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变迁与相关因素
2015-09-10游河
游河
摘 要: 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特点,并将其与以往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特点相比较,发现随着社会变迁,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有了较大变化,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呈现出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政治心理则从理想化向世俗化和务实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变迁存在密切关系。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心理 发展变迁 相关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处于这一时代背景中的大学生群体,其政治认知和政治意识也随着社会转型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生力军,其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理的发展变迁必然会影响中国未来的走向。探索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的时代特征,有利于克服社会剧烈变化所带来的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大学生政治人格,促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激发他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力量,巩固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和长远发展。
一、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变迁的特点与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下,经历了迷惑、错位与重构的过程。
(一)大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经历了从认同到怀疑再到认同的发展过程
“文革”后,党中央经过一系列的拨乱反正,肃清了“文革”的极左思想,坚定了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从此,中国逐渐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改革初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使大学生思维日益活跃。虽然多年的教育和价值观念的一元化,使得大学生从未怀疑过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不断出现的问题使充满使命感的大学生产生困惑。由于国门洞开,大量宣扬自由和民主的西方社会思潮涌入,为某些大学生所接受,他们开始怀疑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大学生政治上的幼稚和偏激、西方反华势力的诱导及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作用,直接导致1989年学潮的发生,某些大学生对于党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怀疑达到顶点。八九动乱之后,大学生逐渐开始了理性的回归,他们发现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并不是万灵药,不一定适应中国。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他们对于共产党的领导有了更高认同。1992年的调查显示,认为“在中国实行多党制,只能导致混乱”的学生比例近70%;认为“衷心拥护党的领导,中国才能有希望”的学生比例近66.8%;而1993年和1994年对类似问题持赞同观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5.5%和76.2%;1997年的调查显示,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比例为81.9%[1]。本研究的调查(2014年)则显示,高达94.3%的大学生认同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可见,大学生对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态度经历了认同到怀疑再到认同的历程。
(二)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经历了由积极到狂热到冷漠再到主动的发展过程
“文革”后,党中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使大学生的参政热情得到了极大释放,他们开始密切关注政治动态,表达政治观点,探讨改革方向。然而,改革中出现的挫折与“贪污”、“腐败”等问题,让某些大学生逐渐失去理性,在国际反华势力和自由思想的诱导下,某些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被引入歧途,走向狂热。学潮从小范围向全国蔓延,直至1989年震惊世界的动乱发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随之陷入低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谈政治”、“远离政治”成为主流思想。通过对八九动乱、亲苏联与东欧剧变的反思,他们逐渐意识到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并不能救中国,中国需要走自己的道路,稳定和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大学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今天的大学生能够理智地参与政治,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参政风格渐趋理性成熟。根据本研究调查,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政治,可以推进政治的民主进程。而对于参与政治的可能途径,44.1%大学生选择了参与投票选举;44.3%大学生选择了参加学校的干部竞选;55%大学生选择了积极参与社会工作;39.5%大学生选择了通过各种媒介(如书报、网络)发表政治意见;8.9%大学生表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通过游行请愿等激烈的方式表达政治主张;另有2%大学生选择了其他。可见,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经历了由积极到狂热到冷漠再到主动的发展过程。
(三)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呈现出从一元化向多元化,从理想化到功利化、务实化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一元化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人民的思想武器。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呈现高度的一元化,虽然受到改革深入及1989年学潮的影响,但是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依然是主流政治价值观。如1992年的调查显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严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应作为指导思想”的学生比例为57.4%;1994年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同时也要不断发展”的比例超过80%。1997年,95%的学生认为“邓小平理论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2]。但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西方思潮的涌入,欣赏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同时,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逐渐从理想化向功利化发展。如作为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风向标的入党动机,就有了较大变化,由八十年代初期一边倒的“入党是为了为人民服务”转变为今天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入党对以后的发展和就业有帮助”。不可否认,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世俗化和功利化表现得非常突出。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发展变迁的相关因素
(一)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变迁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有直接关系。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国家经济缺乏活力,难以为继,改革就是要在原有的大一统的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中引入新的多样的经济成分,用市场这一灵敏的杠杆来配置资源,导致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利益主体和结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日趋物化,使得大学生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流行,政治价值观由“一元”逐渐发展为“多元”[3]。大学生由单纯关注国家、社会利益向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重转变,这种政治价值观的物质化、现实化倾向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是相吻合的。
(二)政治领域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的影响
政治领域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的变迁起到直接作用。政治领域的波动起伏,都会给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留下印记。从1989年学潮的狂热到90年代的沉寂再到现在主动参与政治,实际是大学生对当时中国政治氛围的回应。改革进入攻坚期后,政治领域的变革随着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政治民主化已成为政府与人民的共识,特别是全球化的发展,为大学生政治心理演化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和多维的参照坐标。近年来,中国国际影响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彰显了中国政府的高效,赢得了大学生信任与支持,大学生对现有政治体制寄予了厚望。但国内严重的腐败问题、干群关系紧张等社会现实,又使得不少大学生产生政治信仰危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三)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的影响
文化作为文明的沉淀,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改革之前,由于国门紧闭及极左思想盛行,文化领域单调沉寂,人们的政治心理相对应的是高度的一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一派繁华喧闹,古今文化、中外文化、主流与另类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相互冲突、渗透、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文化的传播、衍化和嬗变异彩纷呈,呈现出大爆发状态。大学生作为对文化异常敏感的青年,他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理想信念和功利世俗、积极和消极、乐观和悲观、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官本位和平民化、开放和保守,无论是哪种政治心理,都能在文化这一深层次的根源中找到出处。可以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多元化实际是对文化多元化的反映。
(四)社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利益群体日益多元化,社会的差异化加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方面,社会生活的丰富化、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为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提供了正能量。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和冲突越来越突出,流动人口问题、贫富两极分化、贫困问题、婚姻与家庭问题、失业问题、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表现出多样化特征。
三、结语
随着社会变迁,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有了较大变化,大学生们的政治价值观呈现出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政治心理则从理想化向世俗化和务实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变迁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对大学生的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应该把握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变迁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引导,塑造他们健全的政治人格,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作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詹万生,刘庆龙.时代的脉搏—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3]周红令.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探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6(3).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MKS1212)《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与政治心理的实证研究》、江西省吉安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kt-838-1)《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井冈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编号JR090020)《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调查与分析》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