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文本,看吴均柳宗元苏轼的情感归属

2015-09-10汪红云

考试周刊 2015年68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柳宗元苏轼

汪红云

摘    要: 通过对作者作品的解读,作者看到他们相似的经历不一样的情怀。《与朱元思书》吴均放下官场,融进自然;《小石潭记》见到这样的柳宗元:牵挂着官场,融不进自然;《记承天寺夜游》呈现这样苏轼:放不下官场,走不进自然。

关键词: 解读文本    吴均    柳宗元    苏轼    情感归属

教学中虽然有前人对文本的解读,但我们在汲取他们的成果时,不能唯前人马首是瞻。陶行知先生说过: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与创造力。为着那群充满活力的学生,我有了对文本独到的看法,也有了本文一点不陈旧的思考。

本以为历代被贬文人情感因经历相似而相似,他们大多就是为有所追求,兼济天下。得罪达官贵人,最终一贬再贬。在深深失意的苦闷中走近自然寄情山水,排解内心的苦闷,唯其如此。

但是当我细细解读《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时,我感觉到他们相似的经历不一样的情怀。

先看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因自身的遭遇,本是六朝时才华横溢之人,因他的诗文名满天下,深得当朝梁武帝的青睐,但不久就得罪了皇上被贬。从人生的巅峰一下子跌到低谷,大起大落间,封建官场的黑暗又让他心灰意懒,彻底失去了对官场的坚持,或者至少当他拿起笔,给至交好友朱元思倾诉对山水一腔深情时,那时那刻对热衷的仕途显示了来自心底的那份绝望。

于是我们就有眼福了,跟着他走进富春江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抛开尘世一切的牵挂,放飞着自由的思想: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无牵无挂,纵情遨游于美丽的山水中,视野开阔,晴空万里,“天山共色”。这一刻他完全忘情于山水,功名利禄全是神马浮云。

带着想象的翅膀,我们看见千丈见底的江水,见到清而静,清得如明镜的水,在他如花妙笔下,奇妙的山水荡涤在自然,洗尽尘世层层污垢,作者的心变得风也平浪也静,了无尘杂;动如奔马飞箭的江水,心惊魄动,奔放壮美。心情大好下,于是又有幸见到了别样的山,他说是奇山:将江两岸峻峭秀美的山写得出神入化:“夹岸高山……千百成峰。”“夹”字山之高峻,“竞”字山峦攀比,争相比高低。把群山写得生机盎然、活跃飞动,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之地。

读者已很满足,沉醉在盎然的自然中,但作者以为视觉尚不能达意,于是我们在悦耳之声中再享自然的盛宴,山音动静互见,从泉响鸟鸣、蝉转猿啼,声音的实感错落有致,汇成悦耳山林交响乐,山林幽静,寓视于听,于是情动与衷有一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劝自己也劝世人,面对此景世间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仿佛看到一位隐士流连于山水,简约的十八个字足见作者放开了尘世的纷扰,与自然水乳交融。

没有矫情,没有造作。有的是真性情,率性自然之心,如果你读懂了此文,就读懂了吴均:放下了官场,融进了自然。

再看柳宗元,总想着官场上一展才华,于是总见他一生都在官场的血雨腥风中厮杀,也看见了民间的疾苦,成了王叔文改革的忠实支持者;尽管他文采斐然,在官场上下驰骋。但是大唐的颓相已现。容不得正直如此,才华横溢的他,他得到的就只有一贬再贬。

无法施展抱负的退之,落寞地走进永州的山水,无意识地带给了我们别样的惊喜:水声如鸣佩环,悦耳动听。清澈无以复加:游鱼细石光影,竟直视无碍。作者乐在其中,前有心乐之,后有似与游者相乐。似乎已沉醉于山水。但是对仕途官场始终于怀的他终究无法释怀的牵挂。永州美何止小石潭。虽荒僻但南有著名的九嶷山,北有盘绕的衡山,澄碧的湘潇横穿州境,全州丘壑幽深河川纵横。柳宗元翻遍溪谷流泉,大自然的雄奇,开阔了他的胸怀,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那因政治上的不幸际遇带来的愁绪得到了一时宽解。

但无论是壮美,抑或幽境,总不能让他忘记尘世。自然的山水只让他获得片刻欢乐,一经“四面竹树环合”凄清环境的触发,就让他情不能堪,匆忙地放弃如此美妙的山水,头也不回地离去,任美妙的山水寂寞如初。末了还来一句借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回归尘俗,其实山水何罪之有?根本不是他伤感的源头。关键在那颗一直牵绊尘世的心。

《小石潭记》让我们见到了这样的柳宗元:牵挂着官场,放下了自然。

最后看苏轼,他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曾因三父子,名噪天下,一展抱负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但是丰满的理想代替不了现实的骨感,梦想离现实实在遥远,黑暗复杂的官场又岂是他一介书生所能一厢情愿,左冲右突中,他被那个群体硬生生排挤而出,成了落魄的零余者,乌台诗案,莫名其妙的他贬官了,曾经的少年狂轻,在经历了官场的风风雨雨之后,开始识遍愁滋味。一贬就贬到荒僻不堪之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边缘人,他自己所说的“闲人”。自称闲人未免有了被闲之感,心不甘情不愿的酸涩,他自己倒也学会了自我排解,抑或装模作样,但总给人一种离了诚实,而近于虚伪的感觉。

一方面无辜的被贬让他倍感委屈,抑郁难平。曾经的所谓亲朋至交,都因他的获罪作了鸟兽散,又让他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说:“念无与乐者。”唯剩一张怀民了,貌似尘世已无牵挂。

于是他误导我们与他一起沉浸到自然美景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茫茫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如愿的渲染了幽美肃穆,月光至美,竹影至丽的清景。他在逆境中这一篇章很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于是我们以为苏轼很豁达,抛开了俗世,忘情于山水,他真的想开了。

但是那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及文章开头郁郁寡欢:解衣欲睡,念无与为乐。到底还是露出他来自心底的不甘,在豁达的外衣笼罩下,不着痕迹地露出点端倪:我们这些是闲人,是被官场所抛弃的闲人,才会有闲情逸致欣赏到这澄澈世界。他的被闲真的很不甘。

此文呈给我们这样的苏轼:放不下官场,融不进自然。

我相信陶行知先生的话:“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我以自己的先行教会学生学会正确读书和思考。

我会告诉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个读者都会对文本有独到的解读,但并非所有的解读都是正确的,唯有能贴近作者的生活、遭遇,感受到他们的经历,了解文本形成的背景,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最后与文本结合,这样的解读应该是最切合的理解,才会有正确的思考方向,才不会天马行空般肆意妄加评论。这样我才贴近了遥远的他们:吴均、柳宗元、苏轼。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柳宗元苏轼
柳宗元
从善如流
江雪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切入感知,学生解读文本的新视角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解读文本“五要素”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