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上海怎么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
2015-09-10吴祖强
吴祖强
6月至9月,市人大财经委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的总体部署,由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张耀伦,财经委委员、海通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牵头,财经委办公室和海通证券研究所参加,组成“十三五”期间“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题调研小组。调研组根据中央关于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要求,梳理自贸试验区两年来的工作成效,对已批四个自贸试验区特点、优势进行比较,走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和浦东新区政府,分析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立足于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国际形势,尤其是TPP基本协议达成和中美BIT谈判进展,对“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两年来,投资管理改革实现重大突破,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正式启动,“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贸易监管制度得到初步落实;自由贸易账户正式运作;金融改革稳步推进;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尤其是2015年4月正式扩区,自贸试验区在更广领域和更大空间内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路径。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在取得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新的挑战。一是投资开放仍需加大力度。现行负面清单尚未与国际规则完全接轨,虽经两次修订仍显冗长,且只针对外资准入前设立阶段和直接投资,不包括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等门类,不符措施只针对国民待遇。同时,负面清单对外资的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尤其是服务业开放度不足。二是贸易便利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对“一线”货物仍然实行备案管理,对园区货物实行单证与货物监管同步,对园内企业的信任度仍需提高。三是金融自由化程度与国际成熟自贸区差距较大。金融自由化程度与国际成熟自贸区标杆有较大差距,在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等方面约束较多,金融创新举措在实施上遇到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金融监管创新的滞后影响了金融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四是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实效有待显现。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仍是难题,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不充分,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的力量不够,范围有限。
“十三五”期间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对策建议:一、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在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区上形成突破。一是要对标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加快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针对投资自由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劳工保护和信用等方面的要求,及早研究应对策略和方案,为国家的整体应对作贡献。二是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同时,要重视形成“可辐射”效应。“可辐射”的是一些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的无法复制和无法推广的创新,如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功能性平台没必要在区外复制,但其功能可以辐射至区外乃至全球市场。
二、聚焦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配套建设,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二是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加快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部门协同管理;支持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参与市场监督;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联动惩戒。三是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推进权益保护制度的改革。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及知识产权工作社会参与机制。
三、加强与“四个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联动发展。一是利用好自贸试验区的“红利”,统筹规划自贸区和“四个中心”建设的各项措施,实现“四个中心”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联动。二是发挥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叠加优势。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人才流动、金融服务、国际合作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开放合作新局面。
四、把金融改革放到突出位置,形成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独特优势。一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改革措施的细节,增强操作性。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统一中外资企业境外融资管理政策,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允许开展跨境双向投资。二是在金融监管创新上先行先试,防范金融风险,为国家创造经验。依托大数据,加强跨境异常资金流动和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监管,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市场的信息共享,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机制。
五、继续深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完善负面清单制度,扩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开放。加快已经试点实施的对外开放措施,在其他片区落实。二是拓展企业“单一窗口”。向企业工商变更、统计登记、报关报检单位备案登记等环节延伸。三是继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探索企业名称登记改革,释放企业名称资源;扩大“先照后证”事项,试行许可证清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