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代人的抗争

2015-09-10乔俐岩

新闻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家珍老朱抗争

乔俐岩

【摘要】影片《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他早年的代表作之一。该片通过一个家庭的两代人演绎了传统中式家庭的对亲情抉择和理解,即使距离它的首次放映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但是如今重新欣赏此片,依旧会让我们得到新的收获与感悟。本文结合《饮食男女》中的一些细节和自身的感悟,分析《饮食男女》中的抗争主题。

【关键词】《饮食男女》亲情抗争

一部《饮食男女》,展现的是人类自从进入家庭生活时代以来就必须面临的问题——旧有生活秩序的必然断裂和新生活秩序的终于形成。①“饮食是台面上的东西,可以发展成一种令人艳羡的艺术;男女则是台面下的东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②从影片标题出现开始导演就向观众暗示,“饮食男女”四个字,“饮食”在上用篆书书写,暗喻着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家庭秩序;而“男女”在下用的是现代通用的宋体,则代表在台面之下蠢蠢欲动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却正是朱家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抗争所造成的。这种变革,恰恰是全剧的亮点。

一、影片的内容与背景

影片主人公老朱曾经是台湾有名的中餐厨师,退休后的他和三个女儿住在一所老宅子里,朱家的三个女儿性格各异,大女儿家珍是一所中学的教员,她信奉天主教,年岁不小的她却少与异性接触,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二女儿家倩性格倔强要强,是典型的女强人,时常和父亲发生口角;小女儿家宁正在上学,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

每个周末老朱做丰盛的晚餐与女儿们举行家宴,但三个女儿却各怀心事,女儿们已经长大,都有了各自的生活,疏忽了父亲的感受,老朱只能在邻居的小女儿姗姗身上找回自身的价值。而邻居那从美国回来的刁钻的母亲的出现也让女儿们意识到鳏居多年的父亲似乎应该找个老伴了。在影片中段老友老温的突然过世也让老朱感受到人生苦短。

而影片接近尾声时,老朱召集了一次包括姗姗一家的全家晚宴。在宴会上,老朱一吐胸中的不快,决定卖掉老屋,并宣布自己已经和姗姗的母亲相爱,并已经“私定终身”,全家一阵大乱,晚宴匆忙结束。

在影片的结尾,独自住在已经卖掉的老屋中的家倩自己下厨,召集全家赴宴,但大姐夫入教洗礼,小妹刚刚生产,都无法参加。家倩和老朱两个人面对诺大的餐桌和空空的房间,一时百感交集。就在老朱喝汤的时候,两个人惊喜地发现老朱的味觉又恢复了。

《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的“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它没有像前两部那样直接表现年迈的父亲对西方文化或者说对现代文化的不适与冲突,而是更偏向描写父亲的无奈,表现了导演本人对受到西方文化浸染的中国现代社会的思考与对传统中式家庭伦理的一丝丝怀恋。

二、影片中人物的抗争

《饮食男女》这部影片自公映起就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当代社会的男女关系,传统家庭中年迈父亲的尴尬地位都是影评人关注的焦点。然而在笔者看来,影片中不同人物的抗争,也是十分重要的元素。

这部影片中,开始人们都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平衡却是他们的枷锁,所以他们便只能通过抗争的手段来打破这种平衡,而他们的抗争对象有时是他人,而更多时候却是他们自己。

家珍的抗争,是与自己的责任的抗争。也许是因为少年丧母,而她又是家里最大的孩子,让她过早的承担了家庭的责任,无论是在与锦荣谈话中的那句“我爸一会也一定会跟着我的”还是当得知妹妹家倩说要去阿姆斯特丹时说的“放心去你的阿姆斯特丹,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都能看出来,她对自己在这个家里的定位不仅是父亲的女儿,妹妹们的姐姐,更是一个守护者,是去世母亲的替代者。而这种身份对并不坚强的家珍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也使本来就不开朗的她性格变得更古怪,在爱情上她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无法自拔;在妹妹们面前,她这样的家长姿态也让她们无法和她亲近,妹妹们把她当做是母亲而不是姐姐,姐妹之间推心置腹的交流不复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家珍的感情出现了空白,在家庭中的失落感也日益严重,她找不到亲情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在老朱全家都不信教的情况下唯独她是虔诚的教徒——宗教是她心灵上的一个寄托,但同时宗教又像是一个盒子,将她与外界隔绝起来。但是,家珍的内心是不安于这样的现状的,而明道的到来,给了家珍抗争的机会。家珍与明道的结合固然是为了爱,但也是一种反抗。明道与她几乎是两个极端,他开朗活泼,又带着大男孩般的调皮,而对明道的爱也使家珍改变了自己,她开始不再固执于自己“女主人”的责任,而是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女人,换上了新衣新装,最后更是用几乎是逃跑的方式离开了家——这也是她最后也是最成功的反抗,抛下了责任的家珍最终也得到了幸福。

家倩的抗争,是与父亲的抗争。其实家倩在三个女儿中是最像老朱的,固执倔强,又对烹饪有着独特的天赋和喜爱,但是家倩却是最早表现出想要离开家的人。在第一次家宴上家倩就表示要搬出去住,影片的第二次家宴上她又宣布要去阿姆斯特丹工作。而在影片的开始,家倩似乎就是三姐妹中最与众不同的,她有着与母亲最为相似的面容而脾气和喜好又最像父亲,她离开家的欲望最强烈,并且她也有最多的机会和最好的借口离开。但是在影片的中段老温的生病是个转折,在病床前,导演也借老温的口解释了老朱和家倩的矛盾根源所在,而老温从生病到忽然去世更是让家倩的心境一步步转变,由对父亲的反抗与否定变为了对父亲的不舍与对童年时期与父亲美好回忆的怀念。而在影片尾声,老朱同锦荣结了婚搬离了曾经的老房子,本来以为自己会留下来的家珍并没有像她所以为的那样留在家里,反而是最叛逆的家倩守在了那个她曾经想离开的家。影片的最后家倩站在她曾经向往多次的厨房中,像影片开头的老朱那样熟练的做了一桌丰盛的晚宴,而在老朱和她争论汤的做法时,老朱丧失许久的味觉也回来了,而家倩也从一个反抗者变为了一个守护者和传承者,待在她曾经最向往的地方。

老朱的抗争,是与自己的抗争,是与自己的年龄,与时间的抗争。在影片中的家庭成员都显示出了“抗争”的姿态,他们都从不同方面脱离了家庭的旧秩序,而颠覆得最彻底的是老朱——这个家庭中最具传统色彩的父亲。在影片的第一次家宴中,死气沉沉的气氛已经在暗示着在这个家庭中父亲的地位在逐渐弱化,而当家倩说他把火腿做“耗”了是因为味觉退化,他强烈的反应更是说明了他对这种状态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已经年迈这一事实的抗争,而之后饭店向老朱的求助让老朱如此的上心甚至是有些兴奋的原因,则是因为饭店是老朱得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也是老朱能够自我肯定的地方。同样的,老朱给锦荣的女儿姗姗送便当,不光是因为老朱心疼姗姗上学辛苦又没有合口的午饭,更是因为他在姗姗以及姗姗同学身上找到认同感,与在家里女儿们的冷淡不同,姗姗和她的同学们对老朱做的饭菜十分喜欢,在这里他似乎又成了当年受人尊敬的主厨和受女儿依赖的父亲,而不是失去味觉的主厨和就要成为女儿“包袱”的父亲,这也是他与自己年龄的抗争。就连影片的尾声,老朱在家宴中没有选择与看起来“门当户对”的梁伯母在一起而是选择了比他小很多的锦荣,其实这也是老朱反抗的一部分。按照一般人的观点,一个丧偶的老年男性娶一个和自己年龄差不多并且也是单身最好是丧偶的女性才是体面的并且合乎情理的,事实上就连影片中老朱的女儿都是这么认为的。然而老朱并没有像大家所以为的那样选择梁伯母而是选择了锦荣,这便是一种反抗,是对时间,对年龄的抗争,直到影片的结尾老朱依旧没有选择妥协,他并没有选择一种也许更适合老年人的生活,而是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也正是他与锦荣的结合,彻底打破了道德与人伦观念,让这个家庭最终解体。影片的最后,老朱也搬出了自己的老房子,与锦荣搬进了新家,与老房子的昏暗不同,新家是明亮的,这也映照了老朱心境的改变,他也从过去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结语

纵观李安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创作中,尤其是早期的作品中,很多都在有意识的讨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现代化的生活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文化应该何去何从?李安用“父亲三部曲”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推手》中表现了传统和现代无法融合的隐忧;《喜宴》中的传统被迫与现代融合的无奈;唯有《饮食男女》与众不同。李安曾说,在“父亲三部曲”中,《推手》和《喜宴》都是在讲述儿女让父亲失望的故事,而在《饮食男女》中,他想讲述一个父亲让儿女失望的故事。然而当我们在观影时却发现,李安更多的是在讲述一个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观念的冲突隔膜状态下,通过破坏,实现了重建和传承的故事,这无疑给了我们更多的希望。《饮食男女》的成功绝非偶然,它秉承着导演李安的一贯风格,将现代的元素融入传统的中国式故事中,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亲情与爱情,又在通俗易懂的剧情中加入导演自己的思考和人文情怀。因此李安的电影不光能够满足观众情感上的需求,更能引人深思,这也是李安导演的作品总能在商业和社会反响上双赢的原因了。□

参考文献

①田卉群:《经典影片读解教程(中国化戏剧——〈饮食男女〉读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②陈宝旭:《〈饮食男女〉——电影剧本与拍摄过程》[M].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

猜你喜欢

家珍老朱抗争
名师新题:抗争
SilentEpidemic
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分析
又见家珍
Enabling the Movement
红裙
LOVEIN AN OLDCLIMATE
妻子不在家
老朱的菜园
彭家珍刺杀良弼案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