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出色的网络丐帮

2015-09-10

人民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马云阿里巴巴

《马云的真实世界》

作者:魏昕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书号:978-7-5115-2782-0

定价:39.80元

阿里巴巴先海外、后国内的舆论策略,让马云此次“逆向思维”获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是吸引了实实在在的客户,二是吸引了期待中的风险投资。

而在互联网业内看来,马云新创建的阿里巴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亮相就是世界上最出色的B2B网站之一,“阿里巴巴的崛起只用了半年时间”。

盛誉之下,马云并没有像其他正在“烧钱”的互联网公司一样,心里开始发烧。他非常清楚的是,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仍属处女地,要想成功,市场与资本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马云对互联网行业的判断,已然显现出了“教父”般的味道。显然,控制市场与占有资本的两全,才能让阿里巴巴集聚底气,也才能让其孕育可以预见的将来。

当一个人明知自己病在何处却又无力去改变的时候,内心里会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呢?

那个时候,初现“教父”味道的马云便是如此。

与其他已经开始“烧钱”的互联网公司相比,阿里巴巴全部创业资金只有众人集资凑起来的区区50万元。所以,阿里巴巴团队不仅工作环境简陋,且个人待遇低廉到不能再低的程度。如此局面之下,纵然有着“十八罗汉”的忠诚,可面对执掌着高新技术利器的整个年轻团队,马云又凭什么能让他们安于清贫并孕育着传说中的阿里巴巴宝库呢?

一位创业元老这样的回忆颇有代表性:湖畔花园的时候,最大的感觉就是穷开心。那时候大家都没钱,所以最大的娱乐就是坐在地上听马云讲故事。他给大家讲很多很多的故事,比如当时互联网的局势,比如阿里巴巴将在今后的5年内有怎样的发展,尽兴之时马云还会手舞足蹈……

“那时候大家无条件地跟着马云发疯,哪怕天下人都以为马云是个疯子,也觉得跟着这个疯子往前走心安理得。”这是另一位知情者说过的话。即便是马云先后拒绝了多家投资公司后,团队里的伙伴们仍然没有抱怨,大家还是乐呵呵地跟着马云一起穷开心。

10余年之后,当这些年轻人已经成为阿里巴巴创业元老的时候,回忆当年的场景,他们依旧会动情地说,自己当年在用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式做着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因为“大家无条件地相信马云终会给团队带来一个奇迹”。

实际情形到底怎么样呢?

那个时候,阿里巴巴似乎不像公司,它更像个年轻的家庭;马云也不像老板,更像一个话痨的老师;大家则不像员工,更像是兄弟姐妹。或许因为如此结合,才让创业之初的马云“一直称自己是丐帮帮主”。

虽然工作场所狭小,办公环境和条件极差,但是马云创造了一种充满自由轻松的工作氛围,他自己则与员工之间,用一种“眼神里都是信任”的纽带,积累下了深厚的团队情感。

正是这种马云式的团队情感,一路上随着阿里巴巴的成长,最终凝练成为当今世界电商巨头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核心。

而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马云悟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理念——不控股,并将其从一开始就植入进了阿里巴巴成长的细胞之中。

“不控股”的管理理念,事实上也蕴含着马云已有的创业经历与教训,甚至是一种亲身之痛。在马云看来,中国有太多的企业因为强调控股权与控制权,从而陷入了利益的争斗,并最终影响了公司整体发展,甚至人为扼杀了企业生命。

“从第一天开始,我就没想过用控股的方式控制,也不想自己一个人去控制别人,这个公司需要把股权分散。这样,其他股东和员工才更有信心和干劲。”于是,基于此种理念的马云,在准备创建阿里巴巴伊始,也就没有想着去自筹全部的50万元。

而当马云非要“十八罗汉”各自倾其所有,集起50万元创业资金的时候,阿里巴巴的创立就带有了另外的深远意义。

首先,这种集资决定了阿里巴巴是合伙人性质的股份制公司。如同马云所说:“我们很健康,股份每个员工都有,最大的股份在管理者手里。这是个很科学的概念,我们不是东方家族企业。”

其次,阿里巴巴的集资创立,意味着马云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把企业放在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轨道之上。就像马云所说的那样:“公司是永远的,人是会换的!”

尽管马云的“合伙人制度”在后来受到了一些质疑,但阿里巴巴的团队从创立之时起,却显露出了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但是每一个平凡的人又都相信自己会做不平凡的事业,他们要不惜一切地为着这个不平凡的事业而努力。

所以,虽然创建之时的条件很艰苦,待遇也很可怜,但在阿里巴巴的工作场所里,没人计较投入产出,没人计较个人时间,甚至没人感到苦,反而觉得那段日子很开心、很幸福。大家工作的时间从早9点到晚9点,每天12个小时,还经常加班,经常要干16个小时甚至更多,所以马云说——“疯狂”。

难怪若干年后功成名就的马云敢说:“一个公司是不是优秀,不要看它里面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生,而要看这帮人干活是不是发疯一样,看他们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地回家。”

而对于试图向阿里巴巴挑战的竞争对手们,马云至今都依然带着得意的口吻:“我们可以输掉一个产品、一个项目,但不会输掉一个团队!”

如此胸有成竹,马云不仅流露了“教父”的淡定,更显现出了一个现代企业家的开阔胸襟。用一位国际分析者的话说,马云在创建阿里巴巴初期,或许已经在潜意识里与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等人并行了。

虽然不谋求用股份的优势去控制他人,但马云显然也不希望外来者控股阿里巴巴。马云内心唯一可以接受的方式,似乎是由“阿里巴巴的经营团队控股着自己视为宝库的阿里巴巴”。

即便后来的阿里巴巴一再选择融资,股份开始逐步稀释,但马云与他的创业团队还是处于控股者的位置。而后來的“雅巴联姻”,虽然一度让雅虎挟40%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怎奈意志坚韧的马云,还是通过惊心动魄的一番谋划,最终于2012年带领自己的管理团队重获了控制权。当然此为后话。

马云曾明确表示,自己会感恩资本,因为没有资本,阿里巴巴发展不会那么顺利;但是如果没有阿里巴巴的价值体系,没有阿里巴巴员工的点点滴滴,没有对未来的把握和社会的感恩,则不可能有今天的阿里巴巴。

而当马云和阿里巴巴都获得成功后,不少评论将“合伙人制度”解读为痴迷武侠小说的马云在推行“侠义文化”,这种“侠义文化”进而奠定了阿里巴巴的主流价值观。

解读虽然可以多样,但马云还是用一句话宣示了他最为看重的东西:“影响我的一定是消费者的需求,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影响我的一定是我的团队,我的同事告诉我这个东西错了,我会很认真地停下来听;股东说(做)错了,你说得清楚一点,我再听听,最后是我自己决定。”

猜你喜欢

马云阿里巴巴
吴翰清:阿里巴巴的守护神
马云:提前退休做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人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马云的新视角
从“马云的一道面试题”想到的
马云,你听我说
打个平手
阿里巴巴:股大大,权大大,还是钱大大?
阿里巴巴打开财富之门
倒立的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