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连顺 其实我是一个特效师
2015-09-10张明萌
张明萌
看惯了演员状态下的孔连顺,尤其是“女神”戏,不少观众都忘记他本来是特效师了。孔连顺自己也偶尔忽略特效师的身份,只有在AB站视频中垃圾特效出现时,弹幕齐齐飘过“这个特效一定是孔连顺做的”和潮水般的@消息提醒时,职业的认同感才会从骨髓深处涌起。
“我在业界已经出名了,现在再倒回去做正儿八经的特效,会被笑的,大家都知道,孔连顺做的是什么样的特效。”《万万没想到》第一集《低成本武侠剧》,主角打boss,发出冰山和火焰绝技,为了契合主题,孔连顺在主角左右手打上了蓝色的“冰霜特效”和红色的“火焰特效”4个大字,宋体,稍微带了点儿马赛克,寒酸到了极点。这反倒成为观众追剧的理由之一,而其制作者孔连顺也被大家记住了。他很无奈,毕竟,他也是曾憧憬成为特效大师的人。
没进大学前,孔连顺和大多数高中应届毕业生一样,觉得做特效是一件很酷的事。他的专业是数字媒体艺术,最初连合成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些年动画软件更新迅速,别人花几年学一个合成技术,突然冒出一个软件,一个礼拜就搞定了。他学着那些新软件,几星期搞会了别人几年的活儿,自诩是“中国第一批合成师”。
实习期间接的第一个特效任务是给《铠甲勇士》做怪物设计,这是2009年国内出品的一部真人版特摄片,结合中国传统的五行创造出了金木水火土五侠,打怪、拯救世界。台湾老板从小看日漫里的奥特曼和假面骑士长大,做《铠甲勇士》只为圆梦。第一部52集,要凑够52个怪兽,每个怪兽的形态和招数都不一样,孔连顺绞尽脑汁,吐毒物的、发射光球的、射光波的、扔炸弹的,能想到的他都用了。
与大部分特效师不同,孔连顺并没有报名“火星时代”之类的特效训练班,经过《铠甲勇士》的磨练,他掌握了一系列特效软件,“报班要一年才能出师,他们像预备役,训练一段时间再上战场,我是雇佣兵,给一把枪就上去了。不能说轻车熟路,但找到门道了。”
毕业了,《大兵小将》所在的电影公司抛来橄榄枝,请他去做特效。擦钢丝、抠人像,开始的活儿极度枯燥,一个月后转正测试,总监要求孔连顺用特效合成片子中的千军万马。
电影里,成龙以为回到了祖国,爬上岸,眼前一片大雾。一个小孩看着他——身上穿着陌生国度的铠甲,大雾缓缓散开,镜头移向远方,浮现出千军万马。孔连顺不眠不休了一个礼拜,终于把几百个三维素材组成的小人理顺了,让他们乖乖在画面上整齐地跑,又研究了战争中爆破燃烧的火苗与烟尘,深浅不一淡入淡出的大雾,每个镜头预览一遍都要一个多小时,机器险些崩溃。验收时,总监很满意,孔连顺也成功转正。
作为一名特效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他已经达到“只要不想让你看出来,你就看不出来”的水平。《大兵小将》中,特效镜头有一百到两百个,可是观众基本都看不出来。大到尸横遍野、千军万马、城楼墙壁,小到演员的刀锋,都是特效。影片中一个蛮族女战士挥鞭,鞭子虎虎生风,整个鞭打的轨迹都是特效。一只熊猛扑上来,血盆大口,满嘴獠牙,其实那只熊是没有牙的,也是特效。
《变形金刚》里擎天柱周身装甲滑片和强力粒子炮、大黄蜂导弹发射枪,《阿凡达》潘多拉星球上274米的参天巨树、色彩斑斓的茂密雨林和散发荧光的各种动植物……在孔连顺的认知中,特效的巅峰应该是这样的。刚入行的时候,他买了一大箱光碟,清一色特效片,每天都看,看了之后上网搜集特效大片的花絮,看国外的特效操作细节。
但是他渐渐知道,这种特效国内是不可能做到的。国外特效大片团队拥有庞大的工作体系,每一个镜头背后是成百上千人的专注,以《变形金刚》为例,除去聘请四五家世界顶级特效公司,每家公司还有旗下的若干工作室辅助特效制作,一个摄像机房都有美国一个农场大,里面摆满了全世界性能最高的计算机,没日没夜地渲染。
人工资源更为重要,简单做一个三维镜头,模型师、材质贴图师、动画师、特效师、渲染师、合成师……一个三维团队,最简陋的也要10个人。以变形金刚的尺度,人数指数级往上翻。“那个完全是烧钱烧出来的。国内不可能做成这样,只能望而生叹。”
华丽的特效背后是枯燥的流程,在公司时间久了,孔连顺觉得特效制作太工业化,所有的内容都设计好,特效师只需要执行,按照设计做出来。
做《大兵小将》里大雾的时候,孔连顺给导演提过意见,雾的形态如果弯曲一些会更好看,弥漫的气势也会更豪迈。导演拒绝了,因为和插画的设计不一样。千军万马跑动的人物,他希望可以精细到每一个士兵的动作,有的跑,有的走,有的挥武器,有的会受伤。导演也拒绝了,千军万马整齐地跑就可以了,有规模在那儿摆着,其他不需要。
“他们不会给你太多的空间,你照着做就行了,直到导演满意为止。”孔连顺很讨厌流程化的工作,“你就是一颗螺丝钉,只负责执行。”因此,面对《大闹天宫》特效制作机会和万合天宜的邀约时,孔连顺选择了后者,招他过去的“叫兽易小星”不会实行工业化操作,而是将剧本给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做出来大家商量,标准是“好玩”。
“好玩”就是有槽点,“看完之后觉得你二也好,搞笑也好,就是想吐槽,就能调动观众的兴趣,他觉得有意思。”设计火焰特效和冰山特效,核心是配合《低成本武侠剧》的内容,突破观众的下限。叫兽的想法是:好莱坞特效已经充斥电影院了,无法超越。反其道行之,做得特别low,看完以后观众会有不同的反响。
孔连顺最初的想法是把火做得很蹩脚,冰做得很傻,制造出用铅笔画出来的粗糙效果,叫兽嫌下限不够,提出将铅笔画也剔除了,直接换成文字,带点儿马赛克,类似像素画的感觉。“这真的是突破下限了,”孔连顺的思维受到了冲击。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万万没想到》其中一集,即将进入打斗场面,屏幕一黑,出现的不是满屏幕光影魔幻的飞沙走石,而是一张白纸,上面手绘素描,简陋地完成了打斗片段。另一集,王大锤饰演的阿斗被摔死了,他做了个粗糙的悬浮效果,让王大锤的脸飘在了屏幕上。
技术要求降低了,脑力要求却大大提高了。传统特效师考虑做不做特效,大多从物理方面着手,如果是攻击,在现实中打斗应该是怎样的,需要观察和还原。现在的要求则是刷新观众的常识,考虑观众的反应,埋梗进去,“做完之后,你自己要觉得想吐槽,如果自己看完说嗯,那么观众看完可能也是这种反应。”
《万万没想到》做完,孔连顺觉得自己对特效好坏的界限已经完全模糊了,“我们不是靠高画质或大场面取胜,所以核心是内容。怎么能让大家看完了受不了,看完后觉得万万没想到,这样也行,这就是我们的点。”从模式化到主动寻找好玩的点,孔连顺觉得生活都美好多了。
多年以后,他再看到《铠甲勇士》里的怪兽,就像见着小时候写过的作文,或是第一次写的情书,“翻出来有一种想死的感觉。”跳出了特效师的思维框,孔连顺学会了从观众的角度去做特效,“特效和剧情不是剥离的,需要有代入感。特效师本身也应该是观众的一部分吧。”
链接一:AB站:A站是 Acfun,B站是 BILIBILI。它们都是中国大陆ACG相关的弹幕视频分享网站。
链接二:“特摄”:原文“特撮”,原义泛指为各种电影拍摄的特殊技。现在的特摄片是特指由日本拍摄的以《奥特曼》、《假面骑士》、《超级战队》、《金属英雄》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影片。在中国有《联盟战士》、《铠甲勇士》、《巨神战击队》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