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活力点燃经济希望
2015-09-10许小年
许小年
前不久我随企业家代表团访问德国,在两个会议上听到同样的消息:今年中国企业在德收购案个数创历史新高,虽然金额仍远低于德国企业在华投资。据德国方面分析,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获取技术,二是进入欧洲市场。
国内企业的关注点正从宏观政策转向微观技术与创新。制造业急欲了解“工业4.0”的内容,尽管到目前为止,该口号的发布者——德国也未向世人展示值得参考的具体细节。除此之外,房地产等行业也弥漫着焦虑和求变的气息,开发商千方百计地去库存,开发由地产衍生的服务项目,尽可能实现轻资产运营。
从这些不同以往的迹象中,我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希望。
从去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这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这个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政府资源的有限,更重要的是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也就是投资越多,单位新增投资的效益越低。
投资形成产能,产能越大,产品价格越低,企业的利润就越低,这也是投资边际收益递减以及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除了行政垄断行业,到处都是过剩产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14个季度负增长。
如何解决投资效益低下的问题?当前市场上流行一种观点:企业资金链紧张,实际利率高,有必要进一步降息降准。但如果对企业运营和银行业务稍有了解,便知高利率是企业经营困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一方面,产品价格的下降减少了企业的收入;另一方面,成本呈现刚性上涨。两面夹击之下,企业现金短缺,引起银行警觉。在担心出现坏账的情况下,银行收缩信贷规模,提高借贷标准。这令企业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这时企业只能从非正规渠道获得融资,紧迫的信贷需求大幅推高市场利率。
由此可见,放松银根的政策建议是本末倒置,开错了药方。众所周知,市场信贷利率等于无风险的基准利率加上由企业违约概率决定的风险溢价。央行减息虽然能降低基准利率,但对风险溢价却无能为力。这也是为什么货币供应一松再松,而银行照样借贷、企业仍然缺钱的原因。高利率从本质上讲是微观问题,反映经济下行期间企业违约风险的增加。这时强压银行放贷,是不懂经济和金融的表现,是对民众银行存款和国家金融安全的不负责任。
经济和企业一样,治疗之术在于去病灶。这里的病灶是过剩的产能,对应在金融体系中,就是银行的坏账和股市的低迷。去产能需要让市场力量发挥作用,企业无论倒闭还是关闭,宏观政策都不应插手,以此才能给有希望活下去的企业留出更大的呼吸空间。活着的企业则应借此机会扩大规模,提高行业集中度。一来争取市场定价权,扭转PPI不断下降的颓势;二来从增加的收入中拨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究与开发中,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推出的速度。
有定价权就有利润,有利润就可以研发,有研发就有新产品,有新产品就能吸引消费者,有消费需求就有了定价权……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和经济才有望走出“刺激投资—产能过剩—价格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再刺激—更多过剩产能”的恶性循环。只有企业经营状况好转,银行才敢放贷,政府才有税收,社会才有就业,工资才能提高。因此政府政策的着眼点应该是企业,而不是印钞票、炒股票,也不是消费、投资、外需三驾马车。
就现阶段而言,企业进入上述良性循环的制约因素是研发与创新,这也是为什么如此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视海外并购为快速建立研发体系和提高技术水平的捷径的原因。并购之路可能并不如想象中平坦,但毕竟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路在何方,而且也已经出发上路。
至于GDP到底能增长多少,就让能说清楚的人去说吧。基层经济的活力、企业的活力是一切之根本,也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编辑 代明鸿]
E-mail:dmh@chinacbr.com