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人论诗角度谈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2015-09-10聂爱荣
聂爱荣
摘 要: 我国古典诗文上溯远古,下达今日,与日月同辉。中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篇幅逐渐增多,让学生学习好,当有必要。教学中必须做好从知人论诗的角度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工作。
关键词: 知人论诗 文化素养 教学策略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是灿若繁星之古文学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是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理想资源。让学生学习古诗文,学好古诗文是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必然选择。古诗文教学应怎样丰富学生文化素养?必须从知人论诗的角度达到教学目的。
一、知人论诗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
诗人也是人,他们也不可能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诗人的生活也受家庭、社会乃至自我命运的摆布,有的一生坎坎坷坷,生活经历极不平坦。有的一生舒舒展展,生活经历十分顺畅。诗人的生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诗人所创作诗歌的内容及创作诗文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语言技巧及语言风格等。古诗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诗文前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还必须比较充分地了解诗人创作诗文时的生活背景。譬如让学生阅读欣赏杜甫的《孤雁》,这是一首诗人同情失群孤雁的诗文,是作者由创作诗文时的所见产生灵感,还是作者特殊生活经历的寄托?让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了杜甫当时的生活经历,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和学生一起搜集相关资料,便发现这是一首咏物诗,大致创作于杜甫旅居夔州期间。这个时候杜甫处于一种怎样的生活境地?原来是他晚年多病且故交又多为零落时期所作。多病又为何不能多治,故交又为何不可相逢?原来,诗人所处的四川政局混乱,准备带着家人出川所作;是诗人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和哀伤所作。学生在知晓杜甫作诗时的处境和心情时,对诗文的意境就有了比较理想的感悟,学生由这只孤雁看到作者乱离漂泊而又失群的痛苦心情,也不仅仅是自己,且是处于漂泊境地的所有失群人的心情体现。
二、知人论诗需要了解诗人的思想状况
作家有怎样的思想,一般就创作出带有何种思想倾向的作品。同处于一个时期,有人对时局悲观失望,有人却对时局寄托着无限希望。如陆游,他深知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九州还千疮百孔,不得统一。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诗人看不到祖国的统一当是无比痛苦的,但他并不是那样悲观,在《示儿》中咏叹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这诗句既有爱国情怀的体现,又有作者对九州一定能够统一的坚定信心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一首古诗,一定要搞清楚作家当时的思想状况。不了解作者的思想状况,是很难感悟出诗人之创作意境的,只能在作品之意象的了解上绕圈子。譬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综观诗人一生,可以看出,诗人仕途不是很顺,生活也比较艰难。对他人多持有比较同情的态度,诗文多以写实之笔触表达自身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必须让学生了解杜甫对劳动人民之艰难生活十分同情的思想,如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象地表现生活之差异,表达出同情“冻死骨”的情感。在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到杜甫这位现实主义诗人的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阅读感悟正如快刀斩乱麻。学生能够从中感到,杜甫所写的虽然是自家的数间茅屋,但作者是在通过推己及人的笔触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古诗文教学告诉我们:没有对古诗文作者思想状况的很好理解,学生是很难感悟出作品之意境的,事实上就不可能让学生受到古诗文之丰富而又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三、知人论诗需要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我们的祖先,也可以称其为中华民族的先哲给我们留下了浩若烟海的文化典籍,诗歌就是浩若烟海之银河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丰富精神食粮,从中汲取极为丰富的精神营养。但我们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入选初中教材的古诗文可以说是美甲胜天的富矿,其“矿藏资源”不尽是初中学生所能认识的,需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乃至比较特殊时期的社会背景。譬如教学曹操的《龟虽寿》时,这是诗人于建安十二年(207),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的远征途中写下的四首当中的最后一首。这战争是一场怎样的战争?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这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写就的?是在重要战争前的远征途中。知道曹操作诗时的背景,学生便不难得出这样的感悟:《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学生便意识到这是一首有形、有理、有情,且使三者统一,达到水乳交融地步的哲理诗文。学习曹操的《龟虽寿》,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有极为伟大的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是具有远大抱负的具体体现。学生在了解《龟虽寿》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就相当顺畅地感悟出诗歌的意境所在。并从曹操之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中汲取更丰富的精神营养。
知人,是论诗的基本途径。论诗,必须知人。知人,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还比较多,我们所必须实践的话题比较广泛。阅读教学必须更广泛地进行研究,寻觅更加切合实际的策略措施;教学必须在具体活动的实践中进行反思,使得策略措施更优化。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