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消弭了官员的干事热情
2015-09-10
做干部初衷都想有所作为
无论何种职业,绝大多数从业者都有与生俱来的职业荣誉感,都想有所作为,而最初就有“为官不为”心态的官员,在群体中的占有率少之又少。真正导致“不作为”现象发生的,既有个人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与其说是一种“辩驳”,不如说是一种自我开脱。实习期间的一位同事老吴,是五十几岁的老同志了,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意气风发,积极工作,期待赞许,追求进步,但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吃过苦头、有过失误、挨过批评,典型的“没有功劳却有苦劳”,干了几十年才熬到了“股长”级别,现在提拔重用已是无望,洞视一切的他激情不再,对于任务安排只求过得去,对待群众诉求能推则推、能唬则唬,逐渐步入不想干事的“不作为”行列。从老吴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不作为”的基层老干部的影子。
怎样让官员有为?我认为一要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提高保障和真心关怀,来增强官员的职业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二要打破个人提升的“天花板效应”,从收入和职级方面,尽量让付出和收获实现对等;三要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量化干部实绩,真正让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有效增强干部履职尽责的责任心,提高干部主动作为的积极性。——江苏省宿迁市委组织部人才处 何海强
部分官员不作为有“苦衷”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干部“不作为”,也存在一些“苦衷”。一是干部工资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干部工资水平勉强属于中等水平,无法与企业管理人员薪酬相比,有的甚至不如服务行业人员待遇。加之,一些地方在“反四风”中,把干部的正常福利待遇也一并取消了。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一些干部选择了搞“副业”,对工作不作为。二是缺乏必要的容错机制。改革是有风险的。“摸着石头过河”,有可能“摸”对了路,也有可能“摸”错了路。成功了,自然有鲜花和掌声,但失败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现实社会对干部缺乏必要的“包容度”,一旦干部出现失误,将面临“口诛笔伐”、遭受非议,导致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挫。湖北荆门市实行“十个区别开来”,正是为了建立容错机制,促进干部大胆干事。三是基层干部权责不对等。特别是在乡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责任无限大,权力却大部分集中于县级以上,有的基层干部感到“多的是任务、少的是职能”,有些工作甚至“吃亏不讨好”。有的干部认为“既然做不好,不如不做了”。
从政权层级来看,乡镇干部“不作为”的现象较多。乡镇干部处于我国公务员队伍链的最末端。相对而言,其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任务压力大,同时还存在权责不对等的问题。从干部职级来看,县处级副职及以下的干部群体,肩上责任不重、自我要求不高、担当意识不强,其职业自豪感较差。少数干部本身就是冲着那些灰色收入而来的。在中央“八项规定”、强力反腐下,那些将不合理利益视为应有报酬的干部感觉被“捆住了手脚”,“不能吃、不能占了”,但也“不干事了”。——湖北某组织部干部 象山居
“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在哪些干部中表现突出
当前,“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的问题,在各级领导干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在少数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庸政、懒政的现象中,“不敢干”问题居于多数。这些人或因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怕承担责任,怕影响升迁,怕舆论监督,怕行政问责,存畏难情绪,宁可“为官不为”不敢干;或因在中央“八项规定”、反腐风暴的高压态势下,头悬利剑、处处受限,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旧日恶习到处撞线,自感“为官不易”不敢干。
“不会干”现象则以基层的个别中层干部为主。这些人多因平时疏于学习,懒于思考,领会不了党的政策的根本意图,掌握不清基层一线的具体实情,寻找不到落实指示的正确抓手,好政策被曲解,好事情被办砸,一事无成不会干;或因习惯于往日悠哉乐哉的生活,习惯于躺在功劳簿上安于现状,习惯于经验主义、教条主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更毫无本领恐慌意识,毫无能力危机意识,手足无措不会干。
“不愿干”现象则存在于部分“天花板”型和“起跑线”型这两个公务员群体。在“天花板”型中,少数干部因价值取向始终盯着位置,瞄着权力,却因临近退休,自感已无出头之日,更无升迁之路,便安于现状,沉醉于过往,奋斗精神衰减,不想干。而在“起跑线”型中,一些干部则因刚刚迈入公务员队伍,怕做事不够稳妥影响领导看法,怕解决不了问题影响个人发展,怕工作太过高调影响周围评价,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想干。——中共阜阳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 高奎
“官员不作为”五种病
在中央提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官员出现“为官不为”现象,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因“迷”而不为。一些官员在激荡改革期因理想信念动摇,目标不清,产生思想困惑。可以说,一切的不作为情形,从根本上来说,是思想上的问题。二是因“怕”而不为。从严管理及反腐持续推进,有的人因心中有鬼而怕,有的人怕做多错多而不作为。前者是对潜藏腐败分子而言。后者可能更有一定普遍性,也就是较大范围内官员可能为自保而不作为,因为官员的作为是需要付出管理成本的,尤其是对不良问题的改革往往触及多方利益,做好没人知,做坏自己买单,还不如不做。三是因“愤”而不为。古语云:“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在一些地方,官员选拔质量不高,被提拔的人不是关系户就是跑要户,还有一部分是论资排辈轮到的,靠干而得到提拔的比较少见。同时,一些不作为、不负责、不称职的官员没有相应的惩罚体制,那些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官员投入后所得与不作为官员相差无几,甚至更低时,就容易产生因“愤”而不作为。四是因“懒”而不为。《汉书·朱云传》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一些官员为官不为,甘当庸官、懒官、太平官,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无所作为。又因交流不足,官员变成“老油条”, 工作不干,责任不管,检查不理,制度不怕, “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五是因“笨”而不为。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强调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四种能力即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其中“推动改革、落实改革”重在“作为”,而有些官员恰恰是因“笨”而不能为之,即“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一些官员无视于时代进步、观念革新,知识老化,能力不足,无法作为。——深圳市委组织部 丰清
责编/王慧 杜凤娇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