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竹泉山
2015-09-10严碧华夏艳辉
严碧华 夏艳辉
长常高速益阳东出口不到10公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叫竹泉山的村落。该村属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存有3600多年前的农耕渔猎遗址。
55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以家乡赫山农村为蓝本,书写下了当代文学巨著——《山乡巨变》。
今天,在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一场新的“巨变”正在悄然上演,一幅幅美丽乡村新图画正在这里徐徐打开,而竹泉山正是其典型。
规划先行
村主干道全部硬化,干渠山塘整修一新。这是展现在“2015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课题组面前第一场景。步行其间,茂林修竹,湖光山色的景致接踵而来。
据村支书陈楚如介绍,竹泉山村共有村民1976人,全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有耕地1973亩、水面2000亩、山林404亩。
依托人多、地多、水面多的资源优势,再加上生态优势,该村培育发展起了竹泉农牧有限公司、楚鱼渔业有限公司、龙源纺织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
赫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兆铭向记者表示,由于村级上规模、产业有基础,区里决定将全区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率先在这里迈开步子。
2014年,赫山区在泉交河镇竹泉山村开始了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的试验与探路。
而要建设美丽乡村,首要的是规划。
该村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 “顺、势、实、惠”的实施纲领和行动指南。顺,就是顺应和理顺,即顺应自然规律、顺应民意和理顺体制机制;势,就是找准自身优势,放大发展优势;实,就是不搞外表好看的花架子,不做劳民伤财的虚面子,而做好持续发展的实里子;惠就是惠及当地群众,惠及子孙后代。
在这一思路引领下,竹泉山村确定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城乡统筹、突出特色,产业支撑、协调发展”的原则。
很快,竹泉山有了建村以来的第一张规划图,并成为谋划未来的发展路线图,形成了“两线四点”的概念。“两线”是指村辖区内新河沿线、村内一条主干线;“四点”是竹泉农牧农业产业基地、楚鱼渔业产业基地、村部、重点农户等四个着力点。
基础建设
要建设美丽乡村,自然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其落脚点在“乡村”,重点在“农民”。
据介绍,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以来,村民们房前屋后的栽培和绿化、房屋的新建与改造等不再随意和杂乱,污水垃圾及时处理,村民心里有了文明,思考有了大局,行动有了自觉,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
现在,全村使用沼气、太阳能、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农户占村农户总数的90%以上。清垃圾、清路碍、清淤泥到组率达100%,改水、改厕、改厨、改浴和改栏到户率达100%。
截至发稿,四分之一农户完成庭院整治,危房户、空心房全部改造。同时,启动污水处理工程,推行人畜分离、禽畜圈养。
村主干道全部硬化,干渠山塘整修一新,绿化美化亮化全面推进,安全饮水户户通。村办公楼改造集办公室、图书室、现代远程教育室、体育活动场所等为一体,成了群众文体活动中心,还建成了40米的文化墙,成立了竹泉山村广场舞表演队,修缮了“五保之家”。
如此繁杂的工作自然离不开村两委。为取得村民的信任,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在原有村两委的基础上,村新组建成立了议事会、监事会,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治理新格局。
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实行村民民主议事决策,这是竹泉山村人议事的一条“铁律”。村务监督委员会实行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例会。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及时公开,定期进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及时发放惠农补贴资金。
村里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了宣传栏,附设意见箱,事事处处听取群眾意见,接受村民监督。每年对村两委、议监两会工作的测评,群众满意率均在95%以上。
民主管理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也让“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
一年多来,计划投资863万元完成村部改造、风貌改造、污水处理、美化、绿化、亮化、山塘整修、国土整理、公路硬化等16个建设项目,实际投入资金1290.8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49.6%。
产业布局
早在规划伊始,该村就将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事实上,这亦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在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同时,竹泉山村近年来大力发展竹泉农牧有限公司、楚鱼渔业发展有限公司、龙源纺织有限公司三家村属企业。
2014年,这三家企业年产值5.176亿元,占全村总产值的90%,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全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50%以上,非农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70%以上。
2014年,竹泉山村居民现金可支配纯收入约20080元,超出全区水平的30%。农民富了,村集体强了,建设美丽家园的实力和劲头就更足了。
短短一年内,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且形成了可以在全区推广复制的经验模式,呈现出诸多的亮点。
记者采访获悉,竹泉山村破茧成蝶的美丽巨变,只是赫山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一个试点和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