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整失衡城乡关系走城乡发展一体化之路

2015-09-10王松德

决策探索 2015年10期
关键词:城乡农民农业

王松德

我国城乡关系失衡问题积年已久,我们党也曾试图矫正失衡的城乡关系,但是,这一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成效也不很显著。然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城乡关系长期失衡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同科学发展观直接相违背。因此,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且强调:“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就为我们调整失衡的城乡关系、解决好城乡关系问题提供了良方:城乡发展一体化之路。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思想,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遵循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路径

(一)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具体来说,农业要实现“三化”:一是农业产业化。在产业选择上,中国农村应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业,并结合当地比较优势发展富农产业、特色产业。在经营机制上,农村要打破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缺乏市场经济活力的经营机制,将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脱节的问题,推动农业走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道路。二是农业规模化。在经营规模上,应打破以前依靠乡镇企业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模式和格局,在县的层面上选择重点产业,一个县集中发展一两个特色优势产业。在应对市场风险上,应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建立联合主体共同面对市场、抵御风险。三是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化是指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的农业科技化,即要在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都实现科技化,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都提高科技附加值,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从业人员都提升自身科技素养。

(二)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具体来说,农村城镇化应采取三条“三位一体”的途径:一是采取“县城一大镇一大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城镇化路径。通过县城扩容、撤乡并镇、大村(社区)建设等方式,集中力量建设县城、大镇和大村。将重点企业、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县城、大镇和大村集中,夯实城乡发展的城镇基础,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二是采取“生态移民一自主发展一重点建设”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路径。即对“既不适宜生存也不适宜发展的农村”实行生态移民,对“只适宜生存但没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尊重市场选择机制,对“既适宜生存又有发展潜力的农村”进行重点建设。这样既有助于逐步推进农村生产要素集中,有效遏制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也有助于保护农村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采取“三个三分之一”的三位一体的劳动力居住与就业路径。即采取“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入城市就业与居住、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及其家属在县城就业与居住、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及其家属就近在镇或大村就业与居住”的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居住路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与居住问题。

(三)农民市民化

农民市民化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身份转变。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变。这首先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其次要保障进城农民工在城市享受与市民基本均等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最终要实现城乡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对等。二是生产方式转变。这要求新一代农民主动走向市场,理解市场经济文化和理念,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生产,并加强知识技能学习,提高自身就业技能。三是生活方式转变。这要求广大农民注重个人及下一代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提高自身的文明程度,学习城市人相对文明的生活习惯。

二、着力破除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重二元结构

(一)完善市场体系,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农业与非农产业分工所带来的分工差异,另一方面则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市场体系被人为分割,生产要素配置向城市倾斜,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造成了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要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将农村农业与城市非农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工农业产品按照市场机制形成均衡价格,并进行等价交换,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通过这些措施加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破解,最终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二)取消戶籍限制,破解城乡二元政治结构

中国城乡二元政治结构的形成主要源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确立并不断升级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在历史差距、居住空间、产业部门和社会地位上的四重锁定效应。因此,中国要破解城乡二元政治结构,必须放开户籍限制,并疏通由户籍制度所阻塞的三条渠道:一是疏通农民成为市民的渠道,使农民能够在城市就业,并且享受与市民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利。二是疏通低收入者成为高收入者的渠道。从个人层面看,疏通该渠道能够为个人的垂直社会流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群体层面看,疏通该渠道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三是疏通社会各阶层之间交流的渠道,包括疏通社会各阶层之间对话、合作、人员自由流动的通道等。

(三)树立现代理念,破解城乡二元文化结构

中国城乡二元文化结构自中国城乡差别形成之初便存在了,并在数千年中缓慢演变。但自1978年开始市场化取向改革后,城乡文化开始加速分离:城市市场经济文化和农村自然经济文化迥然不同,市民和农民思维方式差别明显,市民和农民生活方式差异显著。因此,中国要破解城乡二元文化结构,就必须破解农村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依赖、守旧、封闭的文化,形成现代市场经济下自主、创新、开放的文化。

(四)促进机会均等,破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巨大差距。而要破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应率先在教育和医疗两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机会。应通过“镇办小学一县办初中一市办高中”三位一体的模式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实施招生入学时保证一定水平的农村生源、培训农村教师、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措施等。二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应通过“镇办卫生所一县办1所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医院一市办若干所现代化中心医院和专业医院”三位一体的模式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借助国有企业、民间非政府组织、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力量共同办好农村医疗卫生。

(五)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城乡二元生态结构

中国要破解城乡二元生态结构,必须构建生态文明。具体包括四方面:一是建立制度。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体系,对各级政府进行考核;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二是优化格局。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三是改变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各类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四是大力保护。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猜你喜欢

城乡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