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教育”引领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行为研究

2015-09-10薛慧

考试周刊 2015年8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

薛慧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积极行为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本文从教师积极地导入课堂、积极地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应答积极地反馈三个方面对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行为进行研究,旨在促进学生积极地求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积极教育的主张。

关键词: 积极教育 语文课堂 教师行为

教师的课堂行为,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课堂对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育人的主要渠道,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师的课堂行为直接影响学生。

一、教师积极地导入课堂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一开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1.课堂导入内容的指向性。

课堂导入绝对不是随心所欲地设计,或者简单几句话那么简单,虽然它所占的课堂时间并不多,但是使用不好课堂导入就只能是在浪费时间,课堂导入内容必须有指向性,必须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入语的设计必须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过于简单或者过于陌生的导入内容都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或者生活经验有一定联系,但是利用这些又不能完全理解的导入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散学生的积极思维,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才能为这节课起到一个很好的开头。

2.课堂导入形式的多样性。

课堂导入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语文课堂导入更应该是形式多样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才能真正还原语文课堂的原汁原味。对于语文课的导入,可以以歌曲为导入,可以以谜语导入,可以以诗词导入,可以以作者的趣事导入,可以以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导入等,应该在这样的多样中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让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积极追求。

3.课堂导入的启发性。

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课堂的导入可以是多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语文课可以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语文课堂的导入应该是多样的,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性的课堂导入可以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相关内容的动力,这样的导入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

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合适的地方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且能够发散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直接影响对整个课堂的组织。

1.在课堂环节的衔接处进行引导。

实行新课改模式教学,实际上可以视为一种模块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模块与模块的衔接处进行过渡引导,精心设计,让语文课堂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是一节自然流畅的课堂。我们可以以一个“读”字贯穿整篇文章,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跳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精读课文,各抒己见探讨课文故事主题等,力求语文课堂的精致、精美、自然、流畅,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美。

2.在小组讨论的疑难处进行指导。

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水平各不相同,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各有深浅,虽然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小组分配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点,但是小组之间仍然是有差异的。尤其在语文课堂上,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角度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谈论遇到疑难时指导,对一些个性问题更应该在小组讨论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立即解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进行讨论的热情,如果因为某个疑难小组讨论进行不下去,而教师却置之不理,就会挫伤学生进行讨论的积极性,或者干脆是在进行无效的小组讨论。

3.在学生展讲遇到困难时进行指导。

小组讨论一定时间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演讲,在讲台上的学生代表的是整个小组讨论的成果,学生或者因为紧张,或者因为讨论不充分,或者因为本身知识的储备不足,对于问题的理解总有偏差或者不全面,这时,教师不能消极地任由其发展,置学生于不顾,让学生对展讲没有信心,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教师一定要积极地予以指导,让学生继续展讲下去,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继续下去的勇气,才能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积极和主动。

三、教师对学生的应答积极地反馈

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并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

在实行新课改模式的课堂中,对于导学案上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展开小组的讨论,虽然教师对课堂的时间安排有一定的预设,但是更应该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学会等待,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

2.积极地倾听学生的回答。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倾听,可以说倾听是实行新课改模式的课堂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聆听其他学生的发言,让每个学生都在倾听中互相学习,都能在倾听中有一定的收获。教师更不能因为课时的紧张,在学生还没有说出自己的理解时,就越俎代庖。只有积极倾听,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在欣赏、愉悦的环境中积极获取知识。

3.积极地对学生的应答进行评价。

教师的评价要达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积极地求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目的。

总之,教师的课堂积极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求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2][美]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第1版.

[3]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3).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让有效提问激活语文课堂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