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下的地理学习与记忆
2015-09-10刘瀚月周申立
刘瀚月 周申立
摘 要: 中学生学习地理常常感觉困难,地理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原理探讨了影响地理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和地理信息的加工过程。地理教师与学生把握好内外条件,运用适当的记忆方式和手段有益于地理学习和记忆。
关键词: 信息加工 地理学习 地理记忆
信息时代,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和便捷,许多信息不需要人脑记忆就能找到,运用方便,搜索时间短。但是作为学生,地理的基本知识还是需要记忆的,不可能事事依赖网络。在现行考试制度下的背景下,学生不能够完全求助网络。有的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很快、保持时间长,并且能迁移运用,效率高,有的学生则事倍功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obert Mills Gagne)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受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学习有层次的表现,学习过程就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学习活动的要素包括学习者、刺激情境、记忆内容、动作,学习者这里主要指在校中学生个体,刺激情境是指刺激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环境条件,记忆内容是指学习活動的内容,可以被学习者提取并使用的学习内容,动作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作出的刺激反应[1]。
一、地理学习的内外条件
(一)内部条件
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通常地理基础知识牢固、广泛,地理读图、绘图、信息获取等技能熟练的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比那些地理知识和技能掌握差的学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应该让学生从开始接触地理学科开始就牢固掌握地理知识,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地理学习动机,学生的内在动机就是学习的心理倾向,内在动机强,学习效果较好。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是基于考试的压力、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期望或鼓励,基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兴趣、价值的动机较少,鉴于内在动机的效果好于外部动机,应当使学生重新认识地理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兴趣。
学习能力,即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不是所有地理知识靠单纯的记忆就能达到好的效果,要达到有意义地学习。地理科目有别于其他科目,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其典型特征,学生平时要做地理的有心人、善于积累地理知识、学会看地理的图表,学会把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强化内在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能力。
(二)外部条件
刺激物的结构,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其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是否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形成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现有的地理知识和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初中地理的天气与生活的学习和高中常见的天气系统之间,前者是基础性的铺垫,后者是综合性的提升。
刺激物呈现的形式,即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表现方式和组织形式。呈现形式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中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地理教师应该以直观性的、实物性的、体验式的方式呈现更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地理知识。
二、地理学习的阶段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要经历一段过程如图所示:
学生接受环境中的刺激,这种刺激通过感觉器官进入感受器,信息就进行感觉登记,被感器登记的信息会保持二三十秒钟的短时记忆,如果要将知识长时记忆或永久记忆,中间还需要信息的编码,通过编码把信息组织起来使其长久储存在信息库中,当将来要运用这些信息时,需要检索这些信息即反应效应器,这里的反应是一系列反应动作,然后进入效应器,最后执行操作去影响环境,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2]。
通过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有两个阶段。
一是如何使短时记忆的地理知识通过编码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这里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提供几点建议如表所示:
二是如何检索信息进入反应阶段。大量地理知识被储存在信息库中,不运用于实践中等于白费,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3]。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应当善于把握情境信息,不放过题目中的任何信息,反复思考、联想已学地理知识。要达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的程度,必须反复强化、练习。
三、结语
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将外界的地理信息刺激学生大脑编码信息达到长时记忆的过程,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地理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学习特点,通过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编码,强化地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海英,成云,李雪平.现代心理学[M].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冯文全.现代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