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2015-09-10曹舒雯

考试周刊 2015年96期
关键词:自我管理自律常规

曹舒雯

摘 要: 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幼儿的自我管理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常规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幼儿常规自律的培养,即幼儿的自我管理,教师更要注重幼儿自我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技巧,让幼儿学习承担责任的策略,从而促进主体性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 常规 自律 自我管理 承担责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经常遇到,孩子在老师面前形成良好规范的秩序,而一旦远离老师的视线,他们就会完全放任,甚至产生破坏行为。老师为此常常困惑,常常头疼。本文尝试通过常规案例,从幼儿学习承担责任的角度阐述“他律—自律”在常规教育中的渗透,剖析教师的教养态度,从而总结常规教育中帮助幼儿学习承担责任的策略,促进主体性人格的发展。

一、“自律”的过程就是学习承担责任的过程

常规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班级活动的方方面面,孩子几乎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种常规中。《纲要》指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这一精神,就是让孩子从“被人管理”到“自我管理”,即从“他律”到“自律”。这一精神充分体现了常规教育促进幼儿主体性人格的发展。

放手让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的时候,总是会出现很多不尽人如意的情况。常规教育效果反而不如压制式、权威式教育来得有效。孩子在常规教育中形成“他律”的过程应该就是学习承担责任的过程。一些教师在放手的过程中,忽略了孩子学习承担责任这一内容。

二、教师的教养态度与孩子的承担责任

下面我们从两个案例看看,教师在常规教育中如何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承担责任,使幼儿真正学会自我管理。

案例一:

成成年纪尚小,还不会自己穿衣服。起床后,教师在帮成成穿衣服,童童看见了,也嚷着说:“老师帮我穿衣服。”老师说:“童童,你自己会穿呀,前两天不是穿得很好吗?快自己穿衣服吧。”童童就是不穿。过一会儿,保育员走过来,赶紧帮童童穿衣服。老师看见了,也没说什么。

剖析教师行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应该学会承担的责任。教师应该不断地利用各种机会引导鼓励孩子承担自我服务的责任,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案例中的教师为了省事,直接帮成成穿好了衣服,而没有引导成成学会自己穿,然而,越图省事越会有麻烦,这一包办代替的行为,反而引起了童童自我责任意识的丧失,要求老师继续包办代替。老师对童童的语言教育并没有起到作用,保育员的行为,使童童原本还具有一点的自我责任意识彻底丧失。显然,教养人员的行为态度对幼儿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有重大作用。

案例二:

美工区里摆放着幼儿所需的美术用品,其中有一个箩筐摆放全班幼儿的黑色勾线笔。有时,勾线笔由于笔套没盖紧,导致墨水干掉而无法绘画。孩子们在取笔的时候会先试一下,但试笔的地方居然是箩筐的边缘和柜子的面板,不久,美工区就被试得墨迹斑斑。班主任知道后,专门组织了谈话,她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也没有批评区域的值日生。先让小朋友看看现在的美工区谈谈感受,孩子们自我反省了不应该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紧接着,老师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说每次用完笔后要赶紧套起来,并盖盖紧,不让墨水干掉;有的说在美工区旁边放一叠草稿纸,专门试在纸上……从此,班级的美工区又恢复了整齐和漂亮。

剖析教师行为:

从这个案例看出,教师在积极地帮助幼儿建立社会责任意识。每个孩子都要学习对社会承担责任,这符合“人应该是自治的人”,“社会应该是有社会成员自治的社会”的哲学观;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使幼儿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才能保证有效的班级管理,促进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即:理解他人,理解公平的含义,解决冲突和建立学习共同体。这位教师并没有单独把责任归咎于值日生,而是引导全班孩子一起对自我责任进行反省,继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唤醒每一个幼儿的社会责任意识。这有利于孩子协调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周边环境中各种事物共同利益的能力。如果教师仅归咎于值日生或事件的制造者,就将造成全体幼儿社会责任意识的转移。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养态度和幼儿责任意识的形成密切相关,教师要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思考,促进幼儿人格的完整,使孩子形成相关的责任意识,学会“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学前教育学.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

猜你喜欢

自我管理自律常规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常规之外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试论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基于激励机制下销售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理论分析
基于激励机制下销售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理论分析
信管专业生产实习过程自我管理的实现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