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是资本,是创业
2015-09-10赵义
赵义
我们处在一个不乏创业机会的知识经济年代。
在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个十分流行的提法。而在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丁栋虹看来,创业活动一直存在,但创业型经济、创业型社会则需要人们努力构建。因此,他对创业的研究,没有停留在技术性层次,而是从企业成长、企业家精神、创业制度,乃至政治改革、文化心理、教育革新等方面予以细致考察。
就当下构建创业型社会的现状和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丁栋虹教授。
《南风窗》:说起创业,首先让我们回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面。中国社会经济的哪些变化,决定了要提出进入创业型社会的问题?
丁栋虹: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陷于“招商引资”的认知与政策陷阱。实际上,总结近3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经验,从本质因素上讲,其结果的形成,不是资本,而是创业。尽管创业以资本(内资和外资)为依托,但资本只能通过创业,才形成价值增值,引致经济增长。
但这种真实没有引起决策层及学术界的深度重视,短期化现象十分普遍,长期陷于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政策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实体经济与实业经济(尤其是本土的)未能实现应有的健康成长。这种政策思路的延续迄今已经构成一个重大的问题。多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引进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外逃国,作为一个典型的悖论现实,就是一个明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在哪里?近若干年来,政府及学术界一直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焦点。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方向错误,是对世界经济一个巨大的认知误读,也是政府对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的责任主体的错位干预。
产业结构只是“果”,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才是“因”。不认知这一点,就无法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本质。比如,欧洲部分国家经济发展遭遇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创业危机。再比如,我们总说美国为什么史蒂夫·乔布斯之类的人才层出不穷,核心就在于美国是当今世界建构得最好的创业型社会。判断世界经济发展的本质与趋势,关键不在于产业结构,而在于创业经济的本质与结构,这不仅决定区域与国家的经济现状与成长,同时决定产业发展的分布与变化。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焦点,在于创业型经济发展缓慢、发展不均衡、成长的品质有限,普遍遭遇发展瓶颈。中国经济几乎所有的现实问题,都与这个突破点有关。创业型经济的型构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南风窗》:改革开放以来,创业一直都存在。今天的创业和过去的创业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是什么因素带来的,比如互联网交互技术?
丁栋虹:现在的创业与过去的创业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上。
其一,主体社会化。中国社会的创业主体正从体制外主体向体制内主体扩展,从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扩展,从体力劳动者向知识劳动者扩展,从中年、壮年向青年甚至少年扩展,同时不受性别、种族与地区的限制,泛社会化。过去讲创业,总会讨论创业者是什么样的人;现在讨论创业,创业者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她在做什么样的事情。
其二,层次高度化。创业是有层次的。一般来讲,从创新角度分析,創业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相应成为四个层级:机会型、商业模式型、管理型与技术型。对中国企业家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机会创业是过去时,商业模式创业是现在时,管理创业是发展时,技术创业是未来时。如果做个比较的话,那么可以说,欧美企业的企业家大多处在商业模式创业的阶段,部分卓越企业家已经处在技术创业的阶段。
其三,利益多元化。创业经济不仅促进以企业家和经理人为核心的中产阶层的兴起,还产生了更巨大的就业阶层,容易形成多种劳资关系的冲突、各种以利益寻租为纽带的政商关系及其矛盾。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遭遇严重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及其引致的冲突,如果不从政治改革的角度加以理性处置,容易导致对创业经济发展的打压,使创业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与实业经济)发展变形。
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当前呈现的3个方面的重要变化,根源不是技术方面的因素,而是经济自身的因素,是一种“内生(而不是‘外生’)的变化”。
我认为,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当前呈现的3个方面的重要变化,根源不是技术方面的因素,而是经济自身的因素,是一种“内生(而不是‘外生’)的变化”,是创业型经济成长必然呈现出来的变化。这种变化还将持续发展下去。
《南风窗》:现在提创业,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尤其是年轻人有创业的强烈欲望,另一方面一提到创业,很多人还是抱有疑虑,认为实体经济很困难。不过,实体经济本身也有从旧实业向新实业转变的趋势,“供给端”在发生深刻变化,其背后是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连带着做企业的哲学也要发生变化,这里面有巨大的空间。对此问题,你怎么看?
丁栋虹:对于企业家或创业者来说,真正的机会决不是大众人所共知的机会,而是自己发现并捕捉的机会,这种机会经常以个体、零碎、隐藏甚至逆向的方式存在。所以,创业者如何认知实体经济当前的生存形势,不仅有客观的真实考量,还要看主观的策略思维。
企业家策略思维问题的提出,并不表明与过去比较现在做企业的哲学发生了变化(实际上这种做企业的哲学一直非常稳定,中外都一样,体现出来在于创业要“循道”),而是表明企业家的领导力需要大力提升,尤其在中国现实的背景之下。作为一个身处转型社会中的人,绝大多数中国的创业者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实践及其经验的洗礼或体验,处在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地。早期中国创业者所从事的实业,与其说是创业,不如说是商业,与其说是做投资,不如说是做投机,其所谓成功的经验(主要与市场红利、制度红利有关)绝大多数与领导力无关。但是在今天的情境下,面对一个已经几乎完全开放的全球化时代,过去的经验不再有效,而创业领导力的提升成为创业成长绕不过去的坎。
从领导力的聚焦点上来看,中国企业家较普遍性注重资本与市场(后者包括政商关系)。重视资本而不是重视人才和产品,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创业者最常见误区。中国企业整体上犯了投资依赖症的病。
《南风窗》:如何解析大学生创业?过去几年,人们很关注个体户数量减少的问题,人们也主要是从税费负担等方面来解释。那么,在创业新时代,新的“个体户”会有怎样的机会,空间在哪里?
丁栋虹:过于关注大学生创业及个体户创业,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悲哀。我们的文化带给我们某种特定的思考定势:我们总是局限于技术与部分的思考,而忽视对策略与整体的思考;我们总是停留在问题表面的思考,而忽视对问题成因的思考。
大学生创业是创业主体的一个选择,个体户创业是创业的一种形式与过程,两者都是创业者自身的行为。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中,政府需要着力考虑的,不是某种实体的存在,而是某种“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以创业的环境体现出来,包括税负政策、产权(包括知识产权)制度、法治与行政的透明与公正性、企业家与经理人激励、人力资源教育与培养、产业协同合作等。比如,现在一些地方的创业“孵化器”虽然也是从微观上优化创业的某些环境,但是一个广泛而公平的市场及社会环境,才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
《南风窗》:2014年,政府继续简政放权,以及打破所有制的政策歧视,在市场制度上从以官为本到以民为主的转变,有了很大进步。根据你的研究,市场制度上的以官为本,在政策、管制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这些问题怎样压抑了新的市场机会的成长?
丁栋虹:我认为,30余年中国的改革发展,我们犯了一个重要的认知错误:以为经济与政治可以是两张皮,可以在不谋求政治变革的背景下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这个认知现在已经不攻自破。民主政治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基座。30余年里,中国创业型经济成长呈现的诸多曲折,往往与不善的政策、制度及政府行为关系更大。从世界观察,创业型经济发展稳健的都是一些法制健全、市场透明、教育发达的民主国家;即使从国内来讲,创业型经济能够获得发展的也都是一些相对更开放、更市场化的地区。虽然转型社会能够造就大批的创业英雄,但创业型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在推动这些国家的社会进一步转型。我们必须高度正视这种现实。
我们处在一个不缺乏创业机会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创业机会急剧涌现,创业周期急剧缩短、创业价值也急剧提高。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我认为,现在需要着力构建一个创业型社会。创业型社会是创业型经济的母体。现在,为了促进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不仅政治的正向改革实属当务之急,文化的开放、创新与包容也是重要方面,还有全面汲取世界教育的历史经验,重视并开放教育。从新创企业、现有企业,到政府组织和高等院校,创业从单一的经济命题而多元化为社会命题。政策设计与领导,必须正面因应这一趋势。
我们处在一个不缺乏创业机会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创业机会急剧涌现,创业周期急剧缩短、创业价值也急剧提高。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缺乏的是对创业机会的准确把握和对机会价值的深度实现。
《南风窗》:如果说市场制度上以民为本,是把市场机会打开的话,那么,企业成长哲学就非常关键。对于我们现在中小、小微企业的成长性,根据你的研究,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企业成长制度,在全面创业时代,需要解决哪些要害问题?
丁栋虹:中国民营企业在近30余年里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横向比较发现:迄今,我们没有产生应有数量的高品质的国际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状态都比较平面化,赢利能力及抗风险的能力弱,容易夭折,在产品打造及品牌成长方面,与国际企业的差距很大。
为什么会这样?抛开环境的因素不说,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哲学上都在搞特色,在领导力方面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做大做强。但经验研究发现:世界优秀甚至卓越的企业,其企业哲学都是遵循企业发展的规律(“循道”),领导力逻辑都是“聚焦、专注”。史蒂夫·乔布斯领导力的核心就在于“做减法”。而中国企业的发展,除了极少数优秀的企业家外,绝大多数在企业哲学上都搞所谓的特色而不循道,奉行“大规模、多元化、沉湎市场营销与外部竞争、忽视人力资本而依赖货币资本”的领导力指向,企业运营的结果是有量乏质,形成中国经济面上的“假、大、空”的典型现象。
不循道的企业哲学与领导力逻辑不改变,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会赢得健康的未来。
《南风窗》:对于企业成长性,需要再更具體的说明下。比如说,以前一个大的制造企业,对应着大量的经销或者加盟体系,再下面就是千千万万员工,而今天所谓分销革命,就是让小店主、夫妻档甚至是员工个人有成长为企业家的可能。根据你的研究和分析,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时代,是不是正在发生这样的趋势?
丁栋虹:从20世纪后半叶至今,世界企业的发展及商业运行,受到两方面力量的巨大影响:一是商业模式,二是网络经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纵向的与横向的。受制于工业经济的时代性,传统的企业关系是横向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价值增值关联,却有利益分割上的零和博弈,因此主导企业倡行“你死我活”的横向竞争。而商业模式的视角与建构,将企业之间的横向利益关系转变成了纵向价值关系,因此主导企业倡行以“1+1>2”的纵向合作。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大大促进了这一纵向合作关系的发展。当今时代,优秀甚至卓越的企业一定是纵向合作出来的,最典型的是苹果的商业模式及其实现与全球众多国家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有众多日本企业、韩国三星,据报道,在中国为其生产的企业至少就8家,还不包括富士康集团。
传统企业注重竞争,发展寻求“大而全、小而全”,而现代企业注重合作,发展寻求定位与核心竞争力,后者无疑大大促进创业生态的优化与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企业)的成长。德国、日本的众多优质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而世界500强的众多美国企业,也多是从中小企业(创业型企业)成长起来的。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某些大型企业的确能够建构垄断,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会通过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及技术创新等手段,摧毁着这种垄断性,而且这种可能性与概率都在不断提高。这从柯达相机、诺基亚手机、索尼等巨头企业衰落,以及苹果、谷歌、脸谱等企业的快速崛起的比照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