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绿富美”加快建设“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
2015-09-10朱继坤
朱继坤
今年2月27日,浙江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推进26县加快发展工作会议,部署26县摘掉“欠发达县”帽子加快发展有关工作,夏宝龙书记要求我们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加快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绿富美”。“绿富美”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大战略思想的生动诠释。
缙云地处浙西南山区,追梦“绿富美”,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生态富民,靠的就是经营山水、经营乡村、经营乡愁。“缙云烧饼”现象就是有力的印证。去年以来,缙云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缙云烧饼”品牌战略,短短一年多时间,“小烧饼”成为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营业收入超4亿元的富民“大产业”。“缙云烧饼”传递了独具缙云特色的“美丽乡愁”:土色土香,真山真水。对买家,是绿水青山的问候;对卖家,是金山银山的等候。“缙云烧饼”的蜕变告诉我们:乡愁是可以经营的,“美丽乡愁”背后蕴藏着“美丽经济”。
缙云乡愁文化根深蒂固、历久弥新,厚重鲜明、独树一帜,包括以黄帝文化为代表的乡村祭祀文化,以道教文化、中药材为代表的乡村养生文化,以河阳古民居、九进厅为代表的乡村建筑文化,以桃花岭、括苍古道为代表的乡村古道文化,以缙云烧饼、缙云土面、高山蔬菜为代表的乡村美食文化,以石窟、石街、石桥、石房为代表的乡村石头文化,以大洋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乡村避暑文化,以缙云婺剧为代表的乡村艺术文化,以献山庙会、叠罗汉为代表的乡村民俗文化,以汉式婚礼为代表的乡村婚嫁文化,以长坑小学为代表的乡村耕读文化,等等。这一系列乡愁文化,时间上绵延1300多年的历史,流淌在一代又一代缙云人的血液里;空间上遍布1503平方千米,与缙云的好山、好水、好空气交相辉映。
我们顺应“三个新常态”,把缙云发展乡村旅游的着力点放在“乡愁”上,提出建设“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的战略目标,以乡愁的意境和情怀做好乡村旅游大文章。一是顺应“消费主导”这一经济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银发族”选择外出旅游。据预测,未来乡村旅游将占到整个旅游大蛋糕的二分之一,老年旅游将占到整个乡村旅游大蛋糕的二分之一。二是顺应“美丽乡愁”这一心灵新常态。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之后又在多个不同场合强调“美丽乡愁”。总书记诗情画意的话语撩人心弦,唤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对“美丽乡愁”的深深向往。“乡愁”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体验,发现乡愁、享受乡愁、传播乡愁,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三是顺应“无景点旅游”这一旅游休闲新常态。“无景点旅游”,随意而行、随性而游、随机而停,是对传统旅游的超越,是对其形式的背离和实质的回归。这样的“无景点”等于“处处是景点”。在“消费主导”的经济新常态下,群众敢花钱;在“美丽乡愁”的心灵新常态下,群众忍不住花钱;在“无景点旅游”的旅游休闲新常态下,群众忍不住到乡村来花钱。
下一步,缙云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按照“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要求,用高铁这条“金项链”串起美丽乡村这些“金珍珠”,用乡愁这一“金主题”撑起乡村旅游这个“金饭碗”,积极推动美丽乡村由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做到既让游客“闻乡愁之名,动旅游之心”,又让游客“触旅游之景,生乡愁之情”。
(一)建设“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在工作理念上强化“三土三洋”。“土”是农耕文明、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村生活、民俗文化等乡土性元素,“洋”是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经营服务规范、产品网络营销、从业人员技能等功能性配套。乡村旅游总体风格应该是“外土内洋”、“乡村土、旅游洋”,“土”得原生态,“洋”得精细化。一是环境要“土”,意境要“洋”。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不能套用城市公园模式,毁田园搞公园、毁风景栽盆景,不能建了“假宝贝”毁了“真宝贝”,不能让乡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多给自然“穿衣”、多给生态“留白”,保护好河道、水库、山塘、溪流、低丘缓坡等生态细胞,让游客望得见真山、看得见真水。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人工干预,让真山真水“显山露水”,让山“层林尽染”,让水“鱼翔浅底”。在树种绿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彩色树种、发展彩色农业,大手笔进行沿线彩化、成片彩化、整山彩化。二是建筑要“土”,建设要“洋”。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统筹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完善必要的旅游设施和现代功能,利用乡村的“老气”、彰显农村的“土气”、发挥农民的“灵气”、融入现代的“朝气”,加快走出一条“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的路子,让农村人文景观“活”起来。建设要“洋”,是理念低碳环保的“洋”,是功能现代、宜居宜游的“洋”,是翻新如旧、修旧如旧的“洋”,而不是以新换旧、以假代真。三是吃得要“土”,住得要“洋”。在现有“农家乐”特色菜的基础上,打造一批有品质、有故事、有特色的“招牌土菜”,推出“缙云百菜谱”,打造货真价实的“乡愁宴”。住宿方面,着力解决“无处留宿、无法留宿”的问题,加快建设一批洁净、简约、舒适的农家民宿、乡村酒店。
(二)建设“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在工作路径上坚持“五个极致”。树立和强化“超乎想象、超越预期、精益求精”的极致思维,在生态链、产业链、服务链、文化链上选择一点做精做透,做出几个“让游客尖叫”的亮点。一是在生态链上,把“卫生保洁”做极致。坚持先“洗脸”后“化妆”,先“面子”后“里子”,先“盆景”后“风景”,先“规划”后“建设”,先“美丽”后“经营”,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为契机,深入开展“五清”行动(清洁家庭、村庄、河道、道路和田园)和“厕所革命”,建设一批洁净家庭、洁净乡村、洁净厕所。依靠村级组织的自治力量,进一步健全农村保洁长效管理机制,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工作,实现“死角干净、水沟干净、道路干净、视觉干净”。二是在产业链上,把“休闲农业”做极致。把休闲农业的文章做深做透,把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把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接二连三”打造全产业链农业,打造有一定规模并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农家乐综合体”,带动农民既“卖风景”,又“卖特产”。三是在服务链上,把“智慧旅游”做极致。强化“大数据思维”,积极推动乡村旅游智慧化,深度整合开发景点、饮食、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多种资源,积极推行“套餐式”旅游产品和“标准化”旅游服务,利用微博、微信、政务网等渠道实现多方分享互动,为游客提供更加灵活的选择、更多丰富的体验。四是在文化链上,把“黄帝文化”做极致。缙云黄帝文化的本质就是乡愁文化。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加紧研究黄帝文化与乡愁文化的内在联系,突出“好客文化、好学文化、好运文化”,加大挖掘整理和提炼加工的力度,谋划“乡愁文化展览馆”,建设“乡愁文化名城”。五是在营销链上,把“口碑传播”做极致。树立“最好的口碑就是广告、最好的产品就广告、最好的服务就是广告”的新型营销理念,在每个环节都要以游客为中心,更加重视游客体验,让游客找到家的感觉、乡愁的味道;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用独特的创意展示“缙云风光”、讲好“缙云故事”、吆喝“缙云旅游”。
(三)建设“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在工作抓手上突出“六大举措”。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号工程”来抓,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打造“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一是重规划。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借智借脑,科学编制《“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路径,突出项目带动,把规划做精、做细、做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提高规划的带动力。二是出政策。制定出台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清单”,在用地、金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精心打造一批体现乡愁主题的民宿、民俗旅游示范点、示范村、示范乡镇。三是促结合。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旅游经济强县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结合起来,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六边三化三美”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特色小吃、农村电子商务结合起来,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乡镇队伍建设、村级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促进乡风文明、推进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结合起来,实现乡愁旅游与乡村治理的互促共进。四是抓重点。着眼“乡愁”主题,按照“三土三洋五极致”的要求,完善《缙云县农家乐综合体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有农家乐特色村(点)和星级农家乐经营户规范提升、农家乐综合体招商引资、“套餐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缙云乡村旅游标准制定等工作。五是建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和“乡村旅游办”,统筹谋划、协调和推进乡村旅游工作,出台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六是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乡村旅游、人人参与乡村旅游、人人献计乡村旅游、人人宣传乡村旅游”的氛围,点燃群众的创业热情、创新精神、创意智慧,依靠群众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建设“中国乡愁旅游先行区”。
(作者系中共丽水市委常委、缙云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