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万历十五年”
2015-09-10唐世平
唐世平
在上一篇专栏,笔者认为,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想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王朝的溃烂和衰败可能并无特定的起点,因而通常是深藏不露的。在看起来依旧祥和的太平盛世背后,整个体系可能早已病入膏肓,无力回天。
那黄仁宇先生的结论是否只适合中国甚至明朝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地球的另一边,和明帝国时间大致相当的西班牙帝国的溃烂和衰败似乎同样没有特定的起点。
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与阿拉贡王国的国王费尔南德二世于1469年缔结姻缘。之后,两人相继在各自的王国继位,形成合力,一个强大的西班牙王国有了雏形。之后,夫妇俩励精图治,西班牙的国力迅速上升。1474至1504年期间,西班牙征服了西欧最后一个伊斯兰王国(格拉纳达王国),还获得了米兰、那不勒斯、弗朗什孔泰、荷兰等的统治权。
当然,这期间,伊莎贝拉和费尔南德还做了一件对世界影响极其深远的事:他们支持了哥伦布的冒险,因而获得了一片“新大陆”(1492年)。如此,在15世纪结束时,西班牙获得了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优势:它既是地中海贸易的主导者,也是大西洋贸易的开拓者和垄断者。
如果你站在公元1500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西班牙从1469至1500年的这31年间的崛起都绝不比现代世界的任何国家的崛起逊色。毫无疑问,公元1500年的西班牙不仅是欧洲三大近现代民族国家之一(另外两个是亨利七世治下的英国、路易十一世治下的法国),而且是西欧最强大的国家。西班牙治下的土地和人口资源都大大超过同时代的英国和法国:那时候,英国和法国与西班牙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更重要的是,对美洲大陆的掠夺,特别是对美洲金银的掠夺,使得西班牙还拥有另一个英国和法国都没有的优势:西班牙拥有大量的资本剩余。而充裕的资本剩余是跳出农业社会的资本短缺,从而实现工业化并最终跳出农业社会的“马尔萨斯陷阱”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可到了1650年左右,整个西欧都知道了:西班牙已经溃烂。在西班牙王位战争(1701~1714)中,西班牙和法国战败,英国和荷兰获胜。西班牙的“崇祯死弯”终于走完了全程,只不过它没有像明帝国一样被异族政权取代,成为历史。那西班牙到底是为何衰落呢?
不按照严格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准,我们可以列出一大堆导致西班牙衰落的因素:美洲金銀的涌入使得统治者夜夜笙歌,醉心于海外扩张且无需进行必要的国内改革,穷兵黩武,1599年的大瘟疫等等。但是,1500~1700年这期间,西班牙并不比英国和法国的扩张更加盲目;英国和法国同样也时常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皇室面临破产而不得不借贷和征税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而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的极尽奢华也是西班牙的王室所望尘莫及的。
最为重要的是,说西班牙没有胸怀大志的国王和赤胆忠诚的大臣肯定是一个站不住脚的解释。事实其实恰恰相反。从菲利普一世1504年开启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时代,到查尔斯一世统治时期,西班牙几乎一直在成功:从意大利南部赶走了法国人,美洲更多的领土被征服。查尔斯一世后,菲利普二世1556年继位,葡萄牙和西班牙实现了合并,西班牙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成为第一个真正的“日不落帝国”,尽管其入侵英格兰的计划屡屡受挫。菲利普三世执政期间,西班牙整体情况似乎也不太糟。尽管有1599年的大瘟疫和多年的粮食歉收,但菲利普三世实现了和英国和荷兰(共和国)的停战(1604~1621),西班牙得以恢复元气。
史学界一般认为,1618~1648的“30年战争”期间是西班牙衰落的转折点。但在战争的初期,菲利普三世的西班牙其实是凯歌高奏。更重要的是,菲利普四世和他的首相奥利维拉斯伯爵(Conde-Duque de Olivares)作为君主和主臣完全可以媲美那个时代的任何君主和主臣搭档,无论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他的首相黎塞留(Richelieu)主教,还是更早一点的明王朝的万历皇帝和他的“元辅”张居正。
有趣的是,奥利维拉斯伯爵与菲利普四世之间的关系和张居正与万历皇帝颇有几分相似:主臣都是君主作为王子时的老师。更凑巧的是,奥利维拉斯还出生于1587年。
奥利维拉斯非常清楚西班牙必须通过改革加强国家能力才能让西班牙在欧洲大陆的生死搏杀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1624年,他在给菲利普四世的著名密奏中,提出了两项宏伟的改革方案,而即便是他的次优方案也可以大大优化西班牙的治理。这些改革强调:对商业的保护,对财政和税收实行的更多的控制,在西班牙境内实行基本统一的财税政策而不再让卡斯蒂利亚几乎独自苦撑西班牙的财政,建立一支真正来自西班牙全境且真正属于西班牙国王的军队。
可惜,这时候的西班牙似乎早已进入了“崇祯死弯”,积重难返。奥利维拉斯的改革在西班牙各个不同地区的贵族的抵制下,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一决定性的缺陷使得西班牙始终没有一个稳健的中央财政和属于国王的军队。因此,在战争时期,西班牙总是面临用兵就需要课重税(不然就会破产),而课重税就会导致叛乱和国内政局不稳的两难境地。这一点和明帝国末年,同时面对女真(满)以及“流寇”的窘境何其相似!
1640年,黎塞留的法国向西班牙宣战,并且怂恿西班牙的Catalonia(加泰罗尼亚)地区叛乱。虽然法国一开始占据上风,但之后形势向西班牙大幅倾斜。1643年,西班牙军队甚至取得了决定性优势,进军巴黎的大门已经打开。而这时奥利维拉斯决定不再扩大战果,因为继续打下去,西班牙的王室就将破产。而奥利维拉斯的延误战机,使得法国军队能够重振旗鼓,最后的结果是,法国反败为胜。最终,菲利普四世罢免了奥利维拉斯,并将其软禁。奥利维拉斯生命的最后两年凄惨无比:他死的时候,家族破产,他自己疯了。
奥利维拉斯下台之后,他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也都全部被推翻,亲信受到清洗:就像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他的政策也都被全部推翻和亲信受到清洗一样。此后的西班牙首相哈洛(Haro)基本上只谋求维持,不再有改革的雄心,几乎就是张居正之后的申时行的翻版。事实上,一直到作为西班牙标志性的衰落的西班牙王位战争(1701~1714),奥利维拉斯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之间的真正统一,都没有实现。
菲利普四世之后的查尔斯二世是个残疾儿。1665至1675年期间,都是由他的生母Mariana of Austria作为他的监护人来管理西班牙。在查尔斯二世执政期间,西班牙天灾(大瘟疫)人祸(战争失利)不断,西班牙人口急剧下降,经济萧条。西班牙终于彻底地走进了“崇祯死弯”。
同一时期,路易王朝治下的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新霸主。不过,法国的崛起也只是重复着西班牙的老路,仅仅是比西班牙稍微幸运了一些,却依旧没有根本性的制度变革:这一点在1789年得到了血腥的印证。在王权时代的西班牙和法国,贵族们都忙于从皇室的财富中分一杯羹,而不是投身于贸易和制造业,因为归根结底江山和社稷都只是国王和他的家族的。
唯有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英国通过“光荣革命”成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宪政民族国家,奠定了它今后全球霸主地位的核心制度优势。欧洲和世界的现代史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