,仅仅把最初、肤浅的信息收集起来形成自己的印象。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习伙伴除了通过会话外,还可以利用表情和肢体语言传递信息,学生则使用视觉、听觉及触觉获取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基本上通过E—mail、QQ等信息交流方式,可收集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会导致认知的简单化。同时,其交流一般采用纯文字符号,而且慢于日常对话节奏,使得学生在网络中显得冷漠、简单化和绝对化。因此,基于这个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尽量偏重学生讨论、辩论的环节,使其充分地汲取传统教学的优点,实现二者结合,使网络环境下开展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适应社会的需求,服务于学生。

网络环境下开展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是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这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拥有绝对的自主和自由,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青少年更沉浸于自我想象中,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自我意识强,这使得学生对自己没有最终定位,在网络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心灵和精神上的问题,为学生清除阻碍意义建构的障碍,在信息与学生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用于防止信息污染,甄选信息,杜绝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同时针对现在的学生装一旦上网,很喜欢上聊天室、玩游戏这一现象,教师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必要的时候可以切断学生机器与互联网的连接,并组织学生对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加强学生的信息道德培养,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信息道德观。

总之,在网络技术慢慢成熟时,网络资源会越来越丰富,那么网络教学、网络学习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里平.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教育,1999(4).

[2]陈功.浅谈信息时代下的网络教育教育探索.2001(1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前苏联教育家.

[4]胡正勇.网络环境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4.8.

[5]张成光.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8.

猜你喜欢

文档信息技术环境
浅谈Matlab与Word文档的应用接口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有人一声不吭向你扔了个文档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