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外汇达人谭雅玲
2015-09-10陈希琳
陈希琳
见到谭雅玲时,她刚从韩国参加论坛回来不久,作为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的院长,几乎每个以外汇为主题的论坛或者会议,都会邀请她为座上宾。由于身兼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等多个职务,谭雅玲的工作事务又繁忙了许多。然而岁月并未在她的脸上留下花甲之年的印记,她举手投足间尽是干脆利落,话语间依旧激情不减。
从部队到农场
16岁那年,从小出生在部队大院的谭雅玲,开始了让她毕生难忘的下乡时光,跟着总参的一群小伙伴儿,离开北京,跑到2000里之外的河南,参加锻炼。
“那里原来是一个劳改农场,后来变成总参的五七干校,所以虽然也是干农活,但是是部队化的管理。”在锻炼的一年之中,谭雅玲经历了全方位、系统性的历练,“头两个月在大田班,学习种麦子、撒化肥、收麦子,两个月后去果园班,再过两个月去马班,放马、喂马,接下来就是牛班、猪班、羊班,甚至还有炊事班……”
说到这里谭雅玲哈哈一笑,很是钦佩当时的自己。在去河南之前,她想象的农村有山有水,但到了当地才发现,现实情境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潇洒,“土地黏黏的,当时的塑料凉鞋底儿都被粘掉了”。
水土不服、皮肤过敏、晒得爆皮、手上起泡,这些“历历在目”的种种不适,并未给当年的谭雅玲造成多大困扰,“那时有毛主席语录可以激励自己,而且以前的年轻人都很上进,即便身体不舒服,也会咬着牙坚持”。
“一开始吃大锅饭不习惯,后来开始干农活,就吃得特别多,像男生一样,吃得可猛了!”这一年的时光虽然艰苦,但锻炼了谭雅玲的意志,给她的一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谭雅玲的女儿曾问她:之前的生活幸福还是现在的生活幸福?面对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之前的生活幸福,因为能吃苦。
在她看来,这种吃苦的精神和韧劲儿,是来自父亲的遗传。“爸爸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是个好强的人,尽管小时候读的是私塾,按现在来看小学文化都不到,但是他的字写得特别漂亮,文笔也特别好,性格比较耿直,正义感很强,我们家6个小孩,我跟他性格最接近,比较有韧性。”从生活习惯到事业状态,再到人生经历,谭雅玲受父亲影响颇多,而父亲对她的关怀鼓励,是一种长久的精神动力。
从外语到外汇
1971年,经过了锻炼,谭雅玲进入部队开始当兵。前三年,她在部队学习了外语,1974年开始工作,从1980年开始她在部队院校当了5年的外语老师。
1985年,她从部队转业到中国银行,一段精彩的研究生涯就此开始。她的引路人便是当时的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如今的金融学泰斗级人物吴念鲁。正是他将谭雅玲领上了研究之路。
刚到中国银行工作时,因为说话爽快、办事利落、组织能力强,谭雅玲被安排做行政工作,当了工会主席,负责发放奖金和福利,因为联欢会、运动会组织得很好,还当选了行里的先进工作者。
“1988年的一天,我去找所长签字,他希望我能钻研业务,回去我想了想,就把工会主席辞了,开始做研究。”
刚开始接触外汇领域的谭雅玲因为具备外语优势,很快就上手了。“研究所有大量外文资料,需要进行翻译,做成参考资料和参考文献。”
然而做经济学研究,光会外语是不够的。没有经过经济类科班学习的谭雅玲,因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银行的国际研讨会特别多,就不断通过一些出国访问学习的机会来提升自己,她还特别参加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法的硕士班,学了3年,每周四晚上和周日去上课,“因为法律超出了我的业务范围,而且不是那么好学,也遇到了困难,但是有一个老师跟我说,学了法律的东西,研究国际金融就会有一个新的视角,所以我就坚持了下来”。
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刚开始只是被动地服从分配的谭雅玲,慢慢地爱上了外汇研究,从刚开始只能翻译资料,慢慢就开始自己编,不久就能独立撰写经济报告。“当时上班时间是早八晚五,下班后我也不回家,就在单位研究资料,加班加点思考问题。”
爱上研究的谭雅玲为此也放弃了走仕途的机会。在中国银行时有很多次机会调整职位,她都未改初衷,坚持做研究,
尽管放弃了“当官”的机会,但谭雅玲并未感到一丝遗憾。“我性格比较直率,自己从来不做损公肥私的事情,也见不得别人占小便宜,这样就比较容易得罪人,而且行政工作套路性的东西比较多,我也不太喜欢事务性的工作。”在她50多岁的时候,是处级干部,面临着往上走一步的机会,但因为选择“升官”就必须放弃研究,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后,谭雅玲跟领导说她只要级别,一定要做研究。正是这份坚持,让谭雅玲即便在退休之后仍能延续她最爱的事业,“很多原来的同龄人都回家抱孙子了。”
从女强人到女人
2008年,谭雅玲从中国银行退休。在办理退休手续之前,一次机缘巧合,让她的外汇研究得以继续下去。
“在中国银行快退休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帮别人策划了一个外汇高峰论坛,很多大领导来参加,就开始支持我做一个研究院,所以退休之后就开始组建。”研究院的事务工作让谭雅玲感受到了来自学界和社会的认可,慢慢就有了正规的办公室和有着共同追求的团队。“我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可以帮助热爱外汇事业的年轻人找到一个平台;我的研究能给需要外汇投资指导的人一些建议,同时,政策部门也需要一些民间机构的意见作为第三方参考。”这些因素使谭雅玲愈发感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有所收获,还是很开心的”。
尽管为了事业一直在奔波,但谭雅玲表示,她的工作内容依然很简单,就是继续做研究,“这是别人认可你的唯一要素”。
在她看来,不谨慎的研究有时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我属于少数派,当时很多经济学家定调为世界经济格局有剧烈变化,我完全不同意,因为世界经济格局基本没有变,发达国家依然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依然是发展中国家。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家调侃的是,美国有金融危机,欧洲和日本有问题,同时中国很行,新兴市场很行,亚洲很行,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十二五’规划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是错的,你会发现美国越来越行,那低迷的5年其实只是一个调整周期,在策划全面的美元霸权。而我们太膨胀于进步,满足于发展,而忽略了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优势,这样就很难做出理性判断。”谭雅玲说,给国家提供政策参考一定要理性、务实。
研究者不能只顾眼前数据,做研究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做判断。“例如美国金融危机时,一看到美国不断进行QE,就觉得美国不行了,因为钱不够才印钱,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印钱是为了让更多的美元覆盖到全世界,才能实现全面垄断。”
务实的她给很多人留下了“高冷”的印象,似乎不好接触,对此她笑着摇头。“我不愿意说我不懂的,经济学家要把自己的观点告诉给别人,只讲自己懂得的东西,把从网络上拿来的东西给别人,我觉得没有太大必要。”“高冷”也是一种负责人的态度。
即便到现在这个年纪,她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看各种最新的数据,提炼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许正是因为秉持这一点,她微博上的粉丝已有26万之多。
尽管颇有“拼命三郎”精神,但自去年生过一场大病之后,谭雅玲开始意识到透支身体的危害,“职场人一定不要透支体力,不要熬夜,要学会约束自己。”
在外汇领域,她堪称经济学家;在生活领域,她颇有哲学家的意味,平时喜欢在微博发一些感悟。
报答养育之恩是她生活的乐趣。“我是一个女儿,孝敬父母是必须的,父母有6个小孩,为此付出很多,给了我莫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我生病时,母亲的关怀让我感触颇多,所以在事业之外,就想着如何让母亲过得潇洒一点。”而已经去世的父亲,则留给了谭雅玲一个很大的遗憾,不能更好地回报养育之恩,念及此,她数度哽咽,眼眶湿润。“我也有一个女儿,我愿意把我的经历与经验告诉她。”
对事业勤奋、对生活感恩,是她传承自父亲、也想授予女儿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