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教子,宠爱式育儿也成材
2015-09-10费列罗
费列罗
2014年,一篇名为《就算选错,人生也不会毁了》的亲子文章轰动了台湾,该文作者小野是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亲子教育作家,一直以来都以幽默、轻松却一针见血的风格与僵化的家庭及学校教育进行着斗争。近年来,他的某些理念已经开始引起台湾学校教育的反省。不过,他的好友、作家吴念真却说,小野做得最成功的不是写书,而是当爸爸。
其实,小野的教子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儿子曾极其叛逆,女儿在高一时甚至提出休学……面对这焦头烂额的种种挫折,小野却大胆施行了令人意外的育儿方式:宠爱教育。他的勇气从何而来?
小野原名李远,他的父亲幼年失去所有亲人成为孤儿,养成了愤世嫉俗、酷爱比较的个性。虽然小野时刻都非常尽心尽力,却总是达不到父亲的期望,所以尽管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小野却说自己丢失了快乐。
尽管深受严父之苦,小野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所谓的“好爸爸”,他也会打骂孩子。在中影时,工作压力很大,偏偏儿子李中小时候又是那种有点叛逆的小孩,用小野的话来形容就是“个性讨打”,大人愈禁止的事,他愈是想做,常惹得小野大为光火。太太曾经连续七天在日记中写他“今天又骂儿子了”。
有一次小野又被李中激怒了,不过备感心力交瘁的小野这次没有出手打孩子,只是充满无力感地看着他,不知道该拿这个桀骜不驯的儿子怎么办。没想到,小小年纪的李中却颇为敏感,他突然说:“爸爸,你的眼神好‘荒凉’……你打我好了,不要这样看著我。”
“荒凉?”小野心中一凛,突然意识到:“我看着他的眼神,不就是爸爸看着我的眼神吗?”小野的父亲不是那种会动粗的爸爸,“但他会用铺天盖地的哀伤与眼泪,让你觉得对不起他,这种感觉,真的比被打还难受。”
儿子的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浇醒了小野,他随即做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辞职,做全职爸爸,时刻陪伴在儿女身旁。而此后的小野也仿佛变了一个人,面对儿女时,他拥抱、聆听、共感、沟通、力挺……
在儿女10至20岁这十年间,小野高度参与了他们的成长生活,尽其所能为他们化解青少年期的叛逆与痛苦。他会帮女儿请假带她去渡口看冬候鸟、帮情窦初开的儿子沙盘推演追女友。小野陪孩子画童话、共同创作、走过青春的迷惘,他把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写成文字,于是有了《企鹅爸爸》、《大小鸡婆》、《豌豆家族》等逗趣的亲子书。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又多了个新的头衔“畅销亲子作家”,但他的初衷只是“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跟我父亲不大一样的爸爸”。
李中上小学时,一次回来对小野说,资源班(差生班)有位老师吉他弹得很好,自己想跟他去学。已经变身“好爸爸”的小野当即表示支持,可是第二天李中回家却垂头丧气地说,老师说学吉他要留长指甲,可学校却不同意,理由是长指甲会藏污纳垢,容易有传染病。小野听了,立刻跑到学校,和训导处的老师吵了三天,最后写下一张切结书(保证书),保证儿子的长指甲不会有传染病,如果有,自己愿意接受法律制裁。有了这张奇怪的切结书之后,李中就高高兴兴地开始学吉他了。而他果然很有音乐天赋,很快就弹得比老师都好了。
过了一学期后,李中提出转到资源班的要求,因为他喜欢和蔼的吉他老师,也喜欢资源班的快乐气氛。小野又去学校和教务处谈这件事,教务处的主任说他的脑袋有问题,只听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资优班,没听说要进资源班的:“你儿子很正常啊,还没资格进资源班呢。”
小野却回答:“我看过太多自认为是正常的人其实才有问题,别人说不正常的往往才是正常的。”他又和主任吵了三天,最后又是写了一张奇怪的切结书达成协议。李中真的去了资源班,并当起吉他课的小助教来,而他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有了成就感。
当然,小野的做法也被很多人批评,认为他太过纵容孩子。小野却说:其实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梦想,生活快乐才有意义,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事。
小野的父亲把小野当成人生未竟事业的投射对象,当成另一个自己:小野的成功与失败,就是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一向功课很好的小野,高中联考却考砸了,只考上成功高中夜间部(第六志愿),父亲闻讯后崩溃痛哭,伤心欲绝跪倒在儿子面前,失神喃喃念着:“你完了、你完了……”对于父亲提前宣判自己未来的命运,15岁的小野当时心想:难道我的人生就只有考试吗?
由于亲身经历过向父亲威权与教育体制妥协的痛苦,小野不想再复制到下一代身上。不过,有时候理想与现实所面临的抉择却是非常艰难的。
跟小野一样,女儿李华高中也没考好,要好的姊妹淘都上了北一女,让李华非常落寞。高一时,她突然提出要休学,小野一开始也慌了手脚,但他随即冷静下来,透过一封封信件与女儿往返对话。
当他读到女儿在信中说道“我怕就这样,鼻头循着地上铺好的铁轨,一个车站一个车站地爬完一生,头都不用抬一下”时,被深深触动了,决定支持她,并且做好与女儿共同承受重担的心理准备。
小野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自己规划休学后的学习与生活;第二,把高一念完再休学。
小野的父亲曾在日记上写道,“人生就像在走一条窄窄的独木桥”。他希望子女要亦步亦趋走在人生“正路”上,否则,只要横跨一小步,就会万劫不复……小野不想让儿女这么恐惧地走在“窄窄的独木桥”上,所以,他接受了女儿输给别人或选择暂时落后的想法,只想让她知道,人生的路很宽。
得到父母首肯的李华整个高一下学期,都在为未来的休学生活做准备。可当五个月后,就在办休学手续的前一天,李华却写了一封信给小野,说她这五个月已经发泄够了,她其实是在闹情绪,因为高中考坏了,所以过不了关;现在想通了,决定高中读完,大学要念设计。
而想通了的李华随后的高中生活过得很快乐,不再自怨自艾,最后考上了实践大学的工业设计系。
从某个角度来看,小野其实也把儿女当成自己的投射。不同的是,他父亲希望在他身上弥补自己失意的人生,小野则希望在儿女身上弥补自己被剥夺的自由与快乐。他还有一个怪理论:人生苦短,能睡就睡,人生怎么不可以以睡觉为目的呢?
小野的父亲从小就教育子女:活着的时候,能够不睡觉就不要睡,因为人死以后,就可以一直睡觉长眠不醒。于是,睡眠不知不觉成为小野兄妹几个心中的罪恶。
这样的罪恶感一直伴随着小野,如果每天没有做出什么“正经事”,一躺在床上便充满了负疚感,有时甚至睡不着觉。有一天,女儿给小野看了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刚睡醒的人,自言自语地说:唉,我睡得好累!现在醒来休息一下,再睡。女儿还补充了一句话:“你知道我为什么特别喜欢这幅漫画吗?因为那根本就是我的感觉,我也常常睡得太累了,想醒来休息一下。”女儿的话触动了小野。他开始反问自己:为什么一个人每天一定要干些事才有意义?
从此之后,他总是鼓励孩子们多睡觉,并常常催着女儿上床:“如果没事就早点睡吧,能够多睡一分钟就多睡一分钟,人生苦短呀!”
妻子听了不由嗔怪地说:“难怪你的女儿认为人生是以睡觉为目的的。唉!这样的孩子长大是不会成功的。”而小野却闭着眼睛,老僧入定般地说:“谁规定人生一定要成功的?”
一双儿女,分别拥有小野一部分的个性,李中有些叛逆,李华则有些压抑,很巧合的,他们各自复制了父亲小野一部分的人生。不过小野在教育他们时却选择了凡事都与当年父亲所提倡的背道而驰。
小野记得小时候天很热和爸爸出门时,路上有人卖冰棍,爸爸问他要不要吃,他摇摇头说:“我不热,我不要吃冰。”回家后爸爸写了一篇日记,说孩子很懂事,知道家里穷,即使想吃仍回答不要。
可小野对自己的“懂事”却充满无奈与悲哀,他认为自己的选择其实是在满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欲望。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生存是唯一目的,怎么可能让小孩子做选择?
李中很自我,每次都选最好、最大、最贵的,总是反反复复、犹豫不决。妹妹李华则很坚定,总选择最简单合宜的。这一度让小野有种误解,以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么,而妹妹很会做选择。一直到李华二十几岁,向爸爸抱怨一件往事,小野才知道误会大了。
有次他们全家去香港玩,两个孩子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个玩具。李华一开始就挑了个哪里都买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李中则从进门的那刻起就一直挑一直换,最后挑到一个八百元的蝙蝠侠。
结账途中,看见一个限量版、要价四千元的蝙蝠侠,又要换。妈妈终于发火了,认为儿子没主见,只会选最贵的,不准他买。最后小野替儿子说好话,兄妹才皆大欢喜带着自己选中的玩具回家。
然而,事隔二十多年,李华对这件事竟然还耿耿于怀。她说,选完就后悔了,可是父母都赞美她的坚定,拿她的表现骂哥哥,所以她不敢换。但她很羡慕哥哥,每次都这么坚持的要,最后都得到想要的。
通过这件事,小野开始反思,他这才发现,儿子在面对自己人生时,也一直是这种态度:要选就选最好的,并且敢于努力争取。
大学毕业,李中想出国念电影,没拍过电影也非相关科系毕业的他,竟然填了美国电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学校。小野在电影圈的朋友笑他,李中却说:“爸爸,出国念书要花那么多钱,如果不能念最好的,我在国内拿文凭就好。”没想到,他竟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为此,深有感触的小野写下了《就算选错,人生也不会毁了》一文,想要奉劝那些总是喜欢替孩子做选择的父母们,不要阻断孩子对未来的想象,选择无所谓对错,就算选错了,人生也不会因此就毁了。
临动身去美国前,李中有些担忧地问爸爸:“如果我毕业后去婚纱店当摄影师,你会不会很失望?”
小野说不会,表示如果你终于明白走错路了,当婚纱摄影师把自己养活,有什么不好?李中却说,早知这样根本不需要去美国念书那么久。
小野告诉他,那是你人生中很珍贵、奢侈的一段生活,爸爸很高兴可以帮你做到。爸爸大学念生物系四年、医学院工作两年,公费到美国念书又放弃,不是浪费了十年吗?后来做的电影、电视看似和这些经历无关,可是爸爸的确因此和别人不一样。
李中听了这才打消了顾虑,很释然地奔赴了自己的选择。他在美国苦熬了五年,回国后如愿成为导演,执导的《麻糬》囊括金穗奖最佳剧情片及最佳导演。小野很庆幸自己当初违心支持儿子的决定,果然,父母没必要太早为儿女担心。
在爱的教养下长大的李中與李华,都是性情温暖、幽默而且勇于追求自我的人,他们曾对父亲说:“真的很感谢你。”小野则温柔地对孩子说:“是我要谢谢你们,让我可以重新再过一次童年。”
身为父亲的小野全力纵容孩子,宠爱他们,尊重他们的每个梦想,结果获得了双倍的快乐:家里有了一个快乐的父亲和一双快乐的儿女。
编辑 李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