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抽架子要转向强肌体
2015-09-10周其仁
周其仁
过去十几年中国的城市发展很快,无论是人口的战略,城市化的比例,还是城市的扩大建设,都是令人瞩目的,对这个变化要点赞。但未来五年之内,可能与过去十年的城市化要有一些不同。转型是很大的一个词,改变城市发展过去十几年的节奏,从高歌猛进转为节奏慢、集聚程度高,也就是说要加强城市化的质量。
打一个比喻,小孩子成长,有一个时期长得很惊人,一下就抽瓢,抽瓢以后多长一点肉,发育健全的人体需要肌体。我们过去十几年城市化率超过50%,从建设面积、投资都是建国以来未有的步伐,可以把它比作长骨架的时期。
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城市是一个高密度的社会经济体制,城市都含有几平方公里的面积,实际居住人口与流动人口达到一个临界值时就叫城市。但是我们这些年以长架子为主的城市化很大程度上淡化了这个概念。
第一,城市概念不清晰。
我国的城市跟世界很多城市无法等量作比较,因为我们很多城市比欧洲的国家还要大,哈尔滨7.3万平方公里,而苏格兰只有7.7万平方公里。苏格兰不是一个城市概念,所以如今城市的概念已经守不住,城市当中要坚持城区的概念。
为什么进城要这么高成本?城市投资大,上海有些路段30亿元一公里。什么叫城区?现在的城市化没有边,历史上城市是有边的。比如说城墙,那个时候有防卫的需求,西安城墙不能随便往外延展。古代城市里面很紧凑,北京城过去是棋盘街,好的规划是紧密一体的。
而现在的房屋突破城墙了,城市的概念变成城乡一体的行政区划,这样就导致这个边扩大,将来五年或者十年应该往里收一下,把城市建设集中到城区。比如说,上海最老的静安区到今天都没有合并,几万平方公里,白天整个区是上海最重要的商业区,二十多万人进去上班、消费,这个地方一看不那么乱,也不是一塌糊涂,因为老上海基础设施投资比较大。
然而,城市中光有地面建设是不行的,地下规划也应跟上节奏,否则城市建设中如果饼摊的太大,就很难达到有效运行的标准。如果再往城市建设投,城乡差距就会更大。
第二,要有城区的概念。
我查过宪法中的概念,城市郊区的土地不属于国有,应有与城区分开的标志。在我看来,这个定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南辕北辙,不同地区应该有一组不同的标准,但是都要有一个指标定义。
现在的城市很分散,新城人烟稀少,出现“鬼城”,老城密到不方便。当年浦西最密时一平方公里有9万人,但是无论规划多好,由于当时没有设定密度临界点,导致现在很难抵抗巨大的人口压力。老区的压强到底是多少,老区不够密的能否收缩一下,把有限资金配套到老区完善上来,这些问题也要有一个标准。
第三,城市建设要有人才标准。
过去是扩大的人才战略,做大规划、大工程。但是我发现哪些城市还有活力,就是你修一个剧场,有一批人天天在问你找什么戏剧,下一步你要多找一些这类人,图书馆不但有书,而且有人去看书,有很多事是要用新心思去管理的。
现在我们有了价值,看谁能够让价值上长肉,组织活动,吸引人气,在现有的设施上去吸引人做活动,这是下一步新型城镇化非常重要的。留一座空城是负面的政绩,下一阶段中国的城市不要再往摊上下文章,应该在已经摊开的上面做活动。
最后一点,就是要遵守市场的自发性。
人们总认为,城市这么复杂的东西没有专家,没有官员,没有人画张图怎么行?这么说也有道理,因为城市高度复杂,建设很困难,而中国城市专家又少,真正懂城市的专家更少。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现在移动电商的出现,人们送货上门,商场空空如也。与此同时,电商需要的配送仓库则短缺。北大门口现在就成了一个货品站,天天有无数人打电话拿包裹。在新加坡,他们的城市规划会给未来留出一片“空地”,因为没有谁可以预言未来怎样生活、怎样消费、怎样娱乐。所以要给城市的活跃发展留下足够的自发性空间。
[编辑 周慧陶]
E-mail:zht@chinacb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