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党报应以深度报道提升生命力
2015-09-10崔全胜
崔全胜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地市党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地市党报也有着许多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深度报道方面因人才、品牌和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和高度的优势,更是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地市党报必须充分发挥党报的优势,提升深度报道水平和传播效果,让传统媒体焕发生机活力,从而构建现代化的党报传播体系。
【关键词】地市党报深度报道生命力
在当今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年代,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日益受到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猛烈冲击。而地市党报则因为自身基础薄弱、市场覆盖率不高等因素,在经营和发展中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如果不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牢牢占据舆论制高点,就有可能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沦为新兴媒体的附属品,甚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网络成长的80后、90后们,越来越倚重网络等新兴媒体,习惯于从网络、微博、微信上获取新闻信息。新兴媒体的出现,让“随时随地看新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导致原有报纸的读者对报纸的依赖度降低。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自我意识增强,对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话语权的欲望增加,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的资讯,而是要对所接受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让社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以获得一种参与社会治理的满足感。因此,有人预言:地球上最后一个读者阅读最后一份报纸将发生在2040年4月。这一预言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但报纸影响力减弱,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报纸从业者必须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新的报道资源,拓宽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把失去的读者“夺”回来,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一、地市党报有着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党报由各级党委主办,创刊时间较早,我省部分地市级党报如《拂晓报》创刊于抗日战争时期,《皖西日报》创刊于解放战争时期,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
作为综合性的传播媒介,报纸容量大,说理性很强。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易折易放,携带方便,具有较好的保存性。在阅读报纸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和喜好,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所需要的内容保存下来。
更重要的是,党报等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特别在深度报道方面有着新兴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传统媒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沉淀,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人才,他们既接受过关于新闻传播工作规范的专业训练,又接受过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门教育,其组织策划能力、编辑写作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较强。经过多年的内容建设,报纸已经形成了一批名栏目,在读者中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品牌效应也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一大优势。同时,在提供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方面,传统媒体也要优于新兴媒体。
反观新媒体,虽然已经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但是大量的原创性首发报道仍来自于传统媒体,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从党报寻找权威声音。在新媒体开放性、虚拟性和碎片化等特性冲击下,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下,缺乏新闻专业知识的受众往往不能从海量信息中辨别新闻的真伪,而传统媒体则能够以专业、严谨的深度报道来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也使党报做好深度报道成为必然。
相对于新媒体碎片化的信息,深度报道更具有说服力。深度报道在包含新闻五要素的同时,重点从“why”(为什么)和“how”(怎样)两个方面证实了自身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其中包含的专业、权威的解读,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信息。这也有助于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淮北日报》在深度报道上的探索实践
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淮北日报》一直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进入新世纪以来,《淮北日报》立足于传媒业的新变化,主动调整思路,改进报道方式,拓宽报道领域。自2002年开始,淮北日报社用了大约两年时间,组织编采人员到中报联举办的培训班全部轮训一遍。也正是这次培训,让深度报道理念深入编采人员心中,以“强化本土意识,发布权威声音”为主基调的深度报道相继见诸报端。这些立足淮北本土,体现民生情怀,又有一定思想高度,并配发有“相关链接”和图片、图表的新闻报道,往往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展示发展成就,彰显淮北特色,凝聚党心民心的良好载体。
一是体现思想高度。中央和省委、市委的中心工作,是党报宣传报道的重点,也是党报重要的新闻资源。围绕中心工作,选择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市建设、文明创建等重大题材,有策划、有组织地做好深度报道,从而提升党报新闻的思想高度,形成报道的深度,是淮北日报的成功经验之一。2012年,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淮北日报社组织策划了《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大型系列报道。当年底,又对政府换届五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梳理,组织策划了《数字五年》大型系列报道。
2013年5月底,根据省、市领导的安排,淮北日报组织策划了《文明追梦十八年》大型系列报道。记者们认真翻阅了18年的合订本,采访淮北文明创建的亲历者,深入基层寻找文明创建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搜集不为人知的点滴小事。最终形成了10篇气势恢宏的精品力作,并配发了新闻述评和大量的图片、图表,全面展示了淮北十八年文明创建的辉煌业绩,褒扬了文明创建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歌颂了220万淮北儿女追逐梦想、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这组报道一经推出,在淮北社会各界引起了高度关注,读者们认为,这组报道挖掘了正能量,聚集了精气神,明确了新目标,给淮北市的文明创建工作提供了新启示、注入了新动力,荣获了2013年度安徽新闻奖特别奖。
二是选择独特角度。淮北是一座正在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自2009年3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以来,产业转型、结构调整、文明创建、人居环境等成为了淮北日报深度报道的重要内容。报社记者围绕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打造食品工业高地、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撰写了大量体现煤城特色的深度报道。比如2011年11月,淮北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位居安徽省前列,为了表现淮北市在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记者除了采访市环保部门外,还对淮北产业转型、生态建设作了深入了解。在报道中,记者以《朝着“皖北江南、文明淮北”目标高歌猛进》为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介绍了淮北市主动顺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立足淮北“三山、六湖、九河”等自然资源禀赋和“双百双宜”城市加速扩张期的市情实际,建设皖北地区山清水秀最宜人居生态城市的不懈努力,并展示了未来淮北城市发展的面貌,令广大读者耳目一新。
三是形式灵活多样。经过多年的实践,淮北日报在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赋予了深度报道新的活力。结合记者走基层活动,淮北日报开设“特别报道”专栏,通过组合式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不同形式,让新闻报道更具有可读性。在“走转改”活动中,淮北日报组织记者开展了“记者走乡村”“记者矿山行”“记者进社区”和“新春走基层”等形式多样的采访活动。每到一处,记者都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以通讯、消息、图片等多种形式,报道基层见闻,详细解读发生在基层的变化,有的稿件还配发记者手记,让读者了解到更多新闻背后的故事。
三、顺应新形势不断提升深度报道水平
面对媒体发展新趋势、新格局、新变化,作为占据内容生产优势地位的党报,更应该把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融合中不断提升深度报道水平和传播效果,让传统媒体焕发生机活力,从而构建现代化的党报传播体系。
1、发挥主观能动性,选准融合发展突破口
传统媒体要充分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努力走出一条整合联动与互动的路子。在具体操作中,媒体要主动发挥内容生产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新闻线索,开展采访和追踪报道,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以专题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呈现,并与读者开展互动,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
2、加强策划,拓展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地市级党报的宣传报道往往受制于上级,很多典型报道按部就班,毫无新意。为此,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新闻资源,进一步强化策划意识,选择容易受读者关注的题材,以独特的视角去审视获取的新闻线索,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并选择最佳角度全面完整地报道新闻事件。
3、了解受众需求,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作为党报,不仅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要重视基层、关注民生,主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中寻找报道的题材,并用群众看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上级政策讲清讲透,把干巴巴的数字变成鲜活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媒体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巩固主流媒体的地位。
4、强化互联网思维,建设一流党报人才队伍
传媒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党报一方面要重组内部组织结构,重构新闻采编流程,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另一方面,要改进绩效考核方式,探索媒体融合发展形势下提高深度报道能力和水平的办法,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使“内容为王”成为地市级党报应对挑战,巩固宣传舆论阵地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