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印生:感激祖国没有把我们忘记
2015-09-10田荻/整理
田荻/整理
2015年9月3日,当抗战老兵乘车方队从天安门城楼前驶过时,坐在西侧临时观礼台上的蒋印生起立敬了个军礼,泪眼朦胧。
作为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礼的南侨机工唯一代表,88岁的蒋印生在观礼时,特意佩戴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只因“这份褒奖属于所有南侨机工,属于所有抗战时期的爱国侨胞”。他感慨地说:“能够亲眼目睹国家繁荣复兴,见证祖国的光荣时刻,我很感恩。”
阅兵式上 那一刻他想起了死去的战友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汽车司机及汽车修理技工回国服务团的简称。目前,全球健在的南侨机工有12位,其中5位在国外,7位在国内。在重庆,蒋印生是唯一健在的南侨机工。
国家没有忘记这群卫国者,国务院侨办不仅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为他们发放生活补助,过年过节,相关领导也会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今年8月,蒋印生接到重庆市侨办通知,受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蒋印生回忆道:“当时激动得不得了,对我来说,这是一生最高的荣誉。”
出发去北京前,他铿锵有力地说:“我已经准备好了,代表南侨机工接受国家检阅。”
就在阅兵式前一天,蒋印生参加了港澳台同胞、海外有关人士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座谈会。9月3日,蒋印生凌晨5点就起床了,在工作人员统一带领下,他就座于天安门西侧临时观礼台2台。不时有年轻战士邀请他拍照,中央电视台还要求采访他,他都高兴地答应对方。
阅兵式现场,听见国歌奏响,看到三军方队走过,蒋印生不禁热泪盈眶。尽管自己腿脚不方便,他还是站了起来,举起右手深深地向老兵方队敬了一个军礼。那一刻,蒋印生想起了死去的战友们……
蒋印生说:“感谢祖国没有忘记华侨、没有忘记南侨机工,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不会有南侨机工的荣耀时刻。”当看到阅兵式上整齐划一的步伐、斗志昂扬的士气,还有那么多现代化的高科技武器,他难抑内心的激动:“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无比自豪。”
阅兵仪式结束后,还发生了令蒋印生意想不到的一幕。一位抗战老兵看到蒋印生胸前佩戴着印有“南侨机工抗战英雄”字样的绶带,激动得上前与他握手,并说道:“感谢华侨机工当年救了我们的命,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毅然归国 闯荡“抗战输血线”
蒋印生,祖籍广东,重庆长途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退休人员,目前定居重庆市永川区。1927年,蒋印生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父亲在印度经商,家庭条件比较优裕。
电视剧《大染坊》中,主人公在经济和政治上遭到日军的逼迫,却毫无办法,感叹“个人太强,国家太弱,是要吃亏的”。这用来形容蒋印生父辈在国外的遭遇再适合不过了。
有一次,蒋印生跟父亲外出。过海关时,工作人员一脸不屑,看完护照盖完章后,随手就扔到地上。蒋印生回忆,父亲捡起护照后告诉自己:“身在国外也不能忘记祖国。只有祖國富强,我们才有尊严才有地位。”从那一刻起,爱国的种子便在年幼的蒋印生心中生根发芽。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口岸和对外交通要道先后陷落,国际军援运输濒临断绝。1939年,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有路,有车,可缺人开车。那时,13岁的蒋印生已经学会了驾驶。他和同学看到了《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后,瞒着家人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偷偷登上了前往安南(今越南)的轮船,再从陆路到昆明,第9批回到祖国,成为3193名南侨机工中的一员。
“没敢告诉父母,怕他们不让(走)。当时就是想,等我上了船,找不到我,他们就知道我回国了。”蒋印生回忆。
因年纪小,个子不高,蒋印生坐在车里,外面人却看不见他。一心想参加抗战的他在自己座位上加了个垫子。新开通的滇缅公路险象环生,因此需接受专门培训。蒋印生和其他侨工一起被分配到位于昆明市潘家湾昆华师范学校内进行培训,受训1个月后,蒋印生被编入西南运输处华侨先锋队任驾驶员,驾驶3吨大货车,冒着日军炮火逆行,来回闯荡“抗战输血线”——滇缅公路。
运送物资 抗战运输线上的“神行太保”
“霪锁孤城天未开,夜风轻松月光来。雄关一怒山岚走,曲舞银蛇下地埃。”这首诗正是对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写照。
滇缅公路全长900多公里,蒋印生负责从仰光到曼德勒段,有200多公里。蒋印生回忆,当时的滇缅公路不像如今的平坦大道,而是一条窄窄的坑洼道路。公路开通仅半年,便遭遇日军飞机剧烈轰炸。
“为了安全,车队每次至少有5辆至10辆车一起装运物资、一起出发。有一次,我们遭遇袭击,亲眼见到带队的货车被炮弹击中,3名战友当场牺牲。我立即跳车寻找隐蔽点。一次空袭间有20多分钟,飞机一走,我们立马又跳上车继续前进。”
滇缅公路暴露后,日机轰炸越来越频繁,运输队白天不敢在公路上跑。只有晚上跑,并且不能开灯,怕暴露目标。“于是我们找来长约4米、宽约1米的白布,分别系在车头和车尾,大家看着白布行进。虽然行进缓慢,但这个方法既不会惊动日军,也能安全运抵物资。”
在这条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3000多名华侨青年冒着纷飞战火,夜以继日抢运军需辎重及兵员,用生命和血汗打通了一条“抗战输血线”。直到1942年,滇缅公路运输被切断,蒋印生等南侨机工通过滇缅公路,为抗日前线运输的军需品和其他物资共计45.2万吨。军事物资平均每日输入量保持在300吨以上,被誉为抗战运输线上的“神行太保”。使命与危险总是并存,面临疟疾、险路、日机轰炸……先后有1800余侨胞永远长眠于祖国西南边陲的红土高原。
从首批爱国侨胞踏上国土到现在,76年过去了,华侨华人在抗战中作出的贡献也为世人铭记。据当时的国民政府统计,为支援祖国抗日,华侨捐款总计超过13亿元,侨汇达到95亿元以上,占到当时中国军费的43%。
“我的根在中国,我的心也在中国!”
抗战胜利后,一部分南洋华侨离开了中国,一部分则留了下来。18岁的蒋印生当时的想法是到中国的各处走走,尤其是沿海地区。虽然祖籍广东,但时至今日,他都没有机会回到祖籍地看一眼。
内战爆发后,1946年,蒋印生进入贵阳国民党部队辎汽7团1连任驾驶员,驻地为成都。
他还记得当时的连长姓刘,很年轻,是个地下党员。1949年,蒋印生所在部队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5团。
蒋印生成为了刘邓大军中的一员。解放军进军西藏时,蒋印生所在部队负责为部队运送补给物资,曾在老川藏公路上往返了8个年头,也多次参加过平叛战斗。
在此期间,他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万里行车安全奖章,被西藏军区授予在“八一”军旗下照相的殊荣。他最自豪的事之一,是服役期间领导来看望官兵,曾向他们敬酒,其中之一就有邓小平。
1958年部队精简,蒋印生转业到四川省汽车运输公司永川汽车25队(今重庆长途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任驾驶员。1979年,经组织批准,蒋印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中印战争的关系,蒋印生和家人几十年间失去了联系。中印关系恢复后,1979年,蒋印生的母亲致信中国外交部,希望能见上儿子一面。后母亲曾多次劝他回印度,他却对母亲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心也在中国!”
时至今日,蒋印生的兄弟姐妹都已离开印度,目前分别定居于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地。
老人说,现在自己的身体还不错,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城区周边的水塘和河边钓鱼。
已至耄耋之年的蒋印生在采访结束时表示,“和平来之不易,我感激祖国和人民没有把我们忘记。”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韩西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