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城市中的“巴马”老人(一)

2015-09-10徐敏华

食品与生活 2015年1期
关键词:摄影集华东师范大学巴马

徐敏华

媒体经常报道长寿老人的故事,他们大多身处于类似长寿之乡广西巴马的自然环境条件,多数老人为比较贫困地区的农民。然而,生活在环境污染严重、竞争压力巨大的城市中的老人,能否像巴马人一样长命百岁呢?

白头虽老赤心在

施平同志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后调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1985年离休。如今,他已104岁高龄,仍身心健康、精神矍铄、头脑清晰、思路敏捷。

离休后的施老日子过得平和、恬淡,一日三餐非常随便,烟酒不沾,生活也很有规律,90多岁前还坚持天天去游泳。他有三个爱好:一是阅读,每天都要读书看报,把书作为终生伙伴,活到老、学到老,并关心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且有自己的见解;二是勤于写作,离休后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知识分子的历史运动和作用》、《六十春秋风和雨》两本专著;他还亲赴大西北考察、访问,撰写了数十篇歌颂祖国美好河山的游记;在他百岁华诞之际,又结集出版了《施平文集》一书,概述了他的革命经历、智慧积累和人生态度,使人读来深受教育和启迪。施老说:“读书、写作要动脑思考,还要走动去搜集素材,脑体劳动结合,有助于强化、优化自身潜能和抵抗力,延缓生理退化、老化过程,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利。”三是摄影,离休后花大量时间、精力拍摄了万余幅反映祖国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名花异草和新中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前进足迹的彩照,出版了3本摄影集(最近又有2本摄影集即将面世)。施老说,摄影需要运动,每次摄影都是一次健身,但运动量适度,适合老年人,还要下工夫用脑选择最佳镜头,拍摄时面对美景,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心情特别愉快。印好后,可随时翻出来展阅,使人心旷神怡,还可赠送给亲朋好友欣赏,更是一件开心的事。

施老过着丰富多彩、离而不休的快乐晚年生活,他的身体素质也得到提高与改善,健康长寿不请自来。

砥砺廉隅,敬业延寿

有一位智者,自华东师范大学创立的第二年(1952年)就来到了这里,60多年来见证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成长,华东师范大学也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地方。他就是我国河口海岸学科的奠基人、河口海岸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主要开拓者、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教授。如今老先生已经94岁高龄,虽一头白发,但气色很好,精神矍铄。

退而不休的陈院士有一个四世同堂、和睦温馨的家庭。他和夫人相敬如宾,互相关照,日子过得平和、恬淡,一日三餐绿色简单,烟酒不沾。陈夫人说:“我俩每天步行半小时,召唤健康与活力;午间小睡片刻,消除疲劳好学习。我每天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他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身体素质加强了,头脑腿脚才好动。”如今,94岁的陈院士依旧牵挂着我国河口海岸的发展。他说:“长江的水资源丰富,大家都在抢水,那么谁来协调?现在需加强统一的管理。无序用水对河口水资源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不仅仅是大都市的‘饮水’问题,还有至今都很少有人谈及的上海长江口‘航运发展’问题。”在陈院士的话语里,透着智慧和自信,更流露出忧国忧民的伟大事业之心,而这份事业心及其成就也许就是陈院士长寿的秘诀之一。

陈吉余院士身上有一种“砥砺廉隅、老有所为”的人生。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忧国忧民的事业心以及勇于直言真相的人生信条让陈老始终保持着激情与活力;和睦温馨的家庭、平衡合理的膳食、简单适量的运动使他过着规律有序的生活。

猜你喜欢

摄影集华东师范大学巴马
“绿色碳科学”专辑编委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 年总目次(总第221—226 期)
18F-Flurpiridaz的制备及其在正常巴马小型猪PET/CT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初步实验研究
贺州至巴马公路(来宾至都安段)工程获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总目次(总第173-178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