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
2015-09-10龚灿
龚灿
上映时间:2014年3月8日
主角:227名乘客(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54名中国人,38名马来西亚公民),12名机组人员(马来西亚国籍)
配角: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时任交通部长希沙姆丁,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澳大利亚海事中心等
类型:灾难/悬疑
国家/地区:马来西亚、印度洋
在这个全民没有隐私的信息时代,在每个人手里、每辆汽车上都掌握有GPS定位系统的时代,一架布满精密仪器的波音777客机就这么凭空消失了,来自空中、地面、海底的搜索都毫无发现。这无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未解之谜”。
北京时间2014年3月8日零时41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号班机从吉隆坡国际机场起飞,目的地是中国北京。但在飞机起飞40分钟后,便与地面失去联系。2时40分,马来西亚苏邦空中交通管制台证实航班失联。8时左右,马航宣布航班失联官方消息。一时间,MH370客机失联消息在全球掀起了巨大波澜,239个生命随着飞机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一去不复返。
“好的,晚安。”这是从MH370客机上传来的最后一个声音,来自副机长与吉隆坡空中交通管制的结束对话。没想到竟变成了“永远的晚安”。MH370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离奇”的飞机失联案例。
网络上有段子写道:路边一大师写:“500元一卦,神算,不准不要钱。”一人掏出500元,问:“大师,请问马航飞机去哪了?”大师回答:“这500块请你拿回去,天机不可泄露啊!”
飞机到底去哪儿了?是普通的机械故障导致?还是恐怖劫机?抑或是如阴谋论所说被他国击落?CNN甚至有人讨论是否被“黑洞”吸走。吊诡的是,MH370为什么没有发出任何求救信号?为什么客机会突然发生转向?为何会转去印度洋?为什么在印度洋上找不到客机的任何残骸以及痕迹?即使是在众多卫星与雷达的环绕下,客机仍无声无息地消失,这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MH370失联实在是有太多的谜团。从最初马来西亚军方前后矛盾的信息发布到越南沿海搜救,到后来权威机构认定在南印度洋坠海,从最初的假护照设想到机长的“不轨”行为,马航和马来西亚当局最初关于事件进展的说明以及救援行动是相当混乱且无序,也遭致许多批评和指责,并引发了中国乘客家属的情绪大爆发。无望的等待是最折磨人心的,但过多的指责在这样的悲剧面前也没有太大意义。
马航事件发生后,多个国家(地区)陆续参与了搜救行动,协寻国家由最初的14个增至26个,搜救行动从空中扩大到跨越两个半球、涵盖陆地和海面,但是浩瀚汹涌的印度洋让搜救行动变得异常艰难。2014年10月,澳大利亚运输安全局公布了MH370航班的最新调查报告,推测客机可能在燃油耗尽后以螺旋下降的方式坠入南印度洋,地点可能在第七条弧线区域内更靠南的位置。截至2014年12月,澳大利亚已经搜寻了7000平方公里的海底,但仍然没有任何有关该客机的讯息。虽然有说发现了相关残骸,但未能证实。
马航事件集结了全球最权威的航空事故调查专家及各种情报调查资源,许多鲜为人知的权威机构浮出水面,如英国航空事故调查局、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等。在这场扑朔迷离、疑点重重的客机失联事件中,西方媒体通过调查、解释和分析,展现出了强大的深度报道能力。与此同时,在整个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的调查、分析和搜救过程中,西方国家仍占据主导地位。
上映时间:2014年7月17日
主角:283名乘客(来自10个国家,其中193名荷兰人),15名机组人员(马来西亚国籍),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民间武装
配角: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俄罗斯总统普京、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荷兰首相马克·吕特等
类型:灾难/谍战/悬疑
国家/地区: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距俄边境40公里
当MH17号班机在飞经乌克兰东部上空疑被“山毛榉”导弹击落时,外界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又是马航?马年之于马航,无异于一个噩梦。马来西亚政府和马航还没有从MH370失联事件中缓过神来,又一架马航飞机失事,283名乘客和15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成为21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空难。随后8天内,又有两架飞机接连失事。
2014年,将成为航空史上最黑暗的一年。而马航在MH370和MH17航班相继失事后,也走到了破产边缘。网友如此总结马航新闻:追了几天鸿篇巨制的连续剧,一开始以为是灾难片,第二天变悬疑片,立即改科幻片,证实是个恐怖片,无法预测是不是战争片。希望结局只是个文艺片,但其实它是个纪实片,而且多年之后会是个科教片。
MH370去哪了,是个谜;MH17被谁击落的,也是个谜。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认为,MH17坠毁“不是一起灾难,而是一次恐怖主义行为”,乌克兰政府称飞机是被东部武装分子用苏联时期的山毛榉导弹击落的,而俄罗斯则是乌克兰分裂分子的幕后支持者;俄罗斯总统普京指责乌克兰政府要为空难负上责任;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则表示自己没有这么强大的能力,称基辅政府企图将责任推卸给民间武装。乌克兰政府、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和俄罗斯政府,都一一否认是自己所为,互相推诿,打起了口水战。
于是MH17被谁击落就成了一部“罗生门”。自2014年1月以来,基辅广场上的抗议活动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也让乌克兰成为欧美俄大国政治博弈的试验场。MH17如一颗火星从天而降,炸得乌克兰局势愈加动荡迷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随即对俄罗斯发起经济制裁,普京则以禁止从这些国家进口食品作为反击。
这边欧美与俄罗斯争吵不休,那边荷兰人用庄严肃穆的仪式迎接MH17航班的遇难者回乡。2014年12月8日,最后一批装有马航MH17客机残骸的汽车,离开乌克兰东部城市哈尔科夫前往荷兰。由于该航班2/3的遇难者是荷兰公民,荷兰成为这起空难事故调查的领导者。但纵观战后以来民航飞机事故调查,大多历经数年才结束,尤其是那些涉及武力与恐怖袭击的空难事故更是错综复杂。虽然国际法规定禁止对民用飞机使用武力,但战后70年来已发生数起民航飞机被击落事件,有的空难肇事方在各方压力下进行赔偿,更多的调查则是不了了之。MH17空难调查能够走到哪一步,还是个未知数。
上映时间:2014年2月至今
主角:埃博拉病毒、西非民众、抗埃医护人员
配角:地球人
类型:恐怖/灾难
国家/地区: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几内亚等
美国生物学家乔舒亚·里德伯格曾说过:“人类统治地球的最大单一威胁来自病毒。”从艾滋病到SARS,从猪流感到埃博拉,进入21世纪,传染病毒依然在大肆侵犯人类生活。2014年,在西非国家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就像一个充满绝望的话题,从年头谈论到年尾。截至2014年12月6日,埃博拉病毒已造成17834人感染,其中6678人死亡,而塞拉利昂超越利比里亚成为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国家。
这种靠体液传播感染的病毒,致死率高达60%—90%,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防疫中心认为是最可怕的威胁公共安全、健康的潜在生物武器,据说曾在冷战期间被考虑作为针对苏联的生物武器。回顾历史,人类死于大型传染病的人数远甚于战争。于是当埃博拉疫情爆发时,恐慌情绪不仅在落后的西非国家蔓延,就连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惊恐不已。
疫情之所以如此快速在西非蔓延,与这里医疗基础设施非常匮乏由很大关联,而且当地民众卫生防范意识极为薄弱,传统的丧葬习俗又加剧了病毒的传染扩散。位于利比里亚首都的大医院都没有一套防护服,更别提其他地方的医疗设施了。当病毒感染者送到医院时,根本无法进行及时的隔离看护和治疗,再加上西非三国边境管控不严,未寻求治疗的被感染者可以自由出入,使得埃博拉疫情迅速蔓延,无法得到控制。
而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蝴蝶煽动翅膀也许就能掀起一股飓风,埃博拉病毒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那么传染至非洲以外的国家也并非不可能。但是在缺钱缺人缺物资的西非疫区,单靠它们自身的能力显然无法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唯有依靠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援助才能渡过难关。虽然联合国的捐款呼吁没有得到及时跟进,但从美国、英国到中国、古巴,从硅谷科技巨头到瑞典家具商,都在伸出援手。
当然,在这场阻击埃博拉的战斗中,最可敬的人当属埃博拉患者的医护人员,他们是离死亡最近的人,通过他们的努力,许多生命得以存活下来。2014年《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埃博拉患者的医护人员击败弗格森案抗议者、马云、库克、普京等候选人,获得2014年度人物。
本来人们是闻埃色变,但是有些逗比青年却拿埃博拉开起了玩笑,只是这玩笑一点都不好笑,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2014年12月,中国台湾一个19岁青年发烧呕吐去医院就诊时,谎称刚去非洲旅游并吃食蝙蝠餐,一时间台湾舆论惶恐,幸好检查结果被排除感染,让整个台湾虚惊一场。更离谱的是,最后发现该学生根本没有出入境记录。就在不久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一青年在列车上恶作剧,在吐出绿色液体后,谎称自己感染了埃博拉病毒,令全车乘客愕然。最后这位青年被终身禁止搭乘昆士兰铁路列车,还要自付清洁费。
上映时间:2014年全年
主角:邵逸夫、秀兰·邓波儿、马尔克斯、罗宾·威廉姆斯、高仓健等中外名人
类型:传记/悲剧
国家/地区:中国、美国、日本、哥伦比亚等
伍迪·艾伦说:“死亡属于少有的几件很容易就能完成的工作——躺着不动就行了。”
2014年的新闻就是从讣告开始的,普通人的死亡并不会引起公众的注意,而一个接一个的文化名人、艺术大师阖然长逝,让2014年的新年弥漫着悲伤情绪。
从台湾音乐大师李泰祥到香港娱乐大亨邵逸夫,从中国第六代导演路学长到《广岛之恋》电影导演阿伦·雷乃,从好莱坞“永远的童星”秀兰·邓波儿到奥斯卡影帝菲利普·霍夫曼,从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到南非女作家内丁·戈迪默,从好莱坞黄金年代女演员劳伦·白考尔到喜剧明星罗宾·威廉姆斯,从日本著名男演员高仓健到日本棋圣吴清源……无论中国还是海外,都在经历一个大师逝去的年代。
2014年被媒体形容为“送别年”,头三个月就有三四十位文化名人、艺术大师离开我们,特别是2月19日至2月22日,4天内有5位影视名人离世,一度传出影视圈是个高危行业的流言。随后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也出现在讣告栏里。我们怀念这些人,是因为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曾经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这些逝者大部分是因疾病缠身而走到人生尽头,也有的人却是猝死,有的人则是选择自杀。有的人寿终正寝,有的人功成身退,有的人含恨而去,有的人选择了解脱。有千万种理由活下去,但死亡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
每一位文化、影视名人的故去,都会在互联网和媒体上掀起一股不小的波澜,要么从故纸堆中寻找出落满灰尘的大师著作,要么温故大师执导或饰演的经典影片,要么重新咀嚼他们创造的辉煌。观众其实也是势利的,大多情况下,唯有死亡才能唤起曾经的记忆。但是大师的光环不是时间可以蒙蔽的。
邵逸夫离世,网络上晒出的一张张遍布全国校园的“逸夫楼”照片,让世人看到了这位影视大亨的善举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谈马尔克斯必谈《百年孤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位魔幻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影响了无数中国知识分子,那个文学爆炸年代所出产的著作,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当马尔克斯离去,《百年孤独》再次成为各大书店的畅销书,缅怀大师,从他的作品读起。罗宾·威廉姆斯因抑郁症选择自杀,惊诧的死亡方式与喜剧大师的名头形成极大反差,在镜头前笑得最欢的人,把悲伤留给了自己。日本影星高仓健的低调离世,呈现出一个世间罕有的“士”的形象,他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分别占据这个国家最受欢迎的男性和最不受欢迎的男性的榜首位置。
我们慨叹这些名人的离世,是因为遗憾这世间的大师又少了一个。教授常有,而大师不常有。而2014年的悲伤并不仅限于此。
上映时间:2014年4月16日
主角:446名乘客(包括325名中学生,15名教师),30名乘务人员
配角:韩国总统朴槿惠、前总理郑烘原等
类型:剧情/灾难
国家/地区:韩国
韩国主旋律电影《鸣梁》于2014年12月底登陆中国内地影院,这部在韩国电影史上创造了多项纪录的电影,得到了韩国总统朴槿惠的大力推荐和赞扬,从政府官员到部队士兵都组织观看了这部影片。鸣梁海战大捷的故事对当下的韩国是个极大的鼓舞,因为2014年4月16号发生的“世越号”沉没事故,将韩国政府弄得灰头土脸,韩国民众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295人死亡、172人受伤、9人失踪,“世越号”沉船事故是韩国近20年来最惨重的海难事故。
“世越”,有超越尘世之意,具有宗教意涵,但“世越号”并没有给韩国檀园高中二年级325名学生带来好运。在这艘经过改装的客货两用轮船上,大部分乘客是参加毕业修学旅行的檀园高中学生,他们的目的地是济州岛。4月16日早上7点55分,船体受到严重撞击发出巨响并发生摇晃,很快就发生倾斜,船体快速下沉,大多数乘客还被困在船舱里。
一名男生在短信中告诉妈妈:“妈,我爱你,以后可能没有办法再这么说了。”母亲回传:“我也爱你,儿子。”这位母亲并不知道儿子搭乘的客轮正在迅速下沉。各方救援力量陆续抵达,但搜救条件并不理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失踪乘客人数仍高居不下。
世越号沉没事故将韩国社会撕裂开一个大伤口。11月11日,韩国海洋水产部长长官李柱荣宣布,结束对世越号失踪人员的搜救工作。同一天,韩国光州地方法院判处“世越号”船长李俊锡36年监禁,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从5到3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本次事件共有399人被立案,其中154人被逮捕。
由于长期忽视船务安全管理,“世越号”严重超载,原本荷载987吨货物的船只,离开仁川港时载有3608吨货物。而客轮在行经危险海域时,船长李俊锡不但没有在旁指挥操作,而且危急时刻,船长与船员竟然命令学生停留在船舱里等候,而自己弃船逃亡,导致数百名乘客丧失了逃生紧急应变的最佳时机。李俊锡在获救后,还悠哉地在旁边晾干自己被打湿的钞票。世越号船老板俞炳彦在得知悲剧发生后则选择易装潜逃。船长和船员的冷漠与自私令韩国社会极度震惊,财团的横行也令韩国社会丧失了传统社会的责任意识。
事故发生后,韩国社会上上下下都在反思。韩国政府紧急应变救援以及危机处理能力的明显不足,在这次事故中得到检验,韩国政府遭到舆论的严重挞伐。韩国总理郑烘原不得不引咎辞职,总统朴槿惠也多次就政府救援表现不力向民众道歉。
伤痛难以愈合。“裕敏的爸爸”金永五,为了向政府要求彻底调查事故原因,为死去的女儿寻求公道,绝食46天,但没有得到当局的回应。檀园高中副校长虽然获救逃过一劫,却难逃内心的责罚,选择上吊自尽。他的遗书写道:“200多人生死不明,我没有信心一个人活下去……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事发海域,让我和那些尸骨无存的学生们在一起,在阴间继续做他们的老师。”
时间:2014年8月9日
主角:黑人迈克·布朗、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
配角:弗格森事件抗议者
类型:剧情
国家/地区: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市
“我无法呼吸”,2014年7月被一名美国警察锁喉杀死的埃里克·加纳最后的遗言。这一句话也成为弗格森示威集会上的一个标语。
2014年8月9日,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市的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用所谓“正当杀人”的理由,枪杀了手无寸铁的黑人青年迈克·布朗。布朗在举起双手表示服从后,仍被警察射杀了至少6枪。事件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以黑人为主的社区开始出现大规模示威抗议,随后抗议演变为骚乱,并蔓延至美国各地。
弗格森事件再次将美国社会掩藏的伤疤揭露出来。1964年,在马丁·路德·金等人的努力下,美国国会通过了《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但半个世纪过去,“平等美国”并没有因为非洲裔总统奥巴马的上台而得以实现,种族歧视仍像一堵无形的墙将美国社会隔离开来。
布朗被当街枪杀,并非孤立事件。在这个贫富悬殊、族裔众多的移民国家,黑人的整体发展水平远落后于白人,经济上的落后导致了黑人的高犯罪率,高犯罪率以及歧视因素,又导致警察在面对黑人时往往滥用警力。相比于其他族裔,黑人更有可能成为警察枪击的牺牲品,更有可能入狱,乃至被判死刑。这像是个恶性循环,使得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
美国国父托马斯·杰斐逊早在200年前就指出,如果有一天美国黑奴获得了自由,那么将会爆发冲突,并且不可避免地演变为种族战争。虽然杰斐逊的言论有时会遭到诋毁,但他仍有先见之明地道出了许多人不愿承认的现实。
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美国社会无论白人与黑人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开种族问题这个雷区。2014年4月洛杉矶快船老板斯特林因涉种族歧视言论激起公愤,总统奥巴马也怒斥其无知。正是因为美国政府和美国社会的回避态度,不肯正视伤口与脓疮,以致“美国社会的心脏被撕开了一个溃烂的伤口”(参加了所有的弗格森事件抗议活动的黑人牧师阿尔文·赫林之语)。
弗格森事件一方面将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的伤疤再度揭开,另一方面也将美国警察和美国的司法体系推到了风口浪尖。根据联邦调查局的数据,2012年有400多人被美国警察以“正当杀人”的理由杀害,而在邻国加拿大当年未发生一起警察杀人事件。“陈旧的大陪审团听证会体系、极度拥挤的监狱、警用装备的军事化、野心过大的美国律师”,使得美国司法的合法性正在丧失。
奥巴马呼吁美国警察随身配备摄像机,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过去5年,美国执法部门得到了价值180亿美元的国防装备,很多情况下这些执法人员并没有经受培训。在弗格森枪杀案发生后,警察身着防爆服,坐着装甲车,手持震撼手榴弹在弗格森街头巡逻。美国警察正走向“准军事化”,这不仅让黑人感到恐惧,其实白人也面临同样的威胁。
11月24日,美国法院作出裁定,不起诉白人警察达伦·威尔逊。这一裁决引发了新一轮的抗议和暴力冲突,全美30多个州都爆发了抗议活动。愤怒情绪充斥着美国社会,正如奥巴马所说:“这不是弗格森的问题,这是整个美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