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这次得分了
2015-09-10路涌
路涌
年底的秋拍常有好戏登场,2014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一件巨幅明代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经过场内外激烈竞投,以3.48亿港元(超过2.78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所有国际拍卖行的最高纪录。而买主就是上海的收藏家刘益谦先生,而且因为他对媒体的表态,还形成了一个热词——“有钱,任性”。
前两次刘益谦买功甫帖和鸡缸杯,都引来一片吐槽,这次他出价更狠,却没有引起非议,看来群众的眼睛的确是雪亮的,这件好东西,值得他砸三个亿请回来(群众还认为对唐卡不能说买,要说请)。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牛皮或麻布为基材,用矿物颜料描绘,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可以由信众随身携带,飘游四方,随时随地供奉,所以唐卡也被称作“随身佛”,一幅唐卡就是一座移动的寺庙,唐卡悬挂的地方就是修行人的终生道场。
在十多年前,已经有一批敏感的收藏家在悄悄寻找有年份、品相好的唐卡了,更早染指的是外国人,国内收藏家喝的是二道汤。但国内收藏家有实力,有感情,是唐卡市场行情升温的主要推手。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以前,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画唐卡的,它的画师一般有特定的身份,来自特定的家族,并且有长期的传承线索。画师要经过许多年的训练才能掌握唐卡绘制的技艺,画师将绘制唐卡视作一种修行,其过程非常神圣,态度极其虔诚。而且使用的颜料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历经百年沧桑,仍然艳丽明亮。
唐卡最具价值、最具特殊性的,当然是作为宗教画的存在。它首先是佛像,呈现藏传佛教中的本尊及化身,同时也包括传记画、历史画、反映生活习俗的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算和藏医藏药、人体解剖图的科学画等等。它们具有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宗教性、工艺性等特点,故被人们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
回头再说刘益谦拍下的这幅明代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其流传脉络富有传奇性。永乐皇帝通非正常手段坐上龙椅后,为了表示自己继承皇位的正统性,采取了一系争取士人、官僚阶层以及民众信服的举措,比如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其中也包括加强与西藏宗教领袖的联系。这幅刺绣唐卡就是在这个时候制作的,然后送到西藏,帮助当地宗教领袖加强对藏区的控制,同时也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许多年后,藏区宗教领袖将此送给锡金。锡金曾经是中国的领土,从7世纪到1890年的1200多年里均属于西藏的领地。但到了19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1887年,英军强占锡金,1890年,锡金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50年12月5日,印度与锡金签订了《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锡金沦为印度的“保护国”。在这之前的1940年,锡金法王札西南嘉将这幅唐卡送给一位英国友人,有史学家认为此举是希望英国人出面阻止锡金被印度吞并。再后来,这幅唐卡就流入市场,四海漂泊,现在终于回到了中国。所以说,刘益谦再怎么任性,也是为中华民族做了一件好事,用佛教的話来说就是做了功德。
再说如此大尺幅的唐卡制作起来必须倾举国之力,中枢要召集最好的工匠,使用最珍贵的材料,耗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所以三个亿只是一个数字概念,文物本身的价值是无法估算的。
信息
荷风习习——
纪念张大千荷花中国画邀请展
日前,“荷风习习——纪念张大千荷花中国画邀请展”在上海松江举办,此展由松江文广局、新民晚报、上海书画院联合主办,新浜镇政府和上海书画院松江分院承办,93岁高龄的陈佩秋院长领衔,集乐震文、龚继先、张渊、程多多、徐建融、顾潜馨、丁一鸣、陆春涛、刘亨、顾炫等十几位画荷名手拿出了各自的新作,或工笔,或写意,水墨淋漓,泼彩绚烂,所有作品皆来自对新浜荷花的写生,而又根据画家笔墨情趣的不同,加以变化,因而千姿百态,分外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