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孤儿做公益,豫剧名家16年打造出一个“爱心之家”
2015-09-10大海
大海
与贫困孤儿结缘,并有了帮助和收养他们的念头,缘于王宽16年前的一次探亲之旅。1999年元旦后的一天,57岁的王宽带着妻子王淑荣回河南省淮阳县老家探亲。王宽原名王金宽,因家境贫困,6岁就开始学唱戏,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王宽戏路宽,生旦净末丑都能演,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人生旅途中,他与同为豫剧演员的王淑荣结缘。王淑荣是国家二级演员,夫妻联袂夺得过多项艺术大奖。1998年,夫妻俩退休了,乡情难却,王宽经常回老家探亲。
听说王宽夫妇回来了,乡亲们纷纷过来看望,孩子们也过来凑热闹。在与乡亲们攀谈时,王宽看到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在院子里嬉笑打闹的孩子中特别显眼:在刺骨的寒风中他居然打着赤脚,脸蛋冻得通红,鼻涕拉得老长。
看到这个孩子的情形,王宽忙向乡亲们询问孩子的情况。乡亲们告诉他,这个孩子名叫袁钱良,出生8个月父亲就患病去世了。1岁时,他的母亲改嫁远走他乡,他只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可奶奶体弱多病,爷爷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极度贫困,他只能靠乡亲们的接济生活。
袁钱良的身世让王宽和老伴潸然泪下。想到春节临近,王宽夫妇在袁钱良的引领下来到袁家,看望了他的爷爷奶奶。袁家房屋低矮破旧,家徒四壁,御寒的被子也仅有一条。王宽夫妇很是揪心,掏钱给袁钱良买了身棉衣,购置了两床被子,并给袁钱良的奶奶买了必备的药物。离开老家前,王宽给袁家留下500元钱,让他们用这笔钱过年。袁钱良的爷爷对王宽很是感激,握着王宽的手,流着泪把他们夫妇送到了村口。
回到郑州,王宽夫妇心里始终惦记着袁钱良和他的爷爷奶奶。此后,他们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资助袁家。后来,村里4个孤苦无依的孩子也陆续成了王宽的资助对象。他们是丧父的王海波,父母双亡的汪文胜、汪文娜和汪文欣。
俗话说,帮困不帮贫。王宽想,自己每个月寄点钱,只能让这些孩子勉强维持生活,只有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学得一技之长,才能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思虑再三,王宽决定把5个孩子都接到郑州来生活。
1999年12月,王宽家里一下多了6个孩子,除了袁钱良、王海波及汪文胜等5个孤儿外,还有王宽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外孙王海龙,原本宽敞的三居室顿时显得拥挤起来。王宽腾出两间房子,一间让4个男孩住,一间给汪文娜和汪文欣住。农村的孩子刚进城,心理及卫生等方面都需要调适,王宽和老伴经常和孩子们谈心,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之后,王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6个孩子的上学问题。几个孩子是农村户口,即便有学校接纳他们,也要缴不菲的借读费。当时王宽夫妇每月的退休金加起来仅3000多块钱,无力支付高昂的借读费。为了给孩子们联系就读的学校,王宽四处奔波,却没有学校愿意接收。看着孩子们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却只能在家里待着,王宽心急如焚。于是,他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去碰运气,每次都失望而归。
2000年春季开学后,王宽来到郑州市南阳路一所学校找到校长求助。听王宽说,想让学校接收几个农村来的孩子就读,校长当即表示有困难,劝他还是让孩子回原籍读书。看到希望又要落空,情急之下,王宽把他与这几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说了出来。校长听了很是感动,决定接收这几个孩子。孩子们上学的事情终于有了着落,王宽百感交集,当即要给校长下跪致谢。校长忙扶住了他,笑着说:“我被您的爱心所感动,就为您破次例吧,孩子们的借读费也免了!”校长的表态又给了王宽一个意外惊喜。
孩子们上学有了着落,但越来越重的家庭支出让王宽夫妇有些吃不消。这么多年来,他们一心向善,手里并没有积蓄。开门七样事,加之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年龄,营养也要跟得上,这些都离不开钱啊!
有一次,王宽夫妇领了退休金,不到半个月就用了个精光,不得不向朋友告借。王宽清楚,光靠“节流”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想法挣些外快才能维持家庭的运转。
有什么挣钱的好法子呢?王宽想来想去,除了利用自己的特长别无他法。王宽想起和朋友到茶楼喝茶时,有客人付费请驻唱歌手唱歌,马上有了主意。他觉得客人的文化层次、年龄不一样,肯定会有喜欢戏曲的客人,自己可以到茶楼献艺,利用自己的特长挣些外快。
“什么,你想到茶楼卖艺?”对丈夫的想法,王淑荣有些吃惊。她担忧地说:“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戏曲界咋说也算是个名人,怎么能去茶楼卖艺呢?再说,你有冠心病和关节炎,身体也不会答应呀!”
“没有钱,收养孩子就是一句空话,你再真心实意也不行啊!”王宽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听了丈夫的话,王淑荣不作声了,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她更清楚。思虑再三,她只得同意了丈夫到茶楼卖唱的想法。
随后,王宽联系到郑州一家在业内享有盛誉的茶楼做驻唱艺人。2000年3月2日晚8点,王宽忐忑不安地来到茶楼上班。到茶楼卖唱的艺人形形色色,既有打扮新潮的流行歌手,也有玩杂耍的侏儒艺人,还有技艺高超的江湖奇人。与这样的艺人坐在一起公平竞争,等着别人点自己的“唱”,王宽心里五味杂陈。
那天晚上,茶楼客人很多,点唱助兴的人也不少。客人们点的大都是歌曲和魔术表演。等到凌晨3点,才有一位50多岁的老板点王宽唱了一段豫剧《醉打金枝》。当主持人报出王宽的资历后,台下传来一片议论声。王宽唱了一辈子的戏,多大的场面都经历过,在这种场所开唱却是第一次。刚开始唱时,他眼睛不敢向台下望,生怕遇到熟人。
第一次在这种场合登台献艺,王宽自我感觉发挥一般。除去茶楼的提成外,他仅得到了不足百元的报酬。这点酬劳却让王宽很高兴,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养家糊口的路子。
半个月过去了,王宽发现客人点唱率较高的是时下最流行的歌曲,他的豫剧演唱并不适合客人的口味,点唱率很低。有一次,他在茶楼坐到凌晨3点,也没有一个客人点他。一位姓杨的侏儒艺人因为歌唱得好,一晚上登了六七次台,赚到了几百元报酬。看到王宽这么大年龄等了一个晚上也没人点唱,他有些不忍心,要分给王宽100块钱。虽然对方是好意,但王宽像受辱似的拒绝了对方递来的钞票:“谢谢您,无功不受禄,这钱您还是收起来吧!”
第二天上午11点,王宽才睡醒起床。吃饭时,他还在为头天晚上的事情郁闷。他觉得自己在茶楼艺人中年龄最大、资格最老,名气也最大,收入却不及一个唱歌的侏儒艺人,他有点接受不了,就一个人喝起闷酒来。王淑荣也替老伴感到难过。她向老伴建议道:“郑州茶楼很多,你不如多联系几家,总会有喜欢戏曲的客人点你。”王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之后,王宽在郑州几家较大的茶楼挂了名。每天晚上8点30分,他就骑着车子奔波在各家茶楼之间。有时哪怕到了凌晨,只要接到了点唱的单子,他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过去表演。看到老伴如此辛苦,王淑荣很是心疼。王宽却笑着说:“没有付出哪有回报?挣钱多了,孩子们的成长才有经济保障!”
3年过去了,王宽在茶楼献艺的过程中领悟到:茶楼驻唱,更要紧跟市场节拍。一些艺人之所以受客人欢迎,是因为他们有独门绝技,自己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得到客人的青睐。经过考察,他发现川剧中的变脸表演颇受客人欢迎。他觉得,自己炉火纯青的唱功如果佐以变脸绝活,应该能打动客人。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年逾花甲的王宽却自掏腰包拜师学起了川剧变脸。
经过刻苦练习,王宽很快就掌握了变脸绝技的精髓。有了这门绝技,他在茶楼的点唱率一路攀升,收入也水涨船高。一个老艺术家为了挣钱去茶楼卖唱,还自费学变脸迎合观众,王宽的另类举动早就在文艺圈里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说,一个老艺术家为了挣钱,竟然放弃了坚持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让人不可理解。面对外界的嘲讽和不解,王宽心里有很大压力。王淑荣开导老伴:“那些说风凉话的人,如果丢给他们6个孩子养养,就会理解咱们了,咱靠艺术堂堂正正赚钱,不用理会那么多!”王宽觉得老伴说得有道理,对外界的议论慢慢变得坦然了。
看着爷爷奶奶养育他们十分艰辛,6个孩子非常感动。王宽休息时,孩子们在家里都是轻手轻脚的。王宽起床后,孩子们争着为他敲背捏肩,别提有多孝顺了。
王宽夫妇在家里辅导孩子们
王淑荣60岁生日时,6个孩子含着泪给她唱生日歌,12岁的汪文欣还朗诵了她写的诗:爷爷奶奶热心肠/两颗爱心放光芒/收养六个小孤儿/尽心尽力来培养/爷爷茶楼去卖唱/风雨无阻不隔场/挣钱养活一家人/仁爱慈善美名扬……
孩子们的懂事让王宽夫妇十分欣慰。为了让孩子们成才,他们不但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还根据他们的特点,教他们拉二胡、弹古筝、学戏曲。孩子们放学后做完作业便开始练习乐器,各个房间传出的乐器声成了最让王宽陶醉的天籁之音。如今,6个孩子吹拉弹唱样样拿手,又有爷爷奶奶领衔,王宽一家在郑州成了知名度颇高的“豫剧名门”。
王宽不但重视孩子们才能的培养,在品质的塑造方面更是倾尽心力。外出义演或参加慈善演出时,只要条件许可,他和老伴总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参加,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爱心。
其间,王宽了解到好人刘兴东家庭遭遇困境后,就和老伴带着6个孩子在郑州市紫荆山公园办了一场家庭慈善戏曲演唱会,节目精彩纷呈,引得市民们纷纷献出爱心,一共募集到近1.5万元善款。王宽带着孩子们把这笔钱送到了刘兴东手里。
如今,10多年过去了,王宽收养的6个孩子中,汪文欣考上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其他几个孩子毕业后都找到了工作。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颇有唱歌天赋,他还登上了《星光大道》《中国达人秀》《中国梦想秀》等节目的舞台,并获得《中国达人秀》郑州赛区“最佳达人”称号,自己已经能自食其力。
2010年7月初,王宽和老伴回老家探亲,看到放暑假的孩子们在村里乱跑。村里的老人告诉王宽,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管不了他们,他们下河玩水,到地里偷瓜,淘气得让人头疼。有个孩子去年暑假下河游泳,还不慎溺水身亡……村里留守孩子的现状刺痛了王宽的心,他想,如果这些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大多数又会走上父母打工的老路,如果教给他们一技之长,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于是,王宽和老伴商量,不如把村里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教他们学习戏曲、舞蹈、歌唱等,让艺术来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王淑荣很支持老伴的想法,于是,他们把村里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让已经学成的王海龙等6个孩子作为艺术骨干,教给他们唱歌、跳舞、戏曲的基本功。最后,王宽夫妇还成立了由40名留守儿童组成的艺术团。
整个暑假,王宽夫妇和40名留守儿童每天生活在一起。他们不但教孩子们唱、念、坐、打等基本功,还教孩子们如何面对人生挫折。有个叫王立军的孩子,爸爸在外打工时另觅新欢,和妈妈离了婚,他情绪非常沮丧,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在家里经常对爷爷奶奶发脾气、使性子。得知这个情况后,王宽和老伴春风化雨般地开导王立军,用爱温暖着他那颗受伤的心,引导他把心思都用在学艺和学习上。
此后几个寒暑假,王宽一家都会抽出大部分时间辅导老家的留守儿童。为了让孩子们更加喜爱艺术,王宽和老伴出资购置了各种乐器、戏服,还为孩子们的教室安装了空调。村里经常断电,王宽又掏钱买来发电机。这些钱,大部分是王宽到茶楼卖唱挣来的。
2015年8月初,王宽租了一辆大篷车,带着他的留守儿童艺术团在淮阳县进行汇报演出,王海龙、汪文欣、汪文娜6兄妹也赶来参加。艺术团表演了戏曲、舞蹈、歌曲等20多个节目。上军校的汪文欣担任主持人,她甜美的嗓音不亚于专业主持人。王海龙的流行歌曲颇受年轻人追捧,汪文娜的古筝演奏同样达到了很高水准。艺术团其他孩子的表演也颇为出彩,演出吸引了近万人观看。
王宽夫妇的爱心善举得到了乡亲们的夸赞。除培养6名孤儿成才、成立一个留守儿童艺术团外,王宽夫妇还通过河南省妇联资助了几个贫困孩子读书。王宽坚持不懈献爱心的举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他不但获得了首届“中华慈善奖”,还入选中央文明办评选的“中国好人榜”。
对于这些荣誉,王宽看得很淡,他说:“我最感谢的是老伴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所做的事情很平凡,也很光荣,图名有啥名,图利从何来?我要做的,就是利用艺术特长多为社会做好事!”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