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新课改精神备课
2015-09-10胡惠琴
胡惠琴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塔的沙、穿石的水。我认为,能否使每一节课成为聚塔的沙、穿石的水,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上完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我对怎样用新课改的思想备课,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写出来希望与同事们交流。
我备“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经过了三个阶段: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下面逐一讲述。
一、备课标
课标的总目标是科学课的最终目标,它科学课学习的方向,科学课的每一课都承载着总目标赋予的任务。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科学课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将课标的内容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去。“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比较水的多少。可以实现总目标其中一项内容: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是这样做的:(1)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我先为学生准备了大小差不多、形状相差很大的两个杯子,引导学生猜测杯中水的多少。学生从水位的高低上判断水的多少后,注意到杯子的形状不同。这样学生又开始怀疑自己的猜测了。思维的矛盾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让学生猜测经历“肯定—否定”的过程。(2)训练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计划。本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我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很多材料摆放在桌子上,不要求学生都用上,仅仅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希望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启发下想出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法。(3)为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我注意不用过多话语影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留下思维开放的空间。(4)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同时,对于其他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我同样给予重视,加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到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很重要的。相反对于有些学生表现出来的没有根据的想法,要及时给予纠正,在交流过程中我顺着他的思路一直追问下去,直到他碰壁为止,让他自己否定自己。(5)在学生交流思想的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的习惯。现在的孩子特别爱表现,在倾听他人意见时没有耐心。为此我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能对他人的意见提出异议的同学加分;要求在他人没有讲完话时,不能随便插话等等。
提问时同时给内向、寡言的学生一些机会,让大家尽量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备教材
课标中关于教材的论述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需要教师吃透教材的意图,灵活处理教材。“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1)教材的开头出示了三只大小形状不同、装水的多少也不同的瓶子的照片,目的是想引发学生思考哪一瓶水多,哪一只瓶里的水少。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三只瓶子给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难度,削弱了学生的交流热情。经过思索,我用两只杯子代替了三只瓶子。为了体现课改的思想,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教师准备水替换成学生自己倒水。为了增加人文教育的色彩,我提议给辛苦一天的父母倒杯水。经过改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生之间的交流畅通了。(2)本课探究的重点是学生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方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大致是从两方面思考:体积、重量。学生头脑中对水的多少的比较时常定位在水位的高低上。水位高水多。这时就要引导学生选取大小相同的容器盛水。重量也会被个别同学提出,这时需要引入天平。学生对天平并不陌生。但使用起来繁琐。为节约时间起见,教师演示使用天平就可以了。(3)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教学过程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要求。无论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说出道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4)比较水的多少实际上就是要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渗透着对比试验中控制变量的思想。教师只要把握好这一点,就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5)交流结束后,为了激发学生对交流活动的认可,教师可以说:“经过交流,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呀!没有大家的讨论行不行?”继而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紧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多的一瓶水比少的一瓶水多多少呢?”目的是引入量筒,让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感受到科学的内涵——精确的重要性。量筒的使用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从没有接触过。在学生使用之前,教师应详细地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并且演示给学生看。比较水的多少,这个教学过程分三步:先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接着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一步地比较;最后引出量筒,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学生原有的认知为起点,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被学生接受。
总之,科学教师拿到教材后要仔细弄清活动设计的意图,特别是发现活动的科学内涵,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对灵活处理教材、驾驭课堂教学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备学生
三年级学生对水的性质(颜色、味道、气味、形状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水的多少”,教学重点放在了探究学习方面,让学生体验整个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后续研究。三年级学生知识面不宽,同时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对问题有一些感性、零碎的体验。实践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比实验能力都处于刚起步的阶段。科学探究活动的重点适合设定为一个,科学探究的层次也应该是较低的。比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活动的重点放在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上,而不是多个。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质疑都降低了探究的难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从语言、材料两方面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有了一些体会。(1)语言引导。“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我先设计了给父母倒水这一环节,进一步想引导学生判断两杯水的多少。学生倒完水后,我问:你们组是怎样倒的?结果有一位学生说自己是缓缓倒的。为什么学生会答非所问呢?反思后,我改问:你们是怎样分的?学生有的说给爸爸分得多,有的说给妈妈分得多,有的说分得一样多。学生和我的思想终于合拍了。我赶紧问:你实际上分的水的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立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这节课,让我认识到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备课中教师细扣每一句话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反之,浪费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低。(2)材料的引导。给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也是一件颇有讲究的事。让学生给父母倒水,我特意准备好两个杯子,结果杯子准备的太大了,倒水用去了很多时间,而且两个杯子大小悬殊太大,没有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二次教学,我精心准备了杯子,倒水时间缩短了,由于杯子形状不同,很难立刻分辨出水的多少,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起来了,很快地投入到下一个学习环节,教具的两次准备深深地教育了我。精心准备教具也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坏的关键之处。
现在教学提倡“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做便于发现学生思维的轨迹,也要适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学生尊重学生,目的是创建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对于三年级学生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强、敏感好动、自律性差、与他人合作意识淡薄等特点,在这个大环境下,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弊病?我认为教师应该把组织教学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周到些。比如:学生活动之前,对于活动纪律提出严格要求,约束学生的言行,并不断地监督学生的贯彻执行情况。让学生在一言一行中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严肃性,逐渐使学生形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在班集体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我将新课改思想的点滴融入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当中,期望它成为聚塔的沙、穿石的水。
参考文献:
卢国浩.著力新课改,激活小学科学教学[J].小学数学参考,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