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创业浮夸报告

2015-09-10梁玉龙

商界 2015年10期

梁玉龙

制造泡沫的手段再多,泡沫仍有破灭的时刻。

近期,致力于帮助中国7亿农民"轻松买卖农产品"的公司一亩田,屡上头条。

先是7月份,创始人邓锦宏在一次演讲里称: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是一亩田提供的。随后一亩田系列数据“曝光”——“月交易额近3亿元”、“成立四年增长2000%”、“公司估值一月一涨”,该公司一时名声大噪。

随即有媒体进行调查后,对一亩田的神话数据提出质疑。8月,一亩田突然大幅裁员1500人,占了全体员工数的一半。最近托比网接到该公司员工微信截图,称“由于经营模式整改”,一亩田或将辞退所有在职员工。

一亩田不是个案。人为制造交易流水、融资额放大10倍对外公布、创业者履历偷梁换柱、产品生硬地嫁接高科技……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年代,互联网创业圈一派欣欣向荣的同时,创意被急功近利裹挟,模式被浮夸风气解构。泡沫堆砌的巅峰,坍塌破灭的危险无时不在,一亩田就是明证。

数学迷宫

一亩田的起落,可谓成也数据,败也数据。因为直观,数据往往比其他信息有着更强的传播力。创业公司不比上市公司,几乎算是无人监管。数据注水的成本低,而注水的效果又立竿见影,所以历来是浮夸风的重灾区。

电商平台最常见的操作是夸大交易流水量。

据一亩田前员工王飞向钛媒体爆料,自己作为一亩田某县级分公司的基层员工,公司要求他每个月完成300万元交易流水,3笔业务对接,新安装一亩田App30个。

其中,每月300万元的流水最难完成。换算成均价1.5元左右1千克的蔬菜,就是2000吨,相当于一个人承包了一个县的蔬菜交易。

所以,“不刷单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有时经理会逼着刷。”为了完成任务量,王飞还找批发商帮忙。有胆子大的批发商拿出10万元,找亲戚朋友开20张卡,开通网上银行,20张卡对刷转账。据说,每天交易金额刷到100万元,公司有2000元返利。

事实上,坊间对一亩田的公开业绩数据一直有所怀疑。其成立4年,截至2015年6月底的交易流水号称达到了153亿元。6月20日到7月21日期间,流水总额就达到了99亿元,交易完成订单数65602单,日均3.2亿元!

有些数据则更诡异。比如网站上出现了“6小时前刘老板采购了999.999吨毛桃”等异常精准的数字;而“9小时前某老板采购了1073741.8235吨的洋葱”的数据同样让人诧异,这已经大大超过洋葱盛产地区西昌每年30万吨的产量。

一亩田早前回应称,平台上的部分数据只是测试数据,平台日交易额并没有造假,是“故事太美大家不敢信”。但之后1500名员工被裁,给出的理由正是违反销售规定。

电商公司猛刷流水,非电商类互联网公司则为了用户覆盖率,“拼”了。

用力过猛,一不小心把牛皮吹破是常事。2014年8月,校园分期平台趣分期在一场战略合作发布会上透露,“成立半年的时间,目前线下团队已经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3000所高校近5000万名大学生。”而记者查看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在校大学生为2468.1万人。

相比之下,“经期助手”App为了提升用户数据可谓“脑洞大开”。正牌的女性经期管理应用“大姨吗”举报,对手的“经期助手”App化名“大姨嘛”借“大姨吗”的品牌壳诱导用户下载。而这种采取套壳手段的公司,大多会在应用市场注册两个的账号,一个挂自家App,另一个挂壳。如果被发现了,声称挂壳账号和自己无关,是应用市场为了刷KPI瞒着自己做的。若要追究法律责任,举证成本太高,正牌企业对此也颇为无奈。

还有一类数据浮夸属于融资数据注水。创业公司融资额其实有一个参考标准,通常是对公司未来发展做一个18个月的计划和预算。普通公司A轮融资金额大多为200万元到3000万元。因此现在动辄曝光的A轮融资上千万美元,有相当大的水分,但投资人往往不会“大义灭亲”。

有较真者搜集了十余家互联网上市公司创业期间公布的融资额和上市后披露的历史融资额,通过对比发现:窝窝团,历史公布的B轮融资为2亿美元,上市披露只有5000万美元;智联招聘历史公布的E轮融资为1.05亿美元,上市披露只有651万美元。

虚报融资不仅仅只是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还是一个公司“打压竞争对手和打乱竞争对手发展节奏的重要战略手段。”青山资本合伙人张野这样解读此举的“动机”。

“阅兵看台上就有我们捧出的人”

数据是具有说服力的“硬性”题材,“软性”的故事在传播的持久性方面则具有优势,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更是如此。于是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的传奇故事就像花儿一样在网上次第开放。

如果故事是真的,绝对是值得充分利用的资源。但现实是,故事已经成为创业者迎合公众和投资人的营销手段。一般来说,有四类故事最受投资人欢迎:1.高大上的求学经历;2.BAT血统的工作经历或成功的创业历史;3.励志感人的创业过程。

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此前微博上的教育履历涉及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名校,相当于每大半年就要转一次校。事实是,余佳文的母校是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余佳文这样的天马行空明显不够严谨,真正的“技术派”会先定位再构思情节。比如在公司初具雏形,项目报表、财务报表等还不够完善的天使轮融资期,投资人更看重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的基因,其中在互联网巨头的工作经历就是其能力的有力佐证。于是BAT履历开始在创业圈泛滥。

某直辖市的青年创业标兵徐寒,是一家问卷调查公司老板。他告诉记者,3年前找天使投资的时候,他曾自称在百度工作过,手上有大量资源。其实自己只是毕业前去实习过半年。而忽悠投资人之前,他专门和百度里的朋友打了招呼,请对方配合投资人审查。“现在,投资人知道了不是那么回事,也没有不愉快,毕竟他们看到了我的能力。”

创业者靠演技“加分”,往往还需要借助一些外力。

“那天阅兵看台上就有我们捧出的人。”网推公司经理CJ是徐寒引荐给记者的。徐寒组建创业公司,靠的是自己百度“前员工”的故事,而能够成为市里的创业标兵,CJ在背后使了不少劲。

简单来说,CJ帮徐寒杜撰了一个励志感人的创业故事:他和妻子一个放弃百度商业产品经理职务,一个放弃公立医院医生工作辞职创业。父母不支持,但爷爷偷偷卖了老宅,资助了20万元。

故事编好后,CJ在当地论坛上发布,找人跟帖,接着因为励志色彩突出,引来媒体报道;有了媒体助阵,CJ花钱为徐寒买了一个创业大赛的一等奖,再安排他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一个青年创业大会,和几个大佬合了影。励志色彩得到进一步加强,跟进的媒体又做了一番报道。

没多久,政府表示愿意提供一笔创业无息贷款,投资人找上了门,母校也邀请徐寒做讲座。一个创业标杆就此诞生。

那些“互联网+一切”产品

修饰完数据,包装完创始人,产品的调性也可被“拔高”。一大批曾号称彻底改造某产业、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打通上下游的产品,高调抛出概念后,很快被人遗忘。

今年火起来的是智能自行车。其实,智能硬件除了手机,其他品类一直未有大突破。

广东江门的专业骑行者“龙珠”开了一家自行车生产厂。出于个人爱好和对企业生产的参考,过去一年来他一直关注各个公司发售智能自行车的消息。有了新品他就买来一辆。按照他的说法,“一些测速、测心率、提醒等智能功能就是鸡肋。对于骑行者来说,可编程避震、可编程变速、或可编程刹车系统等功能才更为刚需。”可惜,刚需部分尚无突破,但并不妨碍企业们继续宣扬自己的产品多么“智能化”。

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曾点评,对于智能硬件的概念,用户们或许真的被提前“消费”了一把,这更像是一些创业团队为推广产品、拉投资而创造的概念。

除了拉来新技术为创业助阵,将新模式生硬嫁接同样能紧扣创业热门词汇。有人开玩笑,发动社区老人送外卖,自称众包经济;发动女孩子把鞋子挂在网上卖,自称共享经济;实体店之外开了一家淘宝店,就叫O2O。

目前资本市场颇为青睐“互联网+医疗”。于是有的平台号称聚集了近亿用户和数十万专业医生,可几个关键问题还没得到解决:医疗是严肃复杂的行为,跳开医院和医生十分困难,且有不合法风险;医疗还不是市场经济主导,医保和公立医院实力强大又缺少自我革新的动力;生病是低频行为又难以事先预测。

有提前撤出的创业者透露,真实情况是所谓的海量用户有相当大的水分,尽管创业公司也在用补贴或者免费服务吸引用户注册,但效果不明显,医院和医生方面反应也冷淡。有的医疗App几个月做下来,新增的下载量和卸载量几乎持平,几十家糖尿病App上真实的用户加在一起也到不了糖尿病患者的5%。而全部互联网医疗平台中用户周活跃度达到5%的更是只有几家。既没有盈利模式,也没有用户基础,互联网医疗目前处境艰难。更何况医保、商保政策像一座山挡在面前。可是仍有那么多“互联网+医疗”项目不断造势。

创业的大环境当然不是真空无菌,泥沙俱下才是其真实形态。可是无论怎么看,那些编造的数字、故事和对产品的神化都不算高明的忽悠之术,为何能够大行其道呢?

政策漏洞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家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定期公开真实的融资额度、销售业绩等数据,但对创业公司没有这项规定。在监管不足的情况下,即便创业公司再怎么吹嘘,公众也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

此外,有些资本方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一个极端的例子:2年内4度创业、且获利500多万元的葛先生,正在策划自己的第5个项目。他每次都做020项目,舍得钱包装、补贴、刷单、大规模招聘、搬新办公室。搞几百上千万美元很难,但是几十万元还是容易。之后,他会再找机会把项目脱手。他这种“炒短线”式创业所针对的,就是追求热点的投资人。

当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投资公司其实并不傻,也帮创业者起哄,以免被认为实力不够。” 何况,还有保密协议护航,大家都对此心照不宣。

晨兴资本投资经理刘凯则认为浮夸风和互联网经济本身的特点有关,“互联网的资本都是追求速度的,而互联网的企业很多又是整合资源型的,看谁整合得快、整合得多,不断有人在追问你的发展,许多人就会开始夸大成绩。”

中国互联网业竞争惨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只有一个雅虎,中国却有三大门户;美国只有一个Groupon,但中国却是千团大战;美国只有一个Uber,中国却有滴滴、易到等一众对手。

如果创业者都开始拼演技,老实人难免显得黯淡无光。幸好,一亩田的“传奇”还是落幕了;每当聚美优品被质疑销售假货时,陈欧真真假假的履历就会成为靶子,再引发一轮喧嚣……制造泡沫的手段再多,泡沫仍有破灭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