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阅读教学之本然
2015-09-10沈河拢
沈河拢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困
长期致力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令人感到困乏,投入大,产出小。学生经过三年的课堂学习,仍然对阅读无措,课堂漫不经心者随处可见,学生层次日渐分明,中考阅读得分率普遍不高。届届如此,周而复始。教师课堂讲课卖力,学生课堂听课费力,三年的付出,仍然无法燃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与激情,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与智慧。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到底怎么了?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弊
福建特级教师王立根老师曾在讲座上说过,语文追求高效,要立足六个字“爱读、读懂、会读”。经过老师一轮的教学,学生仍然对阅读不感兴趣,读不懂,不会读。可见,我们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据课堂观察,我区语文老师大多就一篇课文或某个单元的文本进行教学,从内容到主题,从修辞到艺术手法,大凡能讲的都要一一涉及,唯恐落下,唯恐学生不能理解与掌握。于是,老师勤恳卖力地讲课。可是,就算老师把一篇课文,或某个单元的文本教遍,即使就句法、文法、章法等讲得头头是道,可到头来,学生对于如何阅读仍然茫然无措。由此反思我们的教学,存在以下弊端。
1.在阅读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老师过分依赖教学参考用书,而学生也过分借助于如教材全解这类教辅用书。课堂上,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更多的是从教辅中找答案。
我以为,长此以往,我们老师便渐失文本解读及驾驭文本进行教学的能力,学生也因此失去一个完整的文本阅读的过程,当文本意识丢弃时,学生又怎能掌握文本阅读的技能,对新文本在没有教辅的支撑下,又怎能读得懂呢?读不懂,学生又怎能喜欢阅读课呢?一篇都不爱读,又怎么会喜欢读整本的书呢?不喜欢大量的阅读,就凭几本语文书又怎能把语文学好呢?
2.我们老师还停留在“条分缕析”式的阅读教学。这种阅读教学把教学价值定位于阅读本身,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以得“意”为主要目标,注重的是对内容的深挖,学生获得的是“意义”和“情感”。如此把研究重点聚焦在文本内容理解上,强化了“人文感悟”,淡化了“语文感悟”,忽略了语言的学习,言语智慧的生成。其最大缺陷就是“得意而忘言”,放大了“学阅读”的任务,忽略了“学语言”这一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导致语文课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严重不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仍处于较差水平。
三、初中语文教学之本然
针对这种现状,崔峦老师在第七届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势必转变我们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回归阅读教学之本然。我以为,立足言语的学习,追求“言意兼得”,即是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本然。既然传统阅读教学已不受“00后”学生认可,若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言语的兴趣,更无法引导他们去积累言语养分。
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要任务。具体来说,即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即形式—内容—形式。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将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统一起来,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运用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能力,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按照人生的需要自如地运用言语形式的本领,从而达成“言意兼得”。
言意兼得,更重“语用”,即语言运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个体言语在言语实践中不断丰富、重组、生成,获得一种言语的心智技能。正如崔峦老师所说:“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深挖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锁定在理解品味语言,特别是运用语言上。”故此,以“言意兼得”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即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既得文意,更得言语,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而提升的最佳途径,无非就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四、“言意兼得”之本然实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过多地关注“文本内容”而忽视“文本言语”,导致得“意”而忘“言”。我们的阅读教学承载着更重要的任务——既要关注文本言语表达的内容,解决“文章写了什么”,也要去关注文本言语表达的形式,解决文章是“怎么写的”的问题。就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抓住了其核心价值,也就意味着抓住了阅读教学之“本”。依言会意,品言之味,得言之法,才能真正做到言意兼得。
譬如:《好嘴杨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民俗文化”单元的一篇课文。细品这篇文章后,我把领略感受杨巴之奇作为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对学生的阅读初体验进行分析,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杨巴之“奇”,但到底“奇”在何处,学生只有粗浅的认识。杨巴之奇是故事的核心,于是,我把领略感受杨巴之奇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真切地让学生领悟杨巴这个俗世奇人的“奇”之所在。所以,本文语言中的津味特色相应退居其次了,课堂上要做的应围绕“奇”字,思考能否把文本的人物语言之绝、情节之绝和写作之绝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有序地呈现出来。让每一环节,紧扣“言意兼得”这一立足点。
由此本人设计了四个主要环节,首先是说奇事,以“课文讲述了天津街头两位卖茶汤高手杨七和杨巴,杨七是一个人,杨巴是一个人。在给中堂茶汤中,杨巴的一句话让杨家茶汤名满津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遣词概括情节。接着是品“奇人”。一是把“啊”“哼”两个感叹词分别放到对李鸿章的描写中去品味人物形象。二是设计杨巴在危急之时不同说辞,再与课文比较,如,(1)中堂大人息怒!大人有所不知,浮在上面的不是脏东西,而是碎芝麻,望中堂大人明察!(2)中堂大人息怒!小人的茶汤是咱天津的名吃,不知大人为何如此生气?望中堂大人明示!课文: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在比较玩味下,人物言语之绝也就深刻领略到了。这样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做到言意兼得。第三环节是悟“奇法”。最后是练“奇嘴”环节。设计情境,让同学像杨巴一样急中生智,巧妙应答。如,(1)假如你在商场遇到一个小偷在偷东西,你既想劝诫他,又不想揭穿他,这时你将怎么对他说?(2)上课时,另外一个同学讲小话,而老师批评了我,认为是我讲的,这时你应该怎么说?学生在实践中,也才真正领略言语之法,言语之妙。在阅读品味之后,既得“言”,也得“意”,课堂的学习,也由此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我相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立足于“言意兼得”,使学生在课堂上得“意”不忘“言”,在玩味言语的实践活动中,促使阅读教学回归本然,我们的课堂必然会开出一朵朵鲜艳的“花”。
参考文献:
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