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在京成立
2015-09-10秦婉欣于芳妮
秦婉欣 于芳妮
2015年9月20日,由经济日报社主管、《经济》杂志社主办,与职业教育关联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中职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成的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和经济日报社社长徐如俊共同为联盟成立进行了揭牌,会上选举任命了联盟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等首届理事成员,并由经济日报社副社长林跃然为联盟副理事长颁发聘书。
“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重点院校‘掐尖’,职业院校‘掐尾’,高职院校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的末端,成为高考落榜生的‘无奈选择’。但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为服务国家、社会不断创造人才红利,‘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经济日报社副社长林跃然在发言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从个体层面来讲,是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从国家层面来讲,是要为“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经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志强认为,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水平。“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的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许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占比都很高,比如德国就有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对于正在转型升级的中国而言,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重要且迫切。许多地方的技工荒、招工难,都说明了这一点。”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原司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理事长王炽昌发言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曾介绍说,2014年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数仅为1%,而创业成功的可能要再打一半的折扣,也就是说超过90%的毕业生都会选择就业。都在谈创业创新,但实际上不是所有毕业生毕业即能成为老板,资金、团队、方向、人脉关系、销售等都需要学习和积累,所以我们不会要求每一个学生毕业即创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变得十分重要,希望通过此次联盟的成立推动高等职校教育的改革。”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秘书长刘玉兰说:“相对于我国,德国、日本、美国等的蓝领都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中国的好技术、民间小发明搬上电视,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原主任陈宇说:“现在有很多的职业教育联盟涌现,但都没有着重突出创新,而此次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的成立亮点就是‘创新’。创新不足,是我们和美国最大的差别。要想提高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基础抓起。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创新的关注点不应该仅仅只注重教育,而是要关注产业创新,关注生产力的创新,在产业创新和生产力创新的带动下,就可以进行教育创新。李克强总理提到的‘大众创业、草根创业,万众创新、人人创新’并不是一个创业创新的准则,而是激发创新的基石。所以在教育方面,就要以此为基石,虽然教育、产业、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很难,但是十分值得我们探索。”
高校代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李华东发言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自教育体制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参与和实践。创新联盟的成立无疑给了我们更加广阔的空间,作为全国职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通过联盟这样的创新机制,一定会让我们的办学实践有更大的提升,促进院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有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将这个计划推向全国。”
企业代表山东巴龙国际集团总裁刘春燕说:“众所周知,企业要发展,技术是保障,人才是关键。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企业提供技能型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而企业的发展,也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企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方向,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更能够扩大职业院校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企业和院校的相互配合、高度融合,是又快又好地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保障。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应致力于为各成员提供相互合作、互助共赢的平台,并积极为各级政府、企业、学校之间搭建交流的桥梁,推动职业教育和创新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优势互补,全面整合,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此外,中国职业教育创新联盟还与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共同成立了中国摇篮工程育婴师师资培训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和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会长秦新华为其成立揭牌。(图片由施彦斐、栾梦雨、荣海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