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林地方美术资源融入中学美术教学模式研究

2015-09-10胡思琪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榆林教学资源美术

胡思琪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受到全球一体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涉及众多门类的地方传统文化阵地正在逐渐萎缩,或处在隐退的边缘,或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针对地方传统文化大量凋零的问题,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措施来扶持地方传统文化,但要根本上继承与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则需要全民参与,特别是需要青少年的传播和创新。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立足于自然环境,充分挖掘特有的资源优势,深入现实情境,关注美术教育发展。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探究、学习,充分体验乐趣,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个颇具建设性的意见是将地方传统文化内容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笔者认为,这一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与中学学科的思路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量:

1.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中的那些部分适合引入中学美术课程?其筛选原则是什么?

2.引入的地方传统文化,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独立的艺术思维能力?

3.怎样把引入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有限课时的美术课程资源?

4.如何开展此类课堂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探究性学习?

下文将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就榆林传统文化资源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操作模式进行构想,并进行阐述。

二、榆林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市。榆林地处北纬38°左右,该纬度是自古以来的农牧业分界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交错、汇集、碰撞、交融,故形成了魅力无穷的塞上黄土高原风情文化。

1.榆林历史遗存遗迹较多,包括聚落遗址、长城遗址、古城遗址、汉代古墓、蒙古王陵墓、明清古墓、寺庙道观、古塔、古桥、古楼、石窟石刻、近代革命遗址等。

2.榆林的居民建筑独居特色。如陕北窑洞的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又如城里的富贵人家住的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再如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3.榆林地区民间工艺品众多,如剪纸、泥塑、布玩具、纸扎、捏面花等。可见,榆林地区文化资源在历史遗址遗迹、居民建筑、民间工艺等方面都存在大量美术素材,这使得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教学成为可能。

三、地方美術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及其应用价值

1.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而人所要生成对知觉事物的认识,也总是要与他以前的经验相结合。因此,课程资源的筛选要考虑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可接收性”。具体筛选原则为:

(1)内容应积极向上,具备健康的价值导向功能;

(2)应适应学生的兴趣、认知心理和日常生活经验;

(3)应符合美术学科理论、技能规律与教学课时要求。

2.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应用价值。首先,学生对很多榆林民间美术的形式和作品比较陌生,可以说榆林民间美术具有新异性的特征,但它毕竟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可看作是新鲜却又熟悉的文化载体。相对于完全陌生艺术题材,从榆林民间美术中汲取的课程资源能给提供学生较为熟悉的文化语境。

更为重要的是,对民间美术的评价尚未形成大范围倾向性的结论,这无疑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我审美意识。通过民间美术作品的个性化地诠释,帮助学生建立具有自我意识的现代文化心态。

可见,从地方文化资源中科学筛选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可以极大拓宽美术教学内涵,更好地贯彻新课改倡导的“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一重要理念。

四、“源→筛→境”的操作模式

新课程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美术学科领域中,系统地发掘地方文化资源介入美术教学是美术学科在教学中应该承担的使命,也是美术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源→筛→境”的操作模式,能使当地的文化资源有效介入美术教学流程,产生地方特色鲜明的教学效果。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将传统松散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形成环环相扣的教学实践整体。

1.发掘有源——从地方文化资源中发掘美术教学资源。

美术学科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强调有形对象的视觉体验。实践操作中,学校组织美术教研组深入研究地方文化资源,重点关注有助于服务美术教学的图形图像资源。在上文列举的榆林地区美术资源范畴中,适合于表现美术造型特征,可作为教学资源的对象大致有:①自然景观,②人工景观,③自然遗产图形,④地方历史文化图形,⑤地方现当代人文图形等。事实证明,这个过程以学校所在地域的文化、历史等为研究之本,为学校的美术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个性化、特色化的素材,是美术教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的立足点。

2.筛选有据——从美术教学资源中筛选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教师应遵循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同时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尽量做到教学能始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使得教学大纲与学校所在地的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见,对美术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这不但是一个选择判断的过程,更是一次美术鉴赏的理性审视。

3.寓思于境——在美术课程资源的文化语境中构建思考空间。

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中,教师应该将课程相关的社会、历史、人文、民俗等方面的文化背景呈现给学生,由此可以突破单纯美术课堂的思维定势,使得美术学习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良好互联,有益于当地文化资源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构建。在某种程度上,设立的文化语境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思考空间,这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师生创造性地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还能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上认识艺术的根本原理与规律,从而形成基于自我意识表达的文化解读。

教师作为这一模式中的主导者,须以对美术学科本质特征的把握为基础,既能直抵艺术本源,又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将美术理论体系与本土化的艺术资源有机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源→筛→境”模式的理解与驾驭能力。

五、案例

1.案例1——东汉画像石。

榆林是我国汉画像石的重要分布地区,而榆林的东汉画像石又以绥德、米脂两县最为集中,其中仅绥德县出土东汉画像石就有500多块,以其内容丰富多彩、民族特色浓郁、雕刻艺术独特在全国享有盛名。榆林画像石表现的主要内容有狩猎放牧、楼阁庄园、农耕植禾、军事征战、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舞蹈百戏、宴饮庖厨、纪年墓志等,真实再现了东汉时期塞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风貌和民俗民风。

用途:在美术课程中讲授图案对称、体现时代与社会艺术的内容时,可引入此。

拓展意义: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特别是在素描课中,我们往往习惯把美术教学的对象局限于用西方雕塑、日用器具等。其目的是完成造型艺术所必须完成的比例、空间、透视、材质、色彩、构图、创作等方面的研究任务。其实,东汉画像石的美术资源均具备这些因素。

2.案例2——大窗花剪纸。

榆林民间婚姻习俗中,必用大红大绿的窗花装饰洞房,除了具有营造喜庆氛围的作用外,也有夸耀门第的意思。大窗花是方、圆或菱形的复杂交汇图案,一般是位于门窗上半部,分中心、中间、边沿三个部分。①中心部分多为一个图案,如葫芦、牡丹花、双喜字、太极图等;或独立,或与中间部分相呼应。②中间部分是2~8个两两相对的剪纸组合而成,如鱼与莲、鸟与花、鹰与兔、蛇与兔等。③边沿部分一般是富贵纹、波浪纹等连接而成的花边,看似独立的花边,实则与整幅剪纸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整幅剪纸的构成图案是十分考究的。民间有“远看是朵花,近看有说法”之称。也就是说,大窗花丰富的内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拼凑,而是讲究布局联系和映照关系的,并伴有民间顺口溜来表达美好的祝福。如“金鱼戏莲花,夫妻结得好缘法”、“石榴赛牡丹,女儿生下一普滩”。

用途:在美术课程中讲授民间艺术、体现民风、民俗和艺术创作的相互作用时,可引入此。

拓展意义: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特别是意象艺术中,我们往往习惯把美术教学的对象局限于用中西方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其目的是阐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化表达”这一命题。其实,大窗花剪紙直抒胸臆,于纯真中见真性情。作为想象的艺术,它更强调意象,并不拘于形似,得意忘形,更显自然的神韵。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同样具备意象艺术的特点。

实践证明,榆林当地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其多元的风格和极具张力的表现,映射了本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体验及审美情趣。“充分发掘美术教学资源——从中筛选美术课程资源——设立文化语境进行艺术思考”的操作模式,不仅能很好地激发教师创造性地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还能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上深入探究艺术的内涵,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价值。同时,这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编辑 薛小琴

猜你喜欢

榆林教学资源美术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美好教育三秦行
美术篇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