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文坛“双胞胎”

2015-09-10东方小四

看世界 2015年19期
关键词:陆小曼丁玲剑桥

东方小四

“中国有个新诗人,是一百分的凡尔仑(注:今译魏尔伦)。”徐志摩如此说道。他指的是面容气质、家世背景、兴趣性情均与自己颇为相似的诗人邵洵美。两人自1925年在法国巴黎街头一见如故,一直到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相互引为知己。

由于徐、邵的种种相似之处,常被朋友戏称为“双胞胎”。现代书画家陈定山曾如此描述他俩:“他们都有一番艳遇,他们的风流跌宕同。他们同是留学生,崭新的人物……他们二人在上海,常聚一处,大有‘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之致。”

民国问题专家

徐志摩与邵洵美,却不仅仅只是“风流跌宕同”,实际上两人均为科班出身、知识广博、涉猎颇多。而徐志摩主要以诗名世,邵洵美也自命为“天生的诗人”,另在出版、翻译、集邮等领域颇有建树。

两人均曾在英国剑桥留学,但徐年长邵十岁,故两人只能称为“校友”。邵洵美弃原学专业政治经济学而投身文艺,与徐志摩有直接关联。邵洵美初到英国的时候,总有人告诉他“几年前有个长得跟你一模一样的中国人在剑桥读书,他喜欢拜伦”。邵洵美十分好奇,想要找到此人。1925年的一个假期,他因同住导师家的同学刘纪文之邀而赴法国巴黎,正在此处的徐悲鸿等人也均认为邵极像徐志摩。恰在此时,徐志摩因感情原因出走巴黎,两人的朋友便撮合会面,最终两人在巴黎街头见了面。同样听到“有人和你很像”的徐志摩见到邵便高兴地说,“弟弟,我找得你好苦”。这一声“弟弟”,奠定了两人一生的兄弟情谊。尽管徐志摩次日即要返回中国,两人仍在街头聊得很投机。徐了解到邵的所学专业和志趣后告诉他,他自己也曾因父亲的安排而学金融,但非个人所爱,故后来自行调整了方向;若邵志在文艺,则也应早做打算,以免耗费生命。邵闻言后颇为震动,回到剑桥后邵放弃原专业转而研读英语文学。不久后干脆从伦敦转至巴黎,主攻绘画,自己也广泛涉略诗歌文学,后因家族几幢房起火的变故而中断学业于1926年5月回到上海。

也正是在上海,邵洵美与徐志摩有了一段真挚的“双胞胎”情谊。当年秋天,已与陆小曼结婚的徐志摩携新妇在浙江硖石老家小住一段后,在上海安家。已得文名的徐志摩有意在文坛上“提携”邵洵美,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常常带着邵洵美。前文提及的陆定山所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说的就是这种现象。而徐志摩因为经济上遭其父“箝制”,再加上陆小曼开支实在不小,常常出现手头拮据的情况,出身巨富之家又“一肩挑两房”的邵洵美常二话不说慷慨解囊。这包括邵洵美任徐志摩发起组织的中国国际笔会会计(实际上就是掏私人腰包为笔会做事)、徐志摩的新月书店难以为继时邵洵美出钱出力接手等等。两人在诗歌方面也常有合作,其中徐志摩发表的一些诗作,其编辑便署有邵洵美的名字。不要以为邵洵美是因为有钱而挂名,他实实在在地主持了众多旗下杂志的编辑策划工作。

为人侠义敦厚的徐志摩与邵洵美,也常常联手“行侠仗义”。在左联作家胡也频等人被国民党政府抓捕后,徐志摩、沈从文、丁玲等人直接找了邵洵美,邵全力进行营救,但还是晚了一步。刚生子不久的丁玲经济上陷入困顿,徐志摩彼时在经济上也处境困窘,沈从文也有心无力,后来邵洵美资助了路费并赠丁玲一千元,沈从文得以护送丁玲母子返湘。好事做到此处本已够了,但邵洵美公子哥儿的那一面却又露了出来:他续写了徐志摩的小说《铛女士》,暗指丁玲对沈、徐及他自己等人均怀“男女之情”。此事严重地伤害了沈、丁等人。

邵洵美晚境颇凄凉,1968年5月弃世以终。晚年常借贷的他将最后的一个值钱物——一枚祖传的吴昌硕的印章,换成了10元人民币,化成一桌酒席,招待的是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只为当天是她的生日。而当年盛时,他为徐志摩、陆小曼作了一幅一只壶一只杯的画,题字为:“一个茶壶,一个茶杯,一个志摩,一个小曼”;而在陆小曼给徐志摩画的一幅画上,当年的洵美顽皮地反转角色题字为:“长鼻子长脸,没有眼镜亦没有胡须。小曼你看,是我,还是你的丈夫洵美?”

猜你喜欢

陆小曼丁玲剑桥
丁玲的幸福婚姻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欧洲·英国 中国人限游?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请打赏
剑桥历史
陈毅义助陆小曼
陈毅义助陆小曼
胡适与陆小曼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