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的青铜时代

2015-09-10邵丹

小资CHIC!ELEGANCE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玻璃瓶街道香港

文化模型里,孤岛文化很有特色。但香港不是孤岛。香港是一座孤城。孤城的特殊意义在于小而全,却又因了小而发生了一定的质变。芸芸众生原需一个世界来完成时代的史诗,而孤城却更像一只玻璃瓶子,看得到无边无际的天空,想飞,却会碰壁。

懂得看孤城这只玻璃瓶子的人,都是有大悲悯情怀的。我也是人到中年,才渐渐感到了香港的独特的文化意义。

客观而言,自上世纪80年代以降,几代大陆人深受香港影视及通俗文化的影响。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红遍东亚的香港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由香港无线电视制作。这部剧或许是我这一代大陆人对香港的第一印象。

那个年代的香港热,是一个国家长期压抑后的荷尔蒙高涨,也是一代人青春期永远过剩的热情。到如今上海再度繁华,再看《上海滩》,太多人都说看不下去,就算翻拍,亦总不复万人空巷之盛况。更何况香港的灵魂原本就不易捕捉!

长久以来,香港严肃文学被大大地低估了,忽视了。我们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数一数玻璃之城里,依稀的那几点阑珊灯光。

也斯,就是其中的一点灯火。但2013年初,我们失去了他。

也斯出生于1949年,少年成名,20岁即成香港专栏作家,《灰鸽试飞》多是60、70年代,他初为专栏作家的散文集锦,分为“灰鸽早晨的话”与“书与街道”两栏,并附有“初心与悸动”,由作家朋友如叶辉、黄宝莲等撰写的相关文章。此时也正值香港发展的青铜时代。

《灰鸽早晨的话》是精神日记,多意识流,或生活流。

如《猜》,写天色阴沉,他在陌生食店里猜一首诗的作者。那一句“秋天的早晨像一袭金色的和服”,那手掌心里清凉的丝绸感。但反差之下,傍晚回家又下起来了雨。至此见过红辣椒,想起肉店里的猪头,又联想到了白面具,而归途还遇到过了苍蝇。

回到家里知道有人打过电话来。问知道是谁打来不?回答得真妙:“好像是男人,好像是女人……听不清楚,好像是年轻的,也好像是年老的……又有些东西要猜了。这不知是男是女是老是幼的到底是谁呢?是一只苍蝇,一张白色的面具,一个死猪头,一串鲜红的辣椒,还是一句不知作者是谁的诗?”

这已然是一篇颇有拉丁魔幻情调的极短篇了,在作者还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自然流出来的文字。

“书与街道”记录了许多精神食粮,而同名散文更是我的最爱。起始就一把抓住了我。“住的地方尘埃特别多。”咦,香港那么潮湿的地方也会有尘埃吗?不都会粘嗒嗒的,飞不起来的吗?文中,也斯最出色的是充满了市井气的自然主义描绘,从满街道的修理汽车,理发店,狗,热茶,等等闷热的琐屑,忽然一转而入华彩之章——

“还是说人和街道,空空的还是说人和街道,或者说,街道和人吧。第一个印象是跟我住的地方隔开三四条街的那所雪糕厂,有一趟从它难得敞开的大门望进去,我看见上千的铁罐子。要这么多铁罐子来做什么?不晓得。守门的印度人一个人坐在矮凳上,在上千的铁罐子的背景中显得孤掌难鸣。另一趟,我看见里面摆着数不清的玻璃瓶。

空空的玻璃瓶。物质总是复数的。这些街道上充满性质不同的铺子,走过一间你看见数十把扫帚,另一间是几千个药瓶,一排排的圆珠笔,或者一叠叠的元宝溪钱。连宠物店今日也在橱窗上摆满一瓶瓶的洗身水、消化剂、防虫剂、杜虱剂,终有一天杜虱剂会比虱子还多。隔开一道横巷的上海馆子有一天在门前放了个大箩筐,老板正在把里面的东西掏进一个盆子里,走进一看,整筐全是酸蒜。街上一阵风卷起无数纸屑。”

除此之外,也斯作为香港代表作家,最为人称道的经典小说之一——《剪纸》:两个女主人公,两个平行永不交叉的世界。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乔为人所暗恋,每天收到匿名寄来的从书里剪下来的诗词,但又因这狂恋到底还是基于幻象,悲剧不可避免;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瑶,听着粤剧刻图剪纸时总是平和快乐的,却又与时代格格不入,终至疯狂。

也斯,见证了香港的青铜时代,也用每天“灰鸽早晨的话”记录了青铜时代。每早一篇小短文,诗意的文字,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带来思考。

“有时也真跟自己生气,明明是非常伤心的,可是到了早上醒来便什么伤心的感觉也没有了。”(《年轻人的爱情》)

“一个把密密麻麻的雨预想为阳光的夏季。”(《生长的夏季》)

“拉开你眼睛上的百叶帘吧。”(《歌与馅饼》)

特邀撰稿介绍:

邵丹,笔名林弦,在海外开始中文写作,从散文渐至小说,亦曾撰著专栏。作品在《收获》《十月》《人民文学》《青年文学》《红豆》等海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有作品为《笔会文粹》《新华文摘》《青年文摘》等转载。著有散文集《燕燕于飞》《美国时间》《重门》,纪实作品集《扭转乾坤——硅谷梦工坊》。文学创作及新闻写作获得过芝华国际华文征文奖,新加州传媒奖等。

梁文道眼中的也斯:

也斯是香港非常有代表性、影响我们好几代后辈的一个重要作家。我自己就深受他的影响,那个影响是什么呢?也斯最能代表香港某种文化感性,他简直就是心目中非常典型的一种香港文化上的某种边缘气质的一个体现。

诗人廖伟棠:

他是我们的前辈、认识西方文学的引路人,也是大胆的开拓者,奠基了真正的香港本土文学。

香港文化界文坛教父刘以鬯:

香港日后少了这样重要的人才,是文化界的损失。

猜你喜欢

玻璃瓶街道香港
热闹的街道
光影之玻璃瓶
香港之旅
热闹的街道
展与拍
玻璃瓶DIY迷你童话世界
“流汗”的玻璃瓶
香港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