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一换天地宽
2015-09-10张立栋
张立栋
又到一年经济“收官”之时。
今年的“盘点”不好做。因为就公司层面而言,很难一概而论,“苦乐不均”不足以准确描述迥异的状态。面对一群企业家,你会得到悬殊的业绩描述和对未来极端不同的预期。
这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一个基本共识是,中国经济的下行趋势仍未改变,其过程漫长而复杂。令人欣慰的是,即便身处黯淡氛围,仍有不少企业家充满信心,他们意气风发,全然不理会严冬北风的凌冽。
在他们眼里,尽管传统指标GDP 下行,但市场潜能却无限巨大,仍有太多机会可以把握。笔者接触到的许多创业者都开启了新的市场计划,而前期主动拥抱互联网的传统业者,也已尝到融合带来的果实。
正如一位知名媒体人所言:如果你选择传统模式和传统眼光,事实将比你想象的更令人失望;但如果你选择新视角和新思维,中国会比你想象的更具生机。
这不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许多新兴产业公司,或者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传统产业公司,其投资人和经营者讨论的不是你想象中的缩减产能,裁员或者关闭门店。恰恰相反,是如何在“严冬”下启动并购的可能,包括“走出去”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等,经济低潮正是低成本扩张的好时机。一切的背后,是这些企业家对未来所能提供新产品、新服务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的自信和底气。
这和大多数传统思维模式下挣扎在生存与自救边缘的企业家截然不同。
一周前,由大成企业研究院主办的企业首脑沙龙上,这一看法得到有力印证。与会企业家的一个基本共识在于,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必须深度融合,无论是“+ 互联网”
还是“互联网+”,只要找到对的方法,就能产生倍增效应,甚至能打开一扇通往新天地的大门。
有企业家在会上断言:传统产业不死,死的是传统模式和传统思维。
透过两种视角,你会发现面对着新旧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与其说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与“传统产业思维”的不同,毋宁说是传统眼光和新思维的巨大逻辑差异。
毋庸讳言,当下传统产业中的大部分公司,还困扰于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能活下来已经不易。但是,只要找到对的方向并开始行动,希望就在眼前。
传统产业不该妄自菲薄,但也不能抱残守缺。唯有更积极地把握时代脉搏,寻找与新工具的有效“接口”,既不“神话”也不“妖魔化”互联网,才能在这一轮转型升级中立于不败。
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大势”支撑,一个更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我们看到,决策层在过去一个月多次喊话,要在宏观经济体系层面力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几度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所谓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就是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来匹配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更好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一系列新经济模式和思维方法,来解决以往“三驾马车”时代投资和产能过剩往复循环的问题。
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个要点在进一步放松管制,激发市场和民间活力,通过减税赋予企业更大的动能。
有理由相信,在本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一定能传来更多清晰和令人鼓舞的政策信息。
视角一变天地宽。如果用老眼光,你只能得到悲观结论;如果用旧有政策手段,你也只能扼腕叹息。但及时切换新的发展思路,来自民间的创新潜能就会被进一步激发,当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更快地引领并融合传统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那么再凛冽的寒风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