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中“遥控器”,喜看教学新篇章
2015-09-10褚衍强
褚衍强
第一次接触到“学讲方式”的时候,我心里也是颇有几分迷惑与抵触的,但随着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不自觉地就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着“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即“学讲方式”。
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实施“学讲方式”的课堂教学,就像我们放下了手中的“遥控器”,还孩子们一个自由学习的环境,让学习回归自然,让教学重回教育规律,随之而来的是使我们的课堂出现了一番新的景象。可以看出,“学讲计划”不仅要求我们“教”的观念转变,更要求学生“学”的方式转变。因此我要从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学讲方式”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讲计划”所指出的课堂教学存在着的四大问题之一就是学生被动学习的现实状况。由此我想到,教学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始。我们从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讲为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则是一种被动接受,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主观能动性出不来,缺少学习的动机,缺乏求知的激情,课堂氛围沉闷,学习的效率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
实施“学讲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之后,可以在小组内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学进去”之后,还能够在小组内或者全班“讲出来”,不但展示了自己,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还教会了别人;让讲的孩子从内心有种参与的快乐,让“讲出来”成为一种享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的收获当然会比只听老师讲课要多得多。
二、“学讲方式”给了许多孩子一种归属感
后进生在班里是一个弱势群体,在情感上,他们常常被冷落,甚至常常被讥讽,缺少了老师的足够关心,不能得到同学的热情帮助,这些孩子渐渐地自暴自弃,不求进取。实施“学讲方式”,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这些所谓的后进生完全融入“小集体”中,心理上极易产生归属感。
例如:我班戚某,原来是一位头脑聪明但因懒致“困”的孩子,多年来一直使很多任课老师头痛,多次请家长“光顾”,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有所转变。在学习小组分好以后,聪明的学习组长总是推荐戚某把大家交流后的问题讲给同学们听;现在逐渐发现这个孩子交作业不再拖拉,作业书写字迹也工整多了。借此机会,我又添了一把火。有时候我在安排家庭作业之前,先让戚某说说应该完成哪些任务,然后让他进行全班布置,以此来激励他、鞭策他;眼看着这个孩子的进步,我打心里高兴。学讲方式、小组合作,给了很多孩子一个良好的心理归属,他们从中感受到大家的关怀,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更让孩子重新树立了自信、获得了自尊。
三、“学讲方式”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
“学讲计划”指出,实施“学讲方式”,让学生“学进去”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等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扩大学习的范围。
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上有着强大的学习资源;而且电脑已基本遍及学生家庭,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已经熟练掌握了一定的电脑操作技术。我在实施“学讲方式”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导学案,除了通过教材自己去探究之外,还鼓励他们上网去搜寻、去发现。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上拥有非常丰富的微课资源,这些都是一线老师通过认真钻研之后录制并上传的有声有色的教学片段,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把搜集整理的信息在小组或者全班交流,使学习成果得到共享。这样,我们的课堂便有了更深层次的延伸,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孩子们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求知途径。
四、“学讲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学讲方式”主要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学进去”“讲出来”的学习方式,边学边讲,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着力培训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终极目标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在实施“学讲方式”的课堂教学中,我以退为“教”,走到了学生中间,站在了学生后面,参与但不干预,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学习、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变知识的接受者为知识的探索者,他们在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中不仅会学,而且学会、乐学。每次看到那些“教学”的“小先生”兴奋得小脸通红,“讲”得神采飞扬,我都非常开心。我知道,因为他们“学进去”了,所以才能够“讲出来”。他们收获了,我也收获了,他们得到的是亲自摘取果实和学习的快乐,我得到的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和由衷的欣慰。
在“学讲计划”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令我感到困惑。比如,从一些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实施“学讲方式”的过程中,由于课堂的生成因素比较多,因而课堂时间40分钟往往不够用——这可能需要更多时间的磨合与更深层次的探索。今后的教学中,只有积极地进行实践,真正地放下手中的“遥控器”,不再一言堂、家长制,切实回归教育规律,才会让我们看到成绩,也收获喜悦。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五段镇姜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