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共享“绿色福利”
2015-09-10王芳
王芳
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
“十三五”规划建议以空前篇幅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景,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一道,绿色发展被列为“十三五”规划建议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色调。
可持续发展的升级版
“绿色发展是民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11月3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水、大气、土地的污染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近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和短板。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16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率不高,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近六成地下水水质较差。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已导致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对本刊记者表示,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过去十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量和碳排放增量分别占全球的50%和60%以上,人均能源碳排放已增长到6亿吨以上,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三分之一。“这表明我们以往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康艳兵强调。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升级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主任杨多贵说,绿色发展不应以降低环境承载能力、透支生态服务功能、危害人类健康和牺牲国民福祉为代价,而是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生共赢。
事实上,绿色发展现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治理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行动,特别是针对近年来的雾霾问题。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修订的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而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也纷纷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
徐绍史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很多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十二五”前四年,GDP的能耗、水耗分别下降了13%多和24%多,二氧化碳的排放累计下降了15%多,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等也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十三五”期间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实现绿色发展。
突破性的制度创新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于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有了突破性的制度创新。
长期以来,执法难成为困扰我国环境保护的一大掣肘。虽然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最严格环保法”、“最严格水治理”等多项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环保部门权力太小”,无法有效执行法律法规。针对这种情况,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这是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来,主要是加强地方,尤其是市、县环境的监管,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准确获取环境数据等问题。”杨多贵对本刊记者表示。
绿色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绿色发展需要金融结合,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这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专家分析,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绿色发展。另外,还要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绿色金融改革重点任务,推动重点领域实现优先突破,如建设绿色银行、发展绿色债券、建立绿色基金等。
此外,这次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双控行动是一项硬措施,这项工作做好了,既能节约能源和水土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杨多贵说。
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当前,中国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压力,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以更少的资源环境碳排放代价积极探索寻求更大的发展效益,从而实现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对于绿色发展,康艳兵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都是广义的绿色发展,即可持续发展。他告诉本刊记者,低碳发展重点解决能源流问题,即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利用问题,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所以低碳发展的核心是能源问题,即用更少的、更清洁低碳的能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循环发展则是重点解决物质流问题,即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绿色发展则是指区域环境污染物的末端治理和生态建设,即环境保护问题。
“低碳发展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指标,这不仅仅是因为低碳发展是国际通用语言,而且对于中国来说,抓好低碳发展指标,就可以协同推进节能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这两个能源问题的核心内容,还可以协同解决大气污染防治问题。”他进一步解释,在抓好低碳发展这个源头指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把环境末端治理和生态建设问题抓好,就可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
徐绍史强调,“十三五”期间要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实施三大措施。第一是低碳发展,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鼓励煤炭的清洁利用,要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第二是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强化一些约束性指标管理,从总量和强度两方面来控制。第三是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进行管理,确定水耗、能耗、地耗的一些标准,同时开展水权、碳排放权的交易。
共享“绿色福利”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等字眼与百姓紧密相连。绿色发展,实际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绿色福利”。
“要实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总体改善的目标,未来五年是‘美丽中国’建设补欠账与补短板的双重机遇期。”杨多贵说,需要更大的环境保护力度,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更强的治理能力,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严守生态底线,以“生态红利”释放“绿色福利”,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分享“绿色福利”。
实际上,建设“美丽中国”,也可以让世界共享中国绿色发展福利。由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为增进全人类福祉、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一项公共性、奠基性工程。
杨多贵认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输出的不是过剩的、高污染的产能,而是绿色产能、清洁产能、低碳产能;中国输出的是绿色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以高铁为代表的“绿色制造”,以核电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以生态工业园为代表的“绿色集群经济”等,这些为“一带一路”后发国家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陷阱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条件和保障。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反映了中国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大国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