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的逆向歧视
2015-09-10阳光
阳光
有些人认为欧美国家向来讲求公平,然而,貌似公平的背后,却处处充满着不公和歧视。掌握着社会主流权力的人,常常制造着各种“劣行”。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有很多是专门针对中国人的逆向歧视。
绩差生有入学优势
美国的大学录取除了参考考试成绩外,还有着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标准,最搞笑的是美国西部一些州实行的“家庭考验”标准。该标准是看哪个考生的家庭更差,比如家长有吸毒、酗酒、抢劫、家庭暴力或坐过牢的,该考生将在大学录取面试时,因为“经受过考验”而优先被录取。于是,许多非裔考生因家庭破败不堪而击败优秀的亚裔考生被录取。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向岐视。
究其原因,其实是政党为了拉选票而制定的法律,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优秀的华人学生,往往被拒之于名牌大学之外。
从旧金山市威廉姆斯学院毕业的王孜立,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中学毕业生,他在威廉姆斯学院同时进修政治、经济和数学三个专业,履历可谓是光彩夺目,非常符合美国名牌大学入学的要求。然而,2013年王孜立申请大学时,却接连被耶鲁、普林斯顿和斯坦福等长春藤名校拒绝,哈佛大学也只是把他列在“等待名单”上,意思是如果有被录取的人退出了,他才有希望被录取。
如果王孜立没有一个非裔同学马克,他也许就不会那么愤怒了。马克的各科成绩都没有王孜立好,而且只读了政治专业。然而,马克却得到了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三所长春藤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王孜立感觉受到了羞辱,向四所名校董事会提出了投诉。但是,四所学校无一例外地不给予任何回应。此事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亚裔人士普遍为王孜立感到不公平。目前,王孜立向美国联邦教育部人权办公室投诉这四所学校逆向岐视亚裔学生。
法律界人士分析认为,王孜立的胜算不大。因为在美国,想动摇一件既成的事情,难如登天。
2014年,加州参议院更是通过了一项极其恶劣的提案:限制亚裔学生入学的比例,提高西裔和非裔学生入学的比例,具体方法竟然是按人口比例分配。如果这项方案在众议院通过,就会在全州进行公投。西裔和非裔占多数的加州,可能会将这条恶法付诸实施。
只会算加法的售票员
在北美,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在一些政府部门的服务窗口,比如税务局、邮局、移民局,或者一些被称为“事业单位”的企业,你会看到很多非裔,他们或者当引导员,或者卖票。要知道,这些都是高薪职位,但几乎没有华人能够干得上这些活。
如果这些人干得好,人们也无话可说,问题是他们根本干不好。有一次,我去邮局买邮票,一联12张的邮票,我买了两联,又单买了两张,共26张。那些人竟然一張一张地从1数到26。我一边焦急地等着,一边在心里骂好职位都让傻子占了。
同样的事情在地铁售票处也遇到过。月票75.5美元一张,我给了80美元,售票员就有些蒙了。对方想了一下,没有想出来,便拿出一堆一美元硬币,一枚一枚地数了起来,嘴里一边念叨着:“77、78、79……”然后又拿了个50美分的。我这才明白,他是一美元一美元地加到了80,然后把所加的钱还给我。原来,对方是一个只会算加法不会算减法的人。
我当时很不明白,为什么要雇用这些人呢?这些职位可是高薪呀,地铁售票员的工资跟大学教授没什么区别,如果雇个中国人,算这些小账还是问题吗?那样,也不至于每到月末,地铁售票处就排起了长龙。
我的困惑,直到四年后才解开。我在一所大学里学了精算专业,四年后毕业了。说实在的,玩数学,是咱中国人的强项,我的各科成绩是清一色的A,得到三家公司的奖学金,而且在大学期间考试通过了北美精算师学会的六门课程,系主任也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毕业时,正好政府退休金管理委员会招一个精算员,那可是公务员呀,不但年薪高、工作强度低,每年还有一个月的带薪长假。我报考了,但没有被录取,我的一个非裔同班同学却被录用了。天哪,如果别人被录取我还可以接受,这个同学可是念了八年才毕业的,我们一起上课的几科,他的成绩全是清一色的D。
我很气愤,跟一个朋友讲了。那个朋友是一个搞公证的律师,来北美已经三十多年了,他苦笑着对我说:“他们知道自己没有中国人聪明,对中国人心存恐惧。试想,如果你去了他们单位,处处优秀,他们还怎么领导你?所以,他们宁可录用非裔,也不愿意录用中国人。”后来几年的找工作经历,进一步证明了律师朋友的论断。
就是不跟你做生意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在东南亚,华人经商非常成功。而在欧美,却没有一家华人经营的著名公司,华人似乎除了做高级白领外,成功的企业唯有饭店了。难道,欧美的华人出国前都是饭店大厨?
一个山东朋友移民加拿大不久,发现了一种现象:一个几百亩地的农庄,加上农庄里的农业机械和农舍,一般只卖几十万加元。天哪,这不是白给的吗?再看看超市里的蔬菜,贵得吓人。那个朋友便花30万加元买了一个农庄。那个农庄平时给城里几十家大型超市供应蔬菜,效益可观。朋友以为这下可以发财了,没想到,他接手农庄几个月,原来的老客户一个个地去别的农庄进货了。朋友以为别的农庄打了价格战,暗地派人以进货为名调查,结果价格比他的高多了。
朋友没有办法,只好赔钱把农庄卖掉。过了几个月,朋友开车去农庄玩,发现农庄又重新火了起来,那些走失的客户又重新回来了。他问新庄主有什么经营窍门,对方笑着说:“我真的什么也没做!”
朋友后来加入了一个山东老乡的qq 群,在群里把这事说了。有老乡说:“群里好几个人干过和你一样的傻事!”原来,当地人主导的大型连锁超市就是不跟亚裔开的农庄合作。分析原因,可能是他们怕中国人进入到他们的行业里。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领域。一个中国朋友兑下了一家机械加工厂,接手后,客户全跑了,朋友赔了一大笔钱,把工厂卖掉,发誓再也不在北美搞企业了。
原来,在北美,当地人不用商量,不用串通,就会自觉地抵制能力强的外来人进入他们传统的行业里。
编辑 家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