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行走50年:一小步,一大步
2015-09-10
1965年3月18日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苏联,阿列克谢·列昂诺夫,
上升2号
1969年7月20日
人类首次登陆地外天体—月球,完成第一次月面行走。
美国,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
阿波罗11号
第一次进行空间站(天空实验室)太空行走。航天员们在后续的出舱活动中拯救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美国,韦茨,天空实验室号指令舱
1984年4月8日
第一次通过太空行走捕获一颗需修理的卫星。
美国,纳尔逊/范·霍芬,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太阳峰年卫星
1971年8月5日
首次在月球轨道附近进行的深空出舱活动。
美国,沃登/欧文,阿波罗15号指令舱
1983年4月7日
首次通过航天飞机出舱。
美国,马斯格雷夫/彼得森,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第100次太空行走。首次3人同时出舱的太空行走。
美国,索特/希贝/埃克斯,奋进号航天飞机
1993年12月5日
首次为修复哈勃空间望远镜而进行的太空行走。
美国,霍夫曼/马斯格雷夫,奋进号航天飞机
创下太空行走的单次时长纪录,用时共8小时56分,迄今未被打破。
美国,沃斯/赫尔姆斯,
发现号航天飞机
中国实现太空行走零的突破。
在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指
令长翟志刚成为中国太空行
走第一人,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有能力独力实现太空
行走的国家。
首次为建设国际空间站而进行的太空行走。
美国,罗斯/纽曼,
奋进号航天飞机
两位俄罗斯航天员携带索契冬奥会火炬进行太空行走,这是奥运火炬第一次进入太空。
科托夫/拉扎斯基,国际空间站
“太空行走”也叫“出舱活动”(EVA),是指航天员离开太空飞船,在舱外进行活动的过程。狭义的太空行走指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出舱活动,广义的太空行走还包括航天员在地球以外的其他天体,如月球和未来在火星表面的活动。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身体移动靠的不是摆动双腿,而是靠载人机动设备或双手(依靠安全索)来提供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只是移动了身体,其实并非“行走”,不过人们约定俗成地使用太空行走来描述他们的舱外活动。
太空行走时,航天员离开了飞船的保护,穿着舱外航天服进入太空。舱外航天服为航天员提供氧气,保持内部的温度、湿度和压力,通过机动装置让航天员行动自如,实际上是一颗小型的载人航天器。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飞船内部低,航天员出舱时必须经过吸氧排氮的过程,以免溶解在体内的氮气在低压下形成气泡,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从2006年起,国际空间站开始采用让航天员事先在减压舱中度过一夜再开始吸氧的程序,有效地缩短了出舱前所需的吸氧时间。
太空行走在载人航天行动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是一项技术标杆,代表着航天服、飞船、航天员训练等各方面的技术保障都已达到要求。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具备独立实现太空行走的技术。其次,大量的太空作业必须通过太空行走来完成,如在轨航天器的建造、检查和维修,微型卫星的施放,还有安放月面设备和采集样本。如果航天员不能出舱进行太空行走,载人航天的价值就降低了一大截。在未来载人重返月球和远征火星的航天活动中,更需要航天员进行大量、长期的出舱作业。随着航天服、舱外机动装置和太空医疗技术的持续进展,太空行走的各项纪录未来还将被不断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