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挺进苏北的战略研究
2015-09-10顾仁
顾仁
新四军,是在抗日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支铁军,能够成为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与当年的挺进苏北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
挺进苏北是新四军的战略选择
跳出国民党设下的险恶环境。抗日战争开始后,蒋介石迫于形势,不得不同意将坚持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但又将主要力量限制在面临长江天险和日军侵华心脏的南京附近地区,企图借日军之手消灭新四军于这一狭窄地区。如第二支队的防区,被划在苏南的南京、天王寺、秣陵关这个三角地带,最长距离不过30公里,让新四军进入受日伪军钳制的夹缝之中。1939年冬到1940年春,国民党四十师逼近溧阳地区,接着六十三师开进高淳,形成了对新四军东西大包围,形势严峻。面对这一形势,新四军选择北上,是采取了以防为主、天高任鸟飞的战略。
苏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特定的战略地位。苏北,是一个有两千多万人口,盛产粮、棉、盐等战略物资的重要基地,是控制日军沿江进出的重要侧翼,又是连接新四军同八路军的重要纽带。苏北抗日局面一旦打开,向南可以与江南抗日根据地相呼应,扼制长江下游,直接威胁设在南京的日本侵略军总部和汪精卫伪政权;向北、向西发展,可以与山东、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连接,分别直通华北、中原。控制苏北,对于新四军发展和积蓄抗战力量,更沉重地打击日军,以及制止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投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苏北既是日、顽、我必争之地,新四军就应该抢先一步,捷足先登。
挺进苏北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抉择。新四军向苏北发展,是党中央早就确定了的方针。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就指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应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但是,项英同志则希望通过谈判在第三战区范围内得到一个“较好”的防区。党中央、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向他做工作,1939年2月下旬,周恩来同志亲自到皖南,同他商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意见。然而项英同志仍然把过多的力量留在皖南,还把主力部队先后调回皖南,影响了新四军向苏北的发展。以陈毅同志为代表的新四军指战员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在茅山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后,就陆续派出主力部队北渡长江。
抓住有利条件挺进苏北
1939年初,新四军派出第一支队第二团一部,协同管文蔚同志所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力量丹阳游击纵队(挺进纵队),积极向扬中和长江北岸发展,控制了扬中和江都县所属的大桥一带江北沿岸阵地。这里的位置十分重要,控制了这个地区,使新四军获得了向苏北发展的跳板。新四军在江北首次踏上的土地三江营古镇,被称为“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第一站”。
新四军能够顺利渡江北上,是审时度势,抓住了各种有利条件而取得的结果。
首先,抓住了“天时”。这个“天时”,就是全国抗日斗争的大形势。1939年底和1940年初,全国抗日战争形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及时作出了大力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以内建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在军事上还作了这样的部署:派八路军主力两万余人由冀鲁豫分路南下,会同新四军第四、第五、第六支队和江南指挥部已到达苏北的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共同完成发展华中的任务。
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关于苏北问题的一系列指示,这是大局、大势。新四军实施战略转移,挺进苏北,正是顺应了这一形势,把握了这一形势。
其次,抓住了地利。新四军为什么选择从江都县的三江营古镇作为挺进苏北的跳板?这里,有着多方面的地理因素。首先,三江营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长江下游“五大江防要塞”之一。占据了三江营,南可渡江驰骋苏南水乡,北可纵横苏北大地,有着极大的军事回旋余地。其次,三江营、大桥一带,地处扬州、泰州的中间部位,分别相距在50里左右,且日顽部署的兵力较少,有利于新四军的立足和创建根据地。最后,管文蔚领导的“挺纵”前身是丹阳抗日自卫总团,主要活动在丹北一带,活动地区与三江营、大桥只是一江之隔,有着地缘关系,所以陈毅才将挺进苏北的先遣任务和担纲重任交给了管文蔚。
第三,抓住了人和。这里的人和,是指新四军在陈毅同志的领导下,正确地处理了党内外、敌友我、军事与政治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如正确处理新四军内部的关系。由于项英的右倾,新四军现有的力量已不可能求得在大江南北同时对付顽固派的进攻,形势已经到了最后抉择的关键时刻。1940年6月15日,陈毅同志当机立断,急电中央:决心部署移往苏北,“再不决定,必致苏北、苏南两方受损”。从此,完全摆脱了项英同志的限制。1939年11月底,叶飞同志率江抗二路(原第六团)到达扬中,与管文蔚部合编,番号为新四军挺进纵队。部队整编为4个团。1940年1月,挺进纵队进入大桥地区的有2000余人。新四军内部的人和,加强了挺进苏北的战斗力。又如正确处理友军的关系。1939年10月,驻泰州的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请求新四军协助其运送部分弹药过江。陈毅以抗日大局为重,11月11日第四团团长陶勇、政委卢胜率团部及二营协助护送,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为新四军挺进苏北以后向李明扬“借道”并立足吴家桥打下了铺垫。再如正确处理军民关系。新四军到大桥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与之建起了密切的鱼水关系。新四军初进大桥是在一个夜间,老百姓都已睡觉。为了不影响群众休息,部队让战士们脱去鞋子光着脚走进大桥的石板街。因此,大桥老百姓积极拥护新四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立了地方的抗日武装——抗日武装第一大队。大队长佘祝山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禁运,开设了大达轮船运输有限公司,明为运日杂百货,实为运枪支弹药,为新四军开辟了一条地下军需运输线。他还两次以身挡住日伪军,让惠浴宇和新四军的女干部脱险。
新四军挺进苏北以后的积极意义
新四军挺进苏北,执行了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经过数次战斗,赢得了黄桥战役决战的胜利,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其意义积极而深远。
第一,打击了日、伪、顽。1940年1月,新四军主力进入了大桥镇。日军想趁新四军立足未稳,调集扬州、高邮的日伪军四五百人到大桥扫荡。1940年2月7日(除夕)这天,新四军挺进纵队一团在大桥镇北的焦家荡、王松桥一带雪夜埋伏,次日(农历大年初一)拂晓痛击日伪军,下午一直追击到20里外的仙女庙(现江都区仙女镇)附近,大获全胜。这是新四军挺进苏北以后与日军的第一仗,史称“新春大捷”。
新四军取得“新春大捷”以后,很快到吴家桥开辟抗日根据地。不死心的日伪军根本容不得新四军建立根据地,他们抽调了更多的兵力直指吴家桥。1940年5月14日,日伪军1000余人,从嘶马、三江营、仙女庙出发,直向吴家桥猛扑。“挺纵”又将率先抗击的任务交给了一团。一团团长乔信明、政委刘先胜领受任务以后,立即带领战士们进入阵地英勇抗敌。随后,张藩参谋长也带一部分部队赶到投入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敌人组织三次冲锋,都未能进入新四军的防地。下午,新四军组织了强大的反攻,一举将敌人冲垮,追击日伪军20余里一直到靠近大桥镇的地方。此战,为新四军开展苏中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
新四军在浴血抗日的同时,也狠狠打击了不顾民族大义的国民党顽固派。著名的“郭村保卫战”,是1940年6月新四军挺进纵队以2000多人的兵力,抗击了鲁苏皖游击总指挥部泰州“二李”13个团的围攻,取得了军事和政治的双重胜利。发生在同年10月的“黄桥战役”,新四军又以7000兵力(实际参战5000人)打败了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3万余人的进攻,获得了胜利并占领了姜堰。
第二,宣传了统战。新四军挺进苏北以后,以陈毅为代表的新四军成了统一战线的典范。1939年5月,陈毅从茅山过江到大桥后,在大桥镇的法源寺万年台向广大军民宣传了抗日。陈毅到挺纵驻地吴家桥后,仔细分析了苏北的局势,确定了“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陈毅为了做“二李”的工作,曾亲自三进泰州城,向“二李”宣传抗日的主张,晓以民族大义。当郭村保卫战新四军反攻到泰州城下,泰州城唾手可得,“二李”惶惶不安时,陈毅却下令停止了进攻。经过谈判,放还了所有的俘虏,交还了部分武器,让“二李”大为感动,从而使新四军在苏北争取到中间力量。
第三,建立了政权。新四军挺进苏北以后,到一处,都能建立一处的人民民主政权。郭村保卫战胜利以后,7月7日在塘头成立了苏北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江都县政府,惠浴宇任县长。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以后,1940年10月,泰县抗日民主政权于海安建立。11月初,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就任。这些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以后,大力宣传减租减息政策和抗日主张,大力扩建地方武装,让人民群众拥有了自己的政权。
第四,发动了群众。新四军挺进苏北以后,不仅帮助地方建立政权,建立地方武装,还帮助建立青年、妇女、少年儿童等群众团体。又通过办学校、开展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动群众,让苏北人民群众支持抗日,参加抗日。1939年初春,挺进纵队三支队渡江北上二三百人,由于没有给养,饭都难以吃上。大桥商会会董袁希伯等人,不仅将商团的20余支长枪和2支驳壳枪无偿地捐献给新四军,还每天捐献大洋百元,解决了部队的当时困难。当时初春乍暖还寒,部分战士缺少棉衣。袁希伯不辞劳苦,从购布、染色到加工成服装,在短短的20天内制成棉军衣200套亲自送往部队。在郭村,一度出现了“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
第五,发展了全局。黄桥决战胜利结束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陈毅、粟裕领导下,乘胜北进,沿通榆路,直取海安、东台。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为了策应黄桥战役,日夜兼程南下,经涟水强渡盐河,突破韩德勤的黄河防线,占领阜宁、益林、盐城。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和八路军两支先头部队会师于东台、盐城之间的白驹狮子口。两军会师后,黄克诚和陈毅两支部队密切配合,基本控制了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纵横数百里的苏北地区,进一步发展了苏中、华中的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的挺进苏北,既是党中央领导抗日的英明战略,也是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进行艰苦卓越斗争树立的历史丰碑,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四军的这段不朽功绩,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责任编辑 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