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初探
2015-09-10杨芬
杨芬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创业活动。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形成政府激勵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关乎到国民经济,更关系到就业压力的缓解,下面笔者针对目前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情况做一探讨。
一、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
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1970年美国设置了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1980年百森商学院、南加州大学和贝勒大学创办了第一批本科创业教育。我国在1989年开始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强调实现以关心所有人为基础的社会公正目标,强调通过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人才和劳动者。
高校里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旨在培养具备开创性的个体,通过系列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基本的社交、技术和管理能力。对于大众而言,是要培养一种首创精神和开拓意识。从狭义上来说,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使得一小部分学生开展创业行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基本才能和现有技术以入股、寻求合伙人、筹集资金等方式创立新的经济实体,不仅解决了自己就业的问题,也带动了其他同学就业,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劳动岗位。
创业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现实原因,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从观念上来说,一些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态度不够重视,甚至有部分老师不理解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需要及时更新;其次,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创业师资需要具备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论,以及创业管理的实战。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困难重重,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商业运作,以及社会资本积累,都不占优势。创业教育课程的推广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仅灌输给学生基本的金融、市场、人事、法律法规知识,还培养学生踏实务实的作风、提高组织协调的能力、增强为人处事的技巧等。毫无疑问,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学好基础知识,提高基础本领,筑实基础研究,不仅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因此,即便学生在校期间不去创业,也具备了较高的就业素质,这就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大学生个人意志和兴趣爱好出发,创业未必会成为每个人的选择。大学生的性格特质不同,人生价值取向各异,爱好兴趣更是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创业并非适合每个人。但是,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使他们自我追求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式由“权为本位”转变为“能力为本位”,这是大学生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总体来说,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以下两点:一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二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衡量创业教育的成效,并不在于每年有多少学生去创业、多高的成功率、为社会创造多少财富。基于教育成果的滞后性,使得创业教育的效果可能若干年后才能看得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大学生要在时代的浪潮中勇于担当,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才朝气蓬勃。
三、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创业教育的模式也较为落后,而教育体制是由我国现实状况所决定,要想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改变则困难重重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缺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有的院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很难形成系统完备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创业理论的学习,忽略了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相应地也未将其转化为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创业教育的理念大相径庭。
(二)师资力量不强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师资投入不足,也没有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门的教程,研究创业教育的人员多是来自其他领域,从事创业教育的人员也不多。许多教师是在接受相关创业教育的知识培训之后为大学生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多采取同一模式授课,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而创业教育的课程化、学术化模式,并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创业教育的主讲师资配置上,可由企业家或者创业人士来兼职,虽然客观上会改善“学院派”的单一,但却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最令人堪忧的是这些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待改进。
(三)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西方国家大学中,普遍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来传授创业知识与技能,创业教育体系比较完善。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由于设施不够完善等原因,教育涉及范围过于狭小,难以普及到多数学生,而且开设的都是最基础的创业教育,注重了理论性,忽略了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加上实践不够,导致学生对实际操作缺乏切身感受。而创业活动的配套支持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必须条件,有些潜能资源如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创业后续服务的专家支持,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就是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讲座,难以满足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高度需求。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虽有部分优秀的创业教育模式或案例,但是创业教育质量控制环节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创业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未能有配套的跟踪评价丰富创业教育素材。
四、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积极措施
(一)以“体验”式教学为核心
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創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不仅要介绍创业流程,使用创新方法,还要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业教育相融合。简单的知识传授还不够,难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从教学手段上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情景模拟,融资实战、角色扮演、创业设计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验,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在体验中鼓励学生思考和感悟,增强学生对创业理念的理解,促使自身成长,为以后创业打下基础。同时,加强“主体参与”和“制度激励”等环节的支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后续的辅导也要跟上:为学生团队提供法律、政策、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税务,专利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让创业教育形成体系,增强创业战略支持,健全创业机制,营造校园创业氛围。
(二)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极大的引导作用,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是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数学成功的基本保证。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和先进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是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深层次发展的基础所在,基于创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可以培养具有经济学或管理学背景的专职教师,以及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教师,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成员,加强组织协调,聘请的这些师资要给予教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其教学效果。充分加强校内外交流合作,优化创业教育环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培育校园创业文化。
(三)开创新的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应立足于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对参加过创业教育的学生进行跟踪、协助,指导他们顺利创业;搭建有效的线上线下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创新技法和创业案例,同时为学生提供问题答疑,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辅助实体教学,增强学生创业动力;组建学生创业群体,定期交流信息和经验,分享创业感悟;开启校企直通车,参观创业典型企业,进行企业家访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园和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高校开设创业实践基地,在工商登记、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创业基地。
五、结束语
创业教育契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时代主流精神,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是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新确证和新响应。它以如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并正在成为高等教育创新的一个亮点。
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大学生如能在进入社会之前就掌握一定的创业能力,把握创业教育提供的机会,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归纳到实践教学体系中,能为学生未来就业和立业打下牢固的基础。虽然创业教育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有一些理论、方法、实践等问题还需要探索,但这是创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以创业教育唤醒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业激情、培养企业家精神。创业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发现劳动者主体,能使这个主体变得更加具有创业意识,为人类的创业发展奠定素质基础。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能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