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2015-09-10郑锦萍

教师·上 2015年9期
关键词:小节板书鲁迅

郑锦萍

“学语习文”应该是对“语文”一词最好的诠释。于永正老师也曾说:“学生进入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说出了阅读与习作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但语文教学中潜在的问题是读写两张皮。人教版语文教材荟萃了许多名家名篇,是习作者最好的蓝本。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若能长期坚持写法的渗透,无疑对学生提高写作技巧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崔峦老师说:“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那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写法呢?名师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片段教学一:自悟写法滴水不漏

师:第三段讲了一件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家里的事。这件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不过,这段对话是很难读的,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尤其是这句话更难读(指着“四周围黑洞洞……”)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我想,虽然它很难,但只要你读了,你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好,大家再练习一遍,好好体会。

生:(再练读)

师:谁来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生:(读到:“……一动不动的。”)

师:读了第二小节,如果你是作文老师,这是周晔交给你的一篇作文,你打算在第二小节加上什么旁批。再读一读,拿起笔来加,写一句话也成。

生:(默读,写旁批。)

师:请你说。

生:这一小节动作描写很生动,很形象。

生:写得真好,把伯父说话的动作写出来了。

生:她顾及人物的动作表情。

生:观察很认真仔细。

生:提示语写得好。

生:外貌描写很细致。

师:好的,表现得很好。这一小节读好了,我想,今后你们准会写提示语。好,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哪一点不像……一动一动地。”)

师:鲁迅先生留着胡子,笑起来一动一动地,描写得多细致呀!请你接着往下读。

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文章写作方法,总是运用纯知识的语言教学。如“这段话作者采取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必须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进行刻画”,把诸如此类的语言知识或概念硬塞给学生。学生除了知道、记住一些写法名称外,往往不解其中“真味”,更不要说在习作时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老师这一片段教学则很好地体现了“语言功能教学”。即教师没有一板一眼、越俎代庖地讲解写作特点,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因为在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主题的单元中,学生已学习了“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于老师以此为起点,创设情境,让学生的角色转换为作文教师,对学生周晔写的这一段对话描写进行旁批。学生通过研读,学着老师的口吻进行写法的点评,终于领悟到对话中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外貌、神态、动作的提示语能把小周晔与鲁迅的对话场景真实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人物的形象会显得更为灵动、丰满。从提示语中也可以读出鲁迅的幽默、小周晔的天真幼稚,描写的语言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最后于老师顺其自然地点出:“我想,今后你们准会写提示语了”,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写法的真谛,在读中体会写法的好处,如春风化雨般无痕地渗透。

片段教学二:抓关键词水过无痕

出示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的语段,让学生读。

师:好,读得不错,请坐。请你们看这一小节。这一小节啊,我想在黑板上板书,但是我拿不准,请你们读一读,画一画,哪些词应该板书?

(两位同学上去板书:跑、扶、蹲;半跪、夹、拿、说、敷、扎)

师: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板书?是什么原因?

生:这些词是写爸爸和伯父给拉黄包车的人以帮助,是一些描写动作的词。

师: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

生:有一种助人为乐、帮助别人的精神。

师:你补充。

生:有一种帮助别人的爱心。

师:有一颗爱心、同情心。请坐下。是的,通过这一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富有同情心。好,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再去体会。

师:读了这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

生:(读:“爸爸跑到……扎好绷带。”)

小学生写人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在叙事过程中,不能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细致刻画,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凸显人物的品质。于老师这一片段教学架设在抓关键词体会写法的好处,真可谓找准了着力点。这一片段作者运用一连串动词具体地写出爸爸和伯父为黄包车夫包扎伤口的过程,写得传神细腻,入木三分。于老师先让学生画出哪些词应该板书,当学生上去板书描写动作的词后,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板书?是什么原因?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抓住关键词的描写可以体现出人物的美好品质。最后他轻轻一点:读了这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从而达到向学生渗透“习作时,为了把一件事写具体,应该这样描写人物的动作”的写法。

片段教学三:从读到写水到渠成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的方法。(突然发现似的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同学举手)

师: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但是,我还是不完全相信,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我想了一个办法,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甚至包括头发。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写完,上讲台念。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的时间一定很长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好,课上到这,把这段话抄在你的小作文本上。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读的实践中获得习作方法,要迁移运用到有针对性的习作实践中去,才能转化为作文能力。于老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看似“突然想到”,实则精心安排。在学生学完全文,对鲁迅先生的形象有了一个立体的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想象,用自己稚嫩的笔写下贫苦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饱受磨难而留下“饱经风霜”的令人同情的形象,从而再一次感受到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也让学生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形象、情味和意蕴有了一个整体的感悟。通过小练笔的训练,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内化的体验外化为笔下充满灵气的文字,使理解和运用彼此交融,和谐运用,真是一箭双雕。

写作是语文的半壁江山,阅读和写作犹如车之轮、鸟之翼,离开了谁都如折翼的天使怎么飞也飞不高。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也如是说:“阅读与写作犹如人体呼吸吐纳一样,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如何把这两者有机地融合,使它们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水乳交融的境界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不懈的追求。思无止,行无止,只要我们大家都能向于老师学习,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注重从经常大量的阅读教学中教学生作文,那阅读与教学花开两枝、各显一枝的令人头疼的“灰色风景”一定会转变成百花园中的并蒂莲开。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小节板书鲁迅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鲁迅《自嘲》句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