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情》栏目探析
2015-09-10强亚莉
强亚莉
【摘要】电视栏目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和传播形式,将诸多电视文艺样式组合在一起,是以教育、宣传、娱乐为传播目的,给受众以文化审美与认知的电视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多元文化的不断交融和碰撞,各国电视栏目在国际传播舞台大放异彩,而作为文化强国的中国来说,电视栏目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还处于弱势地位,迫切需要从原有的“弱势传播”上升到“全球性传播”的高效发声层面。本文通过研究CCTV-4《中华情》栏目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的成功,总结其传播模式和传播技巧,旨在探讨该栏目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可借鉴之处,提出中国电视栏目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中华情民族性特质传播策略
21世纪,人类迈入了崭新的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流融合的“地球村”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之间跨文化传播越发频繁,这种趋势对中国本土文化对外传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据研究发现,中国自主发声信息量占全球信息发布总量的20%,其中将近70%的原始信息来源于其他发达国家;在文化作品上,我国和西方国家也有相当大的逆差,中美两国的文化作品输出比例大概是1:9。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承载了重要使命,因此,选择电视栏目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电视的跨文化传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在寻找研究目标时把条件限定为:播出途径多、范围大、受众广、收视高、受国外媒体关注度高,并获得国外奖项的电视栏目。最后发现《中华情》栏目极具代表性和研究可行性(2005年中央电视台中秋双语晚会《江城月·中华情》荣获第39届美国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电视文艺类最高奖——白金奖。2006年中央电视台中秋双语晚会《海峡月·中华情》荣获第40届美国休斯顿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电视导演奖)。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与134个国家和208个海外传媒机构合作,播出信号通过多颗国际卫星传输,覆盖了全球98%的国家和地区,使其拥有数以万计的国际电视观众。《中华情》栏目依托CCTV-4,并由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联手,凭借新媒介力量,长期以来服务于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国外受众,具有鲜明的跨文化传播特色。
一、栏目传播理念
追求文化自强。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电视文化自觉的终极目标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达到文化自强。《中华情》栏目将自身创作理念定位在自觉发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以电视节目的视觉形态、听觉形态以及视听综合艺术形态展现在世界眼前,从而达到文化自强。
重塑国民情怀。在服务性,娱乐化的电视栏目居多的当下,对于中国内地的电视栏目来说,存在“单一性”、“生搬硬套”、“引进来、走不出去”等问题,要改变现状就要充分调动广大电视创作者的创造积极性,重塑栏目创作意识和文化观念。《中华情》栏目主动承担起重塑国民意识、唤醒国民情怀、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借助音乐的大众性,借助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调动群众的情怀。《中华情》栏目的主题简单而明确:“中华情-大型歌会”:走遍全球的音乐奉送;“中华情-中秋双语晚会”:迎中秋,庆团圆;“中华情-情艺在线”:全球性音乐人的情感抒怀。这样的主题既不死板,更不带有过强的“政治色彩”,将传统民族文化展现给受众,凝聚民族意识和国民情怀。
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华情》栏目以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发展变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出发点,提出对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塑民族精神的文化发展改革模式,《中华情》栏目的主创人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构建自己的电视文化传播价值观念,在不断繁荣的电视文化传播过程中,巧妙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改革创新、精心打造中国特有的电视文化品牌,做到了制作创意、外部包装、媒介宣传的全球化;做到了节目内容、文化构成、审美品格和表达方式的本土化。《中华情》栏目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担当起传承我国悠久文化的使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本土化的反思,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栏目跨文化传播特色
《中华情》栏目内容体现时尚化、都市生活化、全球化的风格,采用双语主持提高受众的辨识度,在节目编排上采用无国界的音乐搭建异族受众交流的桥梁,采用名人访谈、故事讲述等形式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在节目内容上,能够做到对文化本土化理性的认知,正确对待“本土”和“外来”文化,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双语主持人犹如跨文化传播当中的转换器,他不单单是对中西方文化和语言体系的全盘复制,而且在文化冲突、文化认同、文化融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华情》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选用双语主持,主持人作为最直接的文化载体,用自身权威性的文化影响力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主持稿的编辑上坚持外国专家审稿,在语言的运用上巧妙的将本土化和国际化融合。在电视节目直播过程中,在增强文化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同时,优秀的外语主持人具备外交家的作用,其播报的准确性、巧妙的转换能力,能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
音乐主要是由声乐(美声、民族、通俗)、器乐(弹拨乐器、拉弦乐器、键盘乐器)、舞蹈(古典舞、现代舞、芭蕾、交谊舞等)等元素构成,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音乐都独具魅力,并共同缔造音乐无国界的听觉盛典。每一期的《中华情》栏目都可称得上是国际综艺秀,利用音乐和舞蹈的开放性和无国界性,在美妙的音乐和曼妙的舞姿中,传受双方都得到了毫无阻碍的融通。
在外宣型电视栏目中,故事文化的挖掘能够扩大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如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华情-中秋双语晚会”在节目过程中对故事进行巧妙的设计,将风俗习惯、人物内心情感、命运力量和深层的文化内涵统一起来向国外受众传播,国外受众能够在异族文化的故事中得到情感共鸣,最终达到跨文化传播目的。
《中华情》栏目中加入了访谈的环节,而受访对象则为国际影响力比较大的公众人物。他们在国际政坛、文坛、体坛都有相当的盛誉,极具话语权,栏目借着访谈嘉宾的高端性,扩大受众人群,增加受众收看率。此外,其访谈内容也具有高端性,就是这样一个将国内外热点事件、焦点人物和国际风云相融合的访谈环节给《中华情》带来了国际性的受众参与。
三、栏目带来的启示
《中华情》栏目无论是在栏目内容、传播特色、传播模式,还是在传播技巧方面都值得推敲与借鉴。通过上文对《中华情》栏目的研究与分析,打破跨文化传播障碍,在跨文化视角下树立全新对外传播战略,是我国电视栏目应对跨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打破我国跨文化传播障碍,就需要从传者、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环节上找到障碍点,逐一攻破。
在电视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当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把关人理论,打破传播障碍。在主体社会当中,政府承担着“最终把关人”的角色,在内传和外宣上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电视节目制作者常常会因为节目时长、受众接受程度等问题发愁;传统媒体把关人受到环境的影响,传播一些内容死板,毫无创新的信息;除此之外,还充斥着许多新的把关人,如新浪、搜狐、网易等,以最快的方式发布着各种正面、负面传媒信息,面对形形色色的把关人,我们应该如何很好的把关,打破对外传播障碍从而进行有效传播?首先,从国家层面讲,淡化政治色彩,泛化外宣责任,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将中国真实的文化巧妙的传播出去;从电视工作者角度来说:淡化自身刻板经验,筛选代表性极强的电视节目样式悉心策划,选择异族受众易接受的传播过程;对于网络媒体职业者来说,真实还原中国形象是当务之急。
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大众传播有一定的整合作用,最后达到共鸣效果。因此,作为中国电视节目的跨文化传播,我们应巧妙利用涵化理论,打破传播障碍,完成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如果寻找传者和受众在文化差异中的文化契合,将文化差异减少,受众对异族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会提高。寻找异族传受双方双语境的文化契合点,在传播内容上选择双方受众“低疑惑”、“低文化折扣”的文艺样式,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使得传受双方产生心理共鸣,在共享一些特质的同时保留各自文化的独特之处,打破传播的内容障碍,使双方文化进行融合。□
参考文献
①郭霁红:《实战文艺晚会秘笈》[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②胡智锋、孔令顺,《电视媒体的文化自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0):17-19
③陈小娟,《电视综艺节目的差异化品牌战略——从央视“春节晚会”看“中秋晚会”》[J].《新闻窗》,2007(6):46-47
④谢勤亮,《如何提高我国文化的传播能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J].《福建理论学习》,2008(4):35-38
⑤张士坤,《春华秋实竞荧屏——央视春节晚会与中秋晚会的风格比较》[J].《东南传播》,2008(8):95-96
⑥宋振文,《文化自觉:电视工作者的社会良知与文化责任》[J].《社科纵横》,2008(10):127-129
⑦潘薇,《迪士尼球土化文化传播策略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10
⑧常燕荣,《论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模式》[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0-103
⑨王岳川,《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前沿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4(2):212-229
⑩欧阳宏生、梁英,《混合与重构:媒介文化的“球土化”》[J].《现代传播》,2005(2):6-9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