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您是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吗?

2015-09-10陈彤

妇女生活 2015年1期
关键词:发育精神家长

人们总说父母是伟大的,因为父母对孩子是最无私的,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但是仅仅无私就称得上伟大吗?恐怕没那么简单。有些父母对孩子非常疼爱,无微不至地照料,倾其所有供孩子读书,孩子却不争气,不仅学业一塌糊涂,而且不思回报,对父母没有起码的尊重,让父母伤透了心,原因何在?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博士、家庭教育专家沈子辉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如何做真正伟大的父母。

主持人:我先提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什么是父母恩?

宋玉霞(12岁女孩的妈妈):准确的定义我说不好,但哪个做父母的没有切身体会?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分娩对妈妈来说无异于过鬼门关;养育孩子,哪家父母不是给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等孩子上了学,哪家父母不操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择校费、一对一辅导费,只要有积蓄,哪家父母舍不得,就算没积蓄也会觍着脸向亲戚朋友借呀!还有很多很多,一言难尽,反正只要养过孩子的都知道什么是父母恩。可惜呀,孩子们好像都不知道。

董学明(17岁男孩的爸爸):前一段流行的那首歌,歌名叫什么来着?里面有一句歌词太感动人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主持人:那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

董学明:对。时间都去哪儿了?都无私地奉献给孩子了。这就叫父母恩。但问题是孩子不懂。我儿子学习不肯用功,成天就操心上网打游戏,他说他不是读书的料,再读也考不上大学。唉!我和妻子很伤心,为什么他不理解父母恩呢?我们为他付出的一切难道都要打水漂吗?

主持人:看来,仅仅给孩子舒适的物质生活是不够的,溺爱甚至是有害的,真正的父母恩还应该包括丰富的精神生活。究竟什么是父母恩,请沈博士谈一谈。

沈子辉(教育心理学博士,家庭教育专家):父母在孩子的生命里,首先扮演的角色是物质供养者。孩子作为一个有机体,需要父母提供吃、穿、住等物质条件才能活下来,并逐渐发育成一个成年人。就像有机体需要物质供应一样,孩子的精神人格同样需要适当的养分才能发育成长。常识和经验都告诉我们,任何人其实都是两个人,即“肉体的人”和“精神的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原因是“精神的人”。一个孩子好学上进、学习自觉、体谅大人、帮助同学、协助老师等良好行为表现,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几乎没有关系。同样,一个孩子好吃懒做、无心学习、桀骜不驯、与人冲突、自私自利等行为表现,也是他的“精神的人”的状况决定的。一个人是好是坏,是高尚还是卑下,是伟大杰出还是平庸无为,是才华横溢还是愚笨迟钝,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的人”的发育状况,而与他的“肉体的人”基本无关。因此,作为家长,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长为杰出的人,教育重点就是按正确的方式培育“精神的人”。也就是说,养育孩子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物质满足,忽视孩子的精神需要,那么这样的父母恩是有缺陷的,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

宋玉霞:您所说的精神满足究竟指的是什么?

沈子辉:教育心理学界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要把孩子培养成杰出的人,必须给他的“精神的人”提供丰富的养分,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为了区别物质供养,我们把精神的养分供应称为“精神供氧”,意思指给“精神的人”提供氧气。要使孩子的“精神的人”健康发育成长,在孩子生命之初,至少得有一个精神供氧者。在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至少要有一个成年人,无条件地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不断地鼓励他,经常地表扬他,及时地确认他的优点,花大量的时间陪伴他,等等。这样做的结果,相当于给孩子输入精神的养分。由于有人陪伴,消除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恐惧。他感到自己是安全的,由于被爱和接纳,使他找到了自我价值,他的生命才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开始向外扩张,就像小鸡冲破了蛋壳,种子冲破坚硬的外壳一样,他开始探究周遭的世界。由于被鼓励和表扬,他不再害怕人,开始产生与人交往的欲望。如果在孩子的生命初期,没有精神供氧者或供氧不足或供给有害成分,比如打骂、恐吓等,那孩子的“精神的人”的发育成长一定会受到影响,致使孩子的外在行为出现偏差。

蒋恒秋(6岁女孩的妈妈):有那么严重吗?有些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有些孩子父母双亡,在孤儿院长大,不是照样有出息吗?

主持人:个案不能代表全部。我手头有一份资料,正好能回答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孤儿院里的孤儿尽管物质生活一点不差,甚至要好于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有父母的孩子,可是他们明显存在行为上的偏差: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正常与人互动、无法学习知识、情绪低落、容易与人冲突、不守规则等。心理学家招募女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孤儿院去给这些没有人爱的孩子洗脸、梳头、拥抱他们、亲吻他们,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的行为偏差得到了明显的纠正。听上去很神奇是吧?请沈博士为我们解读。

沈子辉:这些孤儿出现行为偏差,并不是他们的神经系统出了什么毛病,他们的行为偏差其实是内心世界的外化。他们没有被接纳,没有被关爱,没有被关注,没有被承认,没有被欣赏,没有被赞美,没有被鼓励,没有被表扬。他们的内心世界里由于缺乏接纳、爱、关注、承认、欣赏、赞美、鼓励和表扬等精神营养,导致他们的“精神的人”营养不良。这种精神营养不良的直接后果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严重缺乏,孩子外表虽然与人一样,但是他们的“精神的人”没有发育或发育畸形。这个案例提醒家长朋友们,孩子的精神供氧者是每个家长必须扮演的角色。遗憾的是,尽管许多家长无意识地成功扮演了这个角色,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忽略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李家兴(10岁男孩的爸爸):我明白了,只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不算合格的父母。高尔基有句名言:“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现在我好像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了。

周海均(5岁女孩的爸爸):请沈博士明示,怎样做孩子的精神供氧者?

沈子辉:刚才所说孩子“精神的人”,指的是孩子的人格。人格发育是否健全,决定了孩子能否适应群体生活,能否遵守人类群居的规则,能否按社会的要求来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精神的人”能否发育成长,主要取决于在孩子的主观世界里所形成的“自我观念”,也就是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孩子认为自己很好,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是聪明能干的,自己的形象潇洒漂亮,自己是受人欢迎的,等等,他就会产生学习知识和群体规则的热情,以使自己适应这个社会。反之,当孩子形成的自我观念是负面的,也就是孩子认为自己不够好,他不喜欢自己,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认为自己不够聪明能干,自己的长相不如别人,自己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这样他就会停止正面成长,而会从其他方面寻求解脱,比如与人冲突、打架、泡网吧、喝酒、抽烟、沉迷网络游戏等。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格外重视孩子自我观念的形成。具体来说,家长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第一,无条件地爱孩子。爱,是生命的阳光。当孩子被家长无条件地爱着,他会产生安全感,他会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会喜欢他自己,由此他的自我感觉良好。这样他才能产生学习知识、探索周遭环境的欲望。而那些缺乏爱的孩子,会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会感到自己不够好,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感觉自己是劣等的,从而产生自卑感,他们的自我感觉会极其恶劣。这样他们就没有动力去学习知识,也没有兴趣去探索周遭的世界。他们整天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品尝生命带来的痛苦。

第二,不断确认孩子的优点。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有哪些优点,那么就要不断地告诉孩子,他身上有这些优点。当家长反复确认孩子的这些优点时,这些优点就会慢慢地在孩子身上产生,进而放大,最终在孩子身上固定下来,成为孩子的人格特质。这是一个神奇的法则。

第三,不断地鼓励孩子。勇气和自信是孩子学习与成长必备的心理素质。但是没有人生来就具备勇气和自信,勇气与自信,最初是被鼓励出来的。鼓励是家长每天要做的事,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消除孩子害怕失败的恐惧感,燃起孩子探索未知的热情,使孩子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逐渐建立起自信与勇气。

第四,欣赏与表扬孩子。当孩子有了优良的表现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家长应该及时地表扬孩子。这样孩子会产生再做此行为或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的冲动。当家长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时,孩子的自我价值会上升,会对孩子产生向上的推动力,他会燃起继续努力的热情。

主持人:前一段,有人在网上发起过一个讨论,题目叫《父母皆祸害》,跟帖者有7万之众,控诉父母的种种不是,但是没有人控诉父母不给饭吃,不给衣穿,不给房子住,也就是说,没有对物质条件不满,他们不满的,无一例外全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精神氧气的不足。听了沈博士的讲解,我们都应该反省反省,我们是合格的父母吗?我们给过孩子完整的父母恩吗?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发育精神家长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别忽视了小儿发育迟缓
家长错了
拿出精神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动物变态发育知多少
正常儿童体格发育的衡量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