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常态应用环境下小学英语6E教学模式探索
2015-09-10彭盼
彭盼
摘 要: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出资源丰富、活动多样、反馈及时等优势,如何能使电子书包在不同课型的英语课堂上得以常态应用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作者在课标、上海市英语教学单元整体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等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电子书包常态应用环境下小学英语6E教学模式,总结了在预习、导入、巩固、语用、评价、复习等6大环节的应用模式,并结合实际课例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电子书包;小学英语;6E教学;常态应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04-04
电子书包是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电子书包因其自身独特的优势被教育变革者应用在课堂,并逐渐走向常态化发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电子书包呈现出以下几点优势:丰富了教学资源内容,不限于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资源呈现出多样开放的特点;增加了教学活动方式,除了课堂问答、纸笔测验、口头交流,电子书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探究型活动,分层型任务;增强了数据反馈的及时性,相比传统课堂,教师通过信息化交互方式,能更快速、全面获取学习数据,从而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与学策略。
在我校电子书包教学模式初期探索阶段,电子书包模式主要运用在任务型语言教学当中,任务型教学是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1],电子书包模式下的人机交互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互式任务,通过交互式任务的推进能有效助推语言知识习得与语言能力培养,因而电子书包非常适合应用在任务型教学中,然而,基于电子书包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上海的牛津英语不是一本典型的任务型英语教学教材,任务的设置如何与教材衔接是一个大问题。其次,频繁的人机交互的任务设置会一定程度影响语言口头训练的广度与深度。再次,教学中存在不同课型结构,基于电子书包的任务型教学模式难以适用所有课型。那么,有没有一种实用、通用的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能适用不同课型,从而使电子书包教学模式得以常态应用?带着这些问题,我校英语教研组对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语言教学进行了梳理与整合,提炼了6E教学模式,即:E-PREVIWING、E-LEADING、E-PRACTICING、E-CONSOLIDATING、E-EVALUATING、E-REVIEWING,以下将做详细阐述。
一、指导理念
任何一种技术的运用,都不能脱离语言学习本身,我校英语组在模式建构前,明确了以下指导理念:
1.基于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与个体差异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等等[2]。因此,电子书包的应用并不是单纯地用一个电脑替代学生的教材教辅,而是要利用电子书包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实践方式、记录个体数据,保留学习过程,关注个体差异等。
2.基于单元整体教学。上海市英语教研主张单元整体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各教学模式之间的联系。从“单元”角度出发,需明确整体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教学进行单元教学目标的细化。从“教学”角度出发,单元整体的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接触语言材料,感悟与体验文本内容。因此,电子书包环境下,教学设计仍要从单元整体设计出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丰富情境,积累语言文本,做到“单元统整、内容整合、语境带动、语用体验”[3]。
3.基于指向学生的教。一切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学的轻松、高效、愉快,是教学开展的根本目的。学习第二外语,自信心、兴趣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当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用建构主义理念指导教学,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电子书包环境下,师生交流互动更加便捷高效,可以更容易做到:以学定教,开展问题教学;以评促学,关注过程教育;分层分组,体现个性教育。
二、6E模式具体实践
E-PREVIWING、E-LEADING、E-PRACTICING、E-CONSOLIDATING、E-EVALUATING、E-REVIEWING,6E模式从单元整体设计出发,从Pre-class(课前)、While-class(课中)、After-class(课后)出发,分别在preview(预习)、lead(导入)、practice(实践)、consolidate(巩固)、evaluate(评价)、review(复习)6环节探索电子书包的常态、有效应用,以下结合上海牛津4BM2U1《sports》的第二课时——《My favorite sports club》课例对6E教学模式进行解读:
1.E-PREVIWING 导学导练 适度预设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发掘语言学习的重难点,为听课学习做好准备。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习的预习行为,通常会出现这几种现象:一种认为,语言学习不应该预习,否则课堂上就失去了新鲜感,从而影响课堂学习效率;而通常的情况是,教师会将诸如“查自己不会的单词”,“把新课预习一下”等作为预习的任务,这样的任务一般来说比较单一,枯燥,有些毫无具体指导,从而使预习流于形式[4]。
电子书包环境下,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学习形式也较多样,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微课”、“E-book”、“讨论”等多种资源与活动在学生预习环节时“导学导练”,给予学生适度预设,这些形式与传统预习方式相比:资源环境更丰富生动,目标更明确、互动更频繁、信息收集更简易。
如在本单元学习中,club、 poster虽是非核心学习词汇与内容,但club与poster的预先感知,能让学生更易熟悉“学习各项运动俱乐部”的语言学习环境。因此,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见图1),编排了有关club与poster的相关内容,利用图文声形与对应问题,让学生提前感受club的内涵,并在课堂上进行反馈。相比单纯地查阅字典,了解单词本身的含义,利用微课更能让学生感受情境,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基础如何,他们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储备在什么水平,对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吸收程度如何,教师通过课前的线上“讨论”(见图2),收集学生“起点”信息,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如本单元教师设置了一个关于“My favorite sport”的讨论,通过线上信息反馈,教师发现,“doing”的知识点仍是学生学习难点,值得在“My favorite sport club”这堂课上延伸、深化。
2.E-LEADING 丰富媒体 创设语境
英语本身就是一门交际性语言,英语学习离不开语境的创设,尤其是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这一切都离不开生动、直观、真实的语境,这在有无电子书包的应用下都是英语学习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笔者看来,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语境创设,一是可以更多地创设富媒性资源营造语言学习氛围,所谓富媒性,是指含丰富的媒体互动要素,兼具与终端互动和与平台互动的功能[5],因此,在电子书包环境下,语境的创设会更丰富,更生动。如本堂课上,教师利用视频、flash、图片、录音等多种方式给学生多种形式的刺激,从而有效地创设语境。其次,还可以多利用电子书包学习方式中学生生成的可保留的资源进行情境创设。传统课堂上,学生即时生成的资源往往稍纵即逝,难以储存利用,而电子书包环境下,教师很容易获取学生即时生成的资源,并能充分利用即时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如本堂课中,教师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My favorite sport club》(图3),通过学生展现的本校俱乐部的一些活动作品,为学生的话题训练、语用操练创设了真实的、有意义的语境。
3.E-PRACTICING 多元交互 个性体验
在电子书包应用之前,我们的课堂交互主要是以师生、生生交互为主,而当电子书包应用之后,课堂有不少环节与时间在进行人机交互,交互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并影响着传统的交互模式。在师生交互方面,除了课堂问答,电子书包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资源交互创设了分层通道:学生可以非常自由、便捷地根据自身的不同知识储备、能力水平,选择教师提供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从而获得个性体验;如在本堂课上,教师在平台上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学习资源(见图4),有单纯的文本学习,有听力学习文本,有综合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进行操练,使每个人都能投入到资源利用中去。
在生生交互方面,pair work从语言的直接交流,丰富到了依托语言、练习、共享资源等的合作创建,并且可以自由地参与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的成果将以语言、文字、综合作品的方式呈现。
在人机交互方面,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一张薄薄的纸,或单纯的课堂纸笔练习,而是可以在电子书包学习平台上进行丰富的输入与输出活动,如录音、写作、拍照、画画等多种活动。
4.E-CONSOLIDATING巩固内化建构语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认识、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知识是一种个人的理解,不同的人的经验和所处环境不同,那么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也不尽相同,同时,建构模式下,个人对外界知识的接受是一个积极主动、与情境紧密联系的自主化过程。它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在情境中学习,因此,在巩固内化环节,英语课堂尤其要注意,任何语用设计是否适合学生能力水平,是否符合学生兴趣,是否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是否有助于学生协作学习,是否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准备,是否能提供及时的帮助等等。本堂课在巩固内化,语言运用阶段充分考虑了建构主义思想,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语用活动。如调查活动——“通过询问他人的兴趣完成调查表”(见图5),如申请活动——“帮助他人通过参与俱乐部的申请”(见图6)。
这些语用活动通常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真实”,具有真实意义的情境,如教师将语用背景放置在真实的校园俱乐部中;二是“紧密”,语用活动不脱离核心语块的使用,语言运用不脱离核心句型;三是“开放”,信息的完善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自由拓展;四是“发展”,语用材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属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层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电子书包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创设真实情境,满足“真实”要求;通过讨论、任务、课堂即时测验、听读等线上线下活动的运用,反复操练核心语块,满足“紧密”要求;通过多种输入手段与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给予学生个性创造空间,满足“开放”要求;通过综合作品呈现,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满足“发展”需求,因此,电子书包模式下,可以更好地巩固内化,建构语用。
5.E-EVALUATING 形成评价 有效激励
事实上,笔者认为,电子书包课堂相比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是在数据的采集及基于数据分析的评价上。随着电子书包的常态应用,课堂学习过程将被最大化程度记录、保留与进行学习分析,课堂的评价将成为形成性评价,为教与学提供决策支持。
显而易见,信息技术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保留,教师可以利用自动统计、广播、投影等常用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教学效果,在本堂课中,评价贯穿课堂。如课堂前2分钟,教师通过平台反馈学生预习情况,并通过“送花”的行为评价学生作品(见图7);课堂中通过即时自动统计,了解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投影有意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生生之间除了对某个同学的表现进行口头的评价,也可以在电子书包学习平台上进行互评与自评(见图8),这些都将成为检验教与学效果的证据。随着物联技术的发展,电子书包的评价功能将进一步延伸与拓展,我校自主开发的魔法教棒课堂评价工具,也为电子书包的应用增加更多了数据采集方式。
6.E-REVIEWING 分层回顾 自主发展
有效的作业设计与复习策略将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在目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一些对复习的误区,如复习就是背诵课文,复习就是做题讲题,实际上,有效的回顾离不开以下几点要求: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提供差异化辅导;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策略指导等。
因此,笔者不赞同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原封不动地呈现PPT最后一页预设的作业内容的行为。在电子书包模式下,教师通过师生活动表现,通过电子书包学习平台的记录,能较快、较全地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有可能对作业内容进行部分调整。在本堂课上,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通过快速回顾课堂,发现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比较透彻,对语块的运用还不熟练,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掌握情况不一样,因此教师对预设的作业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调整,将单纯地抄写单词的任务进行了缩减,对语块的应用任务进行了分层,重新设计了课后任务。(见图9)
三、总结与反思
6E模式遵循着教学的一般流程,能够适合一般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6E模式的开展不能脱离“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关注”。6E模式下,电子书包能够被常态应用于我校英语课堂教学。在模式建构与实践中,我们需强调以下几点:
1.重塑教师教学主体意识。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关注课堂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设计,这一切都是因为教师出于自我主角的意识,电子书包应用模式下,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主体意识必须发生变化,只有教师真正拥有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接受与实践6E模式,才会花费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课前课后,关注学习数据,关注个体差异。
2.合理设计人机交互比重。电子书包最容易被反对者应用的一点是,因为有了设备的介入,人与人的口头交互变少,不利于语言的学习。首先,是否因为有了人机交互,口头交互就会变少?对此,笔者认为并没有充分证据;其次,的确需考虑到英语学习的语言口头训练,不能将语言课上成探究课。笔者认为,人机交互更多地运用在资源呈现、语用训练、评价反馈等方面比较合理。
3.重视拓展电子书包内涵。如果单纯地将电子书包模式等同于课堂上使用的一个工具,未免太过狭隘,在6E模式下,电子书包的内涵被大大延伸,它延伸至课下资源的呈现与学习,延伸至课后任务的完成、展现与评价,延伸至课堂学生生成内容的再利用等等。因此,我们需拓展电子书包内涵,重视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教与学的根本变化。
参考文献:
[1]陈晓苗.小学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本土化策略的思考[J].新教育论坛,2013(2): 82-83.
[2]教育部.义务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朱浦.基于标准的英语教学与评价[R].上海: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2014.3.31.
[4]范守青.小学英语预习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研究,2010(12).
[5]祝智庭,郁晓华. 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 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