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广点深,淡妆浓抹总相宜
2015-09-10李仰臣
李仰臣
【开窗启思】
绿色的原野上,一朵红花点缀其中,便会构成一幅动人的图画,把这个生活图景移植到作文上,便是“点面结合”。所谓“点”是指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是指对人事景物的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述和“面”的概括描述的有机结合,能够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技巧点拨】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几个招数:
招数一:先概括后具体,形象突出
在写人叙事时,我们可以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群体形象或者事情的性质,然后通过具体的某个人或事例来展现个体特征,进而体现出所写人或事的共性特点。这里的概括叙述为“面”,具体人物为“点”。 比如沈从文描写云南的“金满斗会”,先将镜头对准整个宏大场面,“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有点龙吟凤哕意味”,将“金满斗会”的热闹场面展现给读者,然后将镜头对准一个年纪已过七十的“歌库”,写他对民歌的热情和传授:
其中最出色的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这样既有全景,又有特写,既有“面”又有“点”,读者便能随着作者的笔触,融入具体的场景介绍之中,自然就对整个“斗会”有了清晰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招数二:先整体后局部,巧妙映衬
大千世界,景物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凸显所写景物的特点,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使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先从“面”上总写观察到的景物,再具体地写某处或几处有特色的景物,让读者有整体上的感受,也使得所写景物具体可感。例如: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作了“面”上的概括描写,然后把镜头摇到“泥墙根一带”,从“点”上调动听觉、视觉和味觉,对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等小动物以及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植物展开详细的描写。这样由面到点,点面相映,表现了百草园生活的“无限趣味”,同时也为下文叙写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作了很好的反衬。
招数三:先详细后简略,渲染真情
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过程中,作者可以先聚焦描写对象的一个或几个局部,进行详细刻画,然后进行整体上的记述,用“面”来突出主旨。比如沈石溪在《斑羚飞渡》中,描述老斑羚为了保护年青一代而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甘愿粉身碎骨、义无反顾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小斑羚们。作者仅以一对斑羚的飞渡为“点”进行了细腻描写:
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
本来不过只是几秒钟的事,作者却用许多文字细致描摹,足以让读者感受到“飞渡”的惊心动魄。不过,作者对其他三四十对斑羚的飞渡过程,只是从“面”上一笔带过,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再次唤起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名家片段】
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可是知青打架?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长途车路过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一个傻子呆呆地在街中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傻子就依了墙根儿唱。四五条狗蹿来蹿去,觉得是它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
(节选自阿城《棋王》)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电瓶船出了故障,任我们怎么拍打开关,把旋钮转来转去,它都悄无声息地纹丝不动。……大家哭笑不得面面相觑,看来只有等到船坞的人下班的时候发现少了一条船,才会设法找我们了。离天黑还早得很,于是闲聊、哼歌,把光脚伸进水里荡来荡去,享受阳光和微风外无事可做。我眯着眼睛看青灰色的茫茫水面,有一点点鲁宾孙的感觉。这可是我第一次遭遇“海难”啊!所以除了以上的一切,享受的还有“第一次”的兴奋。对于二十多岁的我来说,生活中的“第一次”比钻石还可贵。
……的确,不可能每天都发生“海难”,而且经验的积累一定会以丧失好奇心为代价。但是,如果愿意,我们还是可以在看似乏味的日常生活中制造有意义的“第一次”:第一次学做一种西点,第一次去小动物收容所当义工,第一次在天黑后放安装了彩灯的风筝,第一次骑车载妈妈下夜班……
(节选自邹抒阳《第一次》)
【评析】
这三个片段都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但具体情形有所不同。阿城先是使用广角镜头,进行“面”的描写,描写了一个千人观棋的壮观场面,体现出人数很多、情形杂乱、场面热闹等特点。接着抓住行人探询、商店员工和顾客“张望”、车上乘客“探出头”以及一个傻子、几条乱蹿的狗等进行了“点”的特写。点面结合,呈现出立体的、生动的画面,先描写“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从整个“面”上概括出气氛的热烈与欢快。接着从“点”上选取了史湘云、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的不同笑态进行细致的描绘,体现了人物各自的身份及个性特征,让读者如临其境。而邹抒阳则是详细地叙述了第一次坐船游湖时发生“海难”的经历,结尾一笔带过许多个“第一次”,很好地表现“第一次”的普遍意义,表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生习作】
在我们班里有这样一群男生,每到下课,他们就成群结队地在操场上疯跑,有事没事都会拿女生开玩笑,引来一帮女生的追打。一旦其中两人有了矛盾,一群好兄弟就分成两边,反目成仇,但过不了多久就又和好如初。他们时常颠倒黑白,是女生们的眼中钉,有时也令老师头疼不已。他们,就是我们班的“活宝”男生。以下几个,是他们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坐在我右边的,是“活宝”之一——“白人牙膏”张腾。……
和张腾坐一排的男生饶俊豪是班上的“鬼故事大王”。……
坐在我后面的,是“毒舌男”徐梓轩。……
(选自习作《瞧瞧我们班这群男生》)
大自然美妙的音符是无处不在的。早上睁开眼,慵懒的人们还没有起床,鸟儿便早已在枝头展开歌喉,卖弄起了清脆的喉咙。“沙啦啦,沙啦啦”,伴着这股洪流,调皮的风儿也拉动青翠的树叶合唱一支动听的曲子。仔细谛听,这晨曦中的声响感觉是在听一曲雄壮的交响乐,雄浑而嘹亮,又仿佛是一条又一条清澈的山泉骤然汇成了一股雄壮的洪流。
仔细谛听,这其中最好听的当数百灵了,那声音时而高亢嘹亮,如钢丝抛入天际;时而婉转悠扬,如行云流水,让人感到凌晨的窗外世界是那样的宁静,浩瀚的夜空是那样的深邃。夜神在这集团式的鸣唱中,终于加快了逃遁的步伐,不久窗外就呈现出了一片乳白色,黎明就要到来了。
(选自习作《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突然,红布条开始向七(3)班缓缓“前进”。一旁观战的李老师急了,他一边喊着:“加油!加油!”一边挥舞着手臂,我们班的拉拉队员也一起齐声助威。这使得我们班参赛的选手勇气倍增,精神抖擞。渐渐地,红布条向我们班移动。不大一会儿红布条移到了我们班这边。“七(2)班,赢了!”裁判员高声喊道。我班的同学们欢呼雀跃起来,“哈哈哈”的笑声弥漫在操场上空。
交换场地后,第二局就开始了。这局比赛中,我们班同学迸发出一种所向无敌,令人震惊的力量,以绝对优势战胜七(3)班!第三局过后,我们以2:1战胜七(3)班,取得全年组拔河赛第一。
(选自习作《拔河》)
【评析】
《瞧瞧我们班这群男生》一文首段点题,从“面”上勾画出“这群男生”的特点。然后焦点对准几个“活宝”,用各具特色的神态和不同的方式来突显个体的特点,使这个群体别有趣味,呼之欲出。《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描写晨曦声响,先从“面”上总写,然后重点写百灵鸟,点面结合,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拔河》一文先是详写七(2)班参加第一局比赛的过程,其间细致地刻画了参赛队员的动作和神态,以及拉拉队员呐喊助威,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赛场的激烈,然后一笔带过第二局和第三局的比赛情形,只是交代一下结果。这样“由点到面”的写法, 让读者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