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与陶铸——红色伴侣生死情
2015-09-10黄禹康
黄禹康
曾志1911年出生在湖南省宜章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5岁时投身革命。1928年,她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担任了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此后,又随毛泽东转战赣南、闽西等地创建革命根据地。1932年,曾志与正在福州从事地下工作的陶铸结婚,1941年生下女儿陶斯亮。
1945年,根据党组织的安排,陶铸和曾志将前往东北沦陷区组织敌后游击斗争。临行时,曾志把陶斯亮留在延安保育院,交给了一位经过长征考验的战士杨顺卿照看。曾志无法知道自己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和女儿团聚,便对杨顺卿说:“我们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了,如果我们回不来,这个孩子就是你的。”在艰苦岁月里,每当革命和家庭生活发生矛盾时,曾志与陶铸夫妇总是这样“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
1966年5月底,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被调进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文办主任。时任中央“文革”要员的江青对陶铸到京工作寄予的希望最大,因为陶铸长期搞地方工作,与刘少奇、邓小平仅为一般工作关系,而且陶铸性情直率,敢于放炮,因而被江青认定为日后炮打“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最佳人选。然而,陶铸以对中央内部情况不太了解为由加以拒绝,这引起了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的极大仇视,被诬陷为“中国最大的保皇派”。随后,一场场厄运接踵而至。
1967年1月4日以后,陶铸失去了自由,被监禁在中南海原杨尚昆的住处里。囚禁陶铸的地方人迹罕至,每当他神情抑郁、深陷于痛苦中时,只有妻子曾志默默陪伴在他身边。
有曾志在身边,这对于陶铸来说便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因为在过去战争年代他们都没有这么长时间地厮守过。以往即便在相聚的时候,他们也常常为了工作上的事情进行辩论,甚至争吵。曾志曾经总是觉得陶铸有大男子主义倾向,但自从陶铸“文革”落难,她顿时觉得丈夫的品格是那么高尚,因为真理在他的一边!此刻,曾志决定要以女性特有的温柔来抚慰丈夫。她经常陪伴陶铸轻松地闲聊,畅谈往事。
1968年3月底开始,陶铸受到了更严密的监管。这是江青一伙设计的精神酷刑,让人时刻处在一种充满敌意、冰冷的盯视之下,犹如芒刺在背、鬼魅缠身。
同年国庆节前后,陶铸被诊断为癌症。术后身体虽有好转,但时隔不久,病情再度恶化。肉体上的疼痛使陶铸在床上东倒西歪,大汗淋漓。曾志劝他:“忍不住你就哼几声吧,也许会好一些。”陶铸咬咬牙,摇摇头。
正当陶铸病痛难熬之际,1968年10月15日,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找曾志谈话说:“北京要紧急疏散,可能爆发战争,陶铸要在10月18日疏散到安徽合肥,你怎么办,自己决定,随陶铸去也可以,但是去了以后不准与外界通讯,不准与任何人来往,不随他就去广东插队劳动,但必须与陶铸断绝联系,陶铸到那里后,每月给他100元生活费,生活自理。”
这个消息对曾志来说犹如惊天霹雳。她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里,看着重病在床的丈夫,她没有说话,想晚点再告诉陶铸这个噩耗。然而,什么也瞒不过相依为命几十年的丈夫。陶铸轻声说:“告诉我吧,他们找你什么事?”于是曾志说明了发生的一切,泪珠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顺着她的脸颊滚落下来。此时的陶铸显得异常冷静,沉思良久,他决定不要曾志陪同自己去合肥。他说:“你千万不要陪我去,我活不了多久了,你去也帮不上忙,说不定还会遭到不测。”
如果接受陶铸的方案,就意味着将与他永别;如果与他一起去,自己的生死无所谓,但留在世上的女儿怎么办?这是让曾志在丈夫和女儿之间做出抉择啊!察觉出妻子复杂的心情,陶铸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主张。看到丈夫如此坚决,曾志只好听从了他的安排。
想到在一起的时间只剩3天了,曾志满含深情而歉疚地说:“我过去忽略了做妻子的义务……我对不起你!我一直想着补偿……”陶铸拉过曾志的手,说:“不,我非常留恋过去的生活。”“可是我……”曾志还想说什么,陶铸拦住了她的话头,若有所思地说:“不要难过,想一想早已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幸运了。谢谢你,曾志,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你总是在我的身边。”说完他从身边拿出一张纸片递给曾志:“不说了,这是我最后送给你的一点纪念。”曾志打开纸片,只见上面是用钢笔写的一首诗——《赠曾志》。夫妻之间的深情厚谊跃然纸上,诗中写道:“重上战场我亦雄,感君情厚……”曾志捧着丈夫的诗作看了又看,然后小心翼翼地卷起,一针一线地将诗稿缝到了棉衣内衬里……
每当陶铸要出发,总是曾志为他收拾行装。这次,曾志还想到了一件事情,就是替陶铸洗个澡。曾志把水放好,把陶铸小心翼翼地放躺在澡盆里。她知道这是为丈夫最后一次洗澡了,所以她洗得格外仔细。
就要分别了,陶铸也没有忘记最后一件事。他把曾志、女儿亮亮和外孙小亮的照片小心翼翼用纸包好放在怀里。他对曾志说道:“照片放在我身边,就好像你们在我身边—样。我活着就有希望。”
在押送人员的一再催促下,这对饱经风霜的革命伴侣不得不分别了。陶铸拄着手杖,镇定自若,庄严凝重地一步一步地走出家门,他没有和曾志说一句凄慘的话,没有掉一滴泪,就像战争年代时的分别一样。陶铸握住曾志的手,郑重地说道:“你看到亮亮,要告诉她,爸爸对不起她,让她跟我受委屈了。但是爸爸在政治历史上是清白的,是对得起她的,希望她要坚强,要紧跟毛主席好好做人,好好生活,把小亮带大。”
曾志为陶铸打开车门,两人再次握了握手。车开走时,陶铸把脸贴在车窗上,微笑地向曾志最后一次挥手致意。
到了合肥,离开了亲人的陶铸病情很快恶化。他已经完全不能起床,不能吃饭,不解大便。1969年11月30日22时15分,受尽冤屈和侮辱的陶铸告别了人世。
然而,陶铸到达合肥以后的事情,曾志当时已经无从知晓了。自从与陶铸分别以后,曾志变得沉默寡言。为了给丈夫申冤,她除了参加当地的劳动,一刻也没有闲着。她拖着病弱的身子,每晚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字一行地书写申辩材料。
历史永远是公正的,它必将还蒙垢含冤的人一个清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为陶铸平反昭雪。
虽然陶铸与曾志永别了,但曾志每逢想到丈夫那张熟悉的笑脸,想到那虽瘦骨嶙峋但却比坚实的胸脯,想到最后相守3年艰难而难忘的生活,仿佛丈夫的身影就在眼前晃动。每当曾志翻看陶铸送给她的那首诗,她的眼里总会流露出幸福的泪光,仿佛就像过去离长聚短一样,她最心爱的人没有离她远去,只是在另一个遥远的地方战斗着、工作着。总有一天,他们又会突然相逢,会各自叙述离别后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还会为各自的观点辩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