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巾帼:洪学智将军夫人张文的戎马一生
2015-09-10甘英
甘英
张文,总后勤部原管理局顾问(副军职),1919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1933年2月参加红军,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红军队伍就是她的家
1919年6月,张文,原名“张熙泽”,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洪口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第10师来到了她的家乡,在这里建立起川陕革命根据地。在红军妇女独立团团长曾广澜的影响下,革命理想像一颗颗红色种子,在张文年幼的心灵深处扎根、萌芽……
1933年2月,张文和二哥张熙汉先后加入红军,被分配在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供给部的被服厂工作。虽然张文年纪小,但她心灵手巧,做针线活麻利,每天做完自己的定额,还去帮助手慢的战友。在革命大家庭里,张文生活得充实又愉快。由于工作积极,表现出色,张文当上了班长。1936年2月,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3月下旬,红军在连续进行了广(元)昭(化)、陕南和强渡嘉陵江战役后,开始长征。
红军向巴中清江行进途中,一天晚上下着雨,山路窄滑,张文背了一篓马尾手榴弹,50多斤的重量让她步履艰难。突然,张文的左脚踩到一块松动的石头,连人带篓滚下山坡,一下子摔得晕了过去。排长刘文芝赶紧带着两名女战士,边喊她的名字边爬下山坡去找她。迷迷糊糊中听到呼喊声,张文慢慢苏醒过来,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浑身上下疼痛难忍。打量四周,张文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自己恰好被一棵大树卡住了,而下面就是黑黝黝的万丈深渊。
由于连续长途行军,饥寒交迫,张文患了肺病,脚肿得穿不上鞋子,每迈一步都疼痛难忍。为了减轻她的负担,战友们争相为她背包、背线团,最后她肩上只剩下了一个盛水用的铁桶。
一天,张文和战友们行至一处小山坡,不远处的几间破草房里,竟隐蔽着一支国民党军的散兵。敌人一边朝红军开枪射击,一边兵分两路包抄。张文和战友们手中没有武器,硬拼不行,只能奋力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敌人的子弹“嗖、嗖”地从她身边掠过,当时,张文跑得筋疲力尽,可她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宁死也不当俘虏!最后竟奇迹般地摆脱了敌人,赶上了大部队。一到宿营地,张文就瘫倒了。战友们围了上来,帮她卸下背上的那只铁桶,这才发现,铁桶上竟然被打了5个窟窿。张文不禁庆幸:是这只铁桶救了自己的命啊!
穿越松潘草地的时候,张文遭遇了第三次险情。当时张文所在部队被困在草地走不出去,随身带的粮食很快吃完了,一望无垠的草地沼泽中,饥饿与寒冷像两个恶魔紧紧纠缠着长途行军的红军将士。
有一天,张文从草丛里捡到一个生牛蹄子,饿得不行的张文将生牛蹄用茶缸随便煮煮就吞下了肚子。也许是牛蹄没煮熟,也可能早就变质,害得张文又发烧、又腹泻。红军队伍中药品奇缺,没有药医治,腹泻使张文几乎虚脱。可即使这样也不能不行军,张文只能忍着腹痛,拖着两条像灌了铅的双腿向前走着。
当时,战友们每天一到宿营地,就先把水烧好,等张文一到就帮她洗脚除乏。战友的扶助加上自己坚定的信念,使张文最终跟随大部队,走出了那一片神秘莫测的草地。
简单的“终身大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长征路上,张文和洪学智喜结良缘。1936年5月30日,红四军在雅砻江畔召开运动会,主持人搞突然袭击,点名叫供给部女兵班唱歌,班长张文带着女兵列队走上主席台,领唱了《打骑兵歌》和《捉活牛歌》。她不知道这时自己已经被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洪学智“盯”上了。第二天,在洪学智的办公室,洪学智与张文第一次谈话后就定下了“终身大事”。6月1日晚上,张文和洪学智在军政治部办公室举办了简朴热闹的婚礼。婚前的恋爱过程省略了,婚礼也是简之又简,但战争年代结下的姻缘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坚不可摧,历久弥深。
1939年7月,张文与洪学智的大女儿醒华出生了。不久,张文抱着女儿,随洪学智所在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大队,前往华北地区开办抗大分校。转移途中必须穿越日军封锁线,带着孩子行军非常不方便,时任抗大校长的罗瑞卿多次给张文做工作,劝她把女儿送给老百姓。可是,张文坚决不同意,一个母亲怎么舍得扔下自己的亲骨肉呢?
穿越日军的封锁线前,罗瑞卿动员所有带孩子的女同志要绝对保证孩子不哭不闹,不暴露目标。离封锁线越近,张文的心缩得越紧,她背着女儿,几乎是一溜小跑地跟随部队急行军。突然,奔跑中的张文被一块石头绊了一个趔趄,女儿“哇”地一声哭了。紧张的张文一边哄女儿,一边向前跑。正指挥部队前进的洪学智,听到孩子哭声后找到张文,严肃地说:“把孩子留下吧!”
最终,张文含着泪,慢慢把背上的女儿解下,交给了丈夫。她紧紧跟在丈夫身后,找到附近一户农家,把女儿连同5块银元一起交给了老乡。黑暗中,张文努力牢记女儿身上的特征,细细辨认周围的地貌地形,并问清了地名。
第二天清晨,部队顺利穿过日军封锁线。在老乡家休息时,张文忽然发现,女儿的一块尿布还搭在丈夫骑的马背上,睹物伤情,她又哭了。后来,直到全国解放,这个离散了12年的女儿才被张文接回身边。
老战士的新长征之路就在脚下
后来,张文在军中担任幼儿教育工作,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幼教事业上。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洪学智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张文随之北上东北,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留守处幼儿园主任。幼儿园的孩子大的4岁、小的只有1岁,他们的父母正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为了带好孩子,让他们的父母在前线放心,张文一心扑在工作上。
那时,大女儿醒华刚从山西被找回来,对家里人还有些陌生。看到妈妈每天早早起床,匆匆上班,忙得没时间和自己说话,醒华感到自己不被妈妈重视,埋怨道:“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回到这个家呢!”对于大女儿的埋怨和渴望,张文不是不知道,可是她要对前线的将士负责,她相信女儿一定会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直到女儿成年后,自己也做了母亲,才真正理解了妈妈,感情上才和妈妈亲密起来。
1960年4月18日,是张文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洪学智蒙冤被下放到吉林省任农业机械厅厅长,张文不得不带上三个年龄最小、正在念初中的孩子来到吉林。留在北京的大儿子洪虎和大女儿醒华成了张文最大的牵挂。直到1977年8月,张文和老伴才回到北京,全家得以团聚。1982年,张文被聘任为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理事。
离休后,张文将视线投向了老区贫困学子。1995年1月,她从报纸上得知,一位来自革命老区的北京大学学生品学兼优,但生活特别困难。张文当即萌发了资助特困大学生的想法。
在一次全家聚会上,张文的想法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最终,张文全家共资助了来自湖北、四川、山东等革命老区的北大特困生8名,并商定资助每人每月100元,直到他们大学毕业。现在,这些大学生早已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有的读了研究生,有的当了工程师,还有的出国留学深造。但是,不管他们走到哪里,都一直与张文保持联系。
穿越历史与现实的沧海桑田,跨过战争与和平的岁月更迭,张文始终保持着红军本色:生活俭朴,粗茶淡饭,即使年纪大了,仍亲手缝补旧衣服。2006年洪学智将军逝世,留下644件遗物,其中国家一级革命文物31件。张文把这些“无价之宝”,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安徽金寨革命博物馆。她还用省吃俭用积攒的12万元,资助了一所小学。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和张文合影,这张照片一直被她挂在客厅墙壁上。虽历经沧桑,但那颗乐于奉献的心不老。“女中豪杰,戎马一生”便是对这位抗战英雄最贴切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