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的“三巧”“三绝”“三招”
2015-09-10王文清
王文清
一、开篇三巧
1.巧饰题目,一目传神。
A.扩展法,就是在所给题目或关键词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使所给话题更具体,从而降低写作难度,比如“笑容”前加上“售货员”,变成“售货员的笑容”。
B.修辞法:可以运用修辞手法,把你所想讲的意思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方法表达出来,比如“传统与时尚”。
C.想象法,给你的题目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假如我是市长”、“文具盒里的聚会”。
D.悬念法:构筑悬念,比如:“石油埋藏在哪里?”“18岁,在想什么?”以此引起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
2.巧设题记,提纲挈领。如何写好题记呢?方法如下:
A.阐述话题式:就是用简练的语言对所给话题材料加以概括和浓缩,并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加以深层次阐述。
吉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漫谈“感情”“认知”》的题记是:同是对“修墙”“防盗”的预见,却产生“聪明”或“被怀疑”的结果。“感情”竟能如此地左右着“认知”,心的小舟啊,在文化的河流中求索……这个题记通过对材料的简单解释,将“感情”与“认知”二者的关系诠释得非常明白,也点明了作者的态度和议论的中心。
B.诠释题目式:所拟题目一般都具有深刻性的特点,运用题记形式对题目进行巧妙而又全面的诠释。
云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与你同行》的题记是:他们一路同行,一个汲着水,一个负着火,形影相随。在他们携手共进时,就产生了智慧。这个题记形象而深刻地对“与你同行”这个题目进行了解释,言简意赅,表明了考生对感情和理智关系的认识。
C.点明题旨式:在题记里用最简约的文字,告知阅卷人写作本文的用意,展示出立意和主旨。
河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认识美丽》的题记是:请别以为哪个最漂亮,哪个就是您的孩子。作者以童话形式写作高考作文,以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乌鸦送饭”“迟来的午饭”“政治课”三个小故事,而“请别以为哪个最漂亮,哪个就是您的孩子”这个题记就十分直白地表达了对“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二者关系的看法,十分巧妙地切合了题意。
D.设喻寓理式:设喻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生动的特点,而在具体和生动的设喻中蕴涵着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
浙江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我心依旧》的题记是,鱼说:你看不见我流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你流泪,因为你在我心里。这两句话采用比喻形式,富有哲理,寓意深刻,让人过目不忘。
3.巧雕凤头,高瞻远瞩。
A.门见山式。如:我一直以一个学生的严谨的态度审视着自然,看着它不断变化并从中领悟。我想人这一辈子都是个学生,而自然,便是课堂。(《这也是课堂》)
B.格言警句式。如: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
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给灵魂一个支点》)
C.摄取镜头式。如:秦末,雄才并起,旌旗蔽日,战火连天。垓下被困,一败涂地,昔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项羽,如今只得仰天长啸:“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终西楚霸王空有一身雄才、满腔豪情,只给自己留下惟一的答案,便投江自尽……(《多给自己一个答案》)
D.设置悬念式。如:“挂钟不慌不忙,有节奏的走着,滴嗒,滴嗒……都快要4点了,妈怎么还没回来?”(《担心》)
二、行文三绝
1.串点。
所谓“串点”,就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然后在那个“点”上加以发挥,通过几个“点”所连成的片,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采用“串点”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我们在作文方面“谋篇布局”的水准。当然,文无定法,就是采用“串点”法,方法也多种多样的,比如最常见的“日记体”和一些短小精悍的以“小剧本”构成的一幕幕情景,都是很好的方式。另外,在采取这一方法时,也要注意两个问题:
A.选点的数量。一般以三个为宜,或多或少都会或单调,或繁琐。而三个“点”既符合人们的阅读、欣赏、审美习惯,又比较容易把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
B.点与点之间的联系。虽然说通过选“点”写,比较易于操作,但要能注意到,点和点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例如一篇作文中,作者就抓住了“紧张”、“牢骚”、“希望”三个“点”,这三个点是很有代表性的,透过这三个点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初三学生整个的生活全貌和精神状态。由此可见,选点不能盲目,要使所选的“点”具有“以点代面”的功能。
2.起兴。
所谓“起兴”,就是借鉴古典诗歌中“兴”的表现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也”。具体来讲,就是在阐述事理前,先说一个事情,然后在此基础上引申开来,从而把相关道理阐述透彻。
需要注意的是,在前面所说的故事,一定要能起到起兴的作用,后面的延伸内容跟前面的内容要有内在联系,不能油水分离,互不沾边。另外,一定要能做到“由此及彼”,在“彼”上大做文章,作为重点写。
3.追问。
所谓追问,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在说理文中特别有用。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展开分析;有因必然导致果,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可以展开分析;呈现出的现象是什么样子呢?可以展开分析;怎样去把握它呢?也可以展开分析。即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设置问题,展开议论思路。另外,正面可以设问,反面也可以设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便会开阔起来。
三、收尾三招
1.卒章显志法。即末尾点明文章的中心。
A.用抒情议论句直接点出来。如:“人们,请选择好你的染缸,点染好你的生活!”(《生活如染缸》)
B.引用诗词句点题。如一篇文章的结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师生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C.借用人物语言点题。如:“不过,通过这次不平常的考试,我感到:‘一个人应该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一次不平常的考试》)又如:“我要向您说一句:‘感谢您,老师!’”(《感谢您,老师》)
2.首尾呼应法。
如:“那天,阳光好暖,好暖……”(《那天,阳光好暖》)与开头的“一缕金黄色的阳光从窗口斜射在桌子上,照在信封上,那天阳光好暖啊……”呼应。
3.余韵法。
如:……这祝福伴着远去的列车,消逝在暮色中。夕阳西下,是白天的结束,也是星光灿烂的开始。(《走出那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